关于人工智能的一些看法
人类到底会不会被人工智能代替呢?
我的答案是,不。
看待这个问题我想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人工智能对于人类社会的意义。二是从人工智能的视野思考人类社会对他的意义。
麻省理工学院人工智能实验室的主任,Rodney A.Brooks教授认为,现在社会缺乏的不是对于人工智能发展过快而带来的问题,反而是他发展不够迅速带来的问题。再中国,近几年来,人力成本迅速提升,许多工厂重新搬回东欧,搬到东南亚,人口老龄化严重,最缺乏的反而是劳动力,而那些不能现在不能代替的工作,例如对老人的看护等工作,恰恰将会是未来50年,最需要人力的。
在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北京城呢,有六分之一的人,是靠洋车夫养活的,洋车夫是当时城内人数做多的职业,也是在那个时候,出现了,有轨电车,电车取代了,大部分洋车夫的工作,无路可走的发起了当时严重的一次暴动,砸毁了许多当时投入工作的电车,可是,电车就此消失了吗?北京有句话,叫一夜思量千条路,明朝依旧卖豆腐。按雷军的话来说,就是不能用战术上的勤奋,代替战术上的懒惰。现在人口币从前多了不知多少倍,可如今,不也能让这么多人有工作就业了吗,洋车夫变成了出租车司机。在得到,我看到一句话,你可以做技术的主人,也可以做技术的仆人,你可以在云上数据中心,做算法,引领整个时代,也可以去一家小公司,做最底层的码农。你唯一不能做的就是阻碍时代的发展。
我在看如何思考会思考的机器时,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对于人来说,人是靠碳水化合物养活的,人是不能脱离地球生存的,就算有星球可以生存,那也是有限的,而对于人工智能来说,他们是靠电能,来为序生命的,是靠金属来组建身体的,对于他们来说,整个宇宙,都是他们的地球,他们的发展空间是无限的,他们没必要,来同人类做长时间的竞争。
我们对于人工智能的看法,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认知偏见,而偏见的载体,一部分来自于语言。在每一种语言中,都存在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之类的话。这是由于以前的发展环境和文化,铸就的。可是,当今,和平的环境才是发展所需要的,我就引用书中所看,来论证这个观点了。因此,要在一个和平时代,创造出一种,天生对人类带有偏见的语言、文化,是十分困难的。
人,对比人工智能最大的缺陷,又该是对庞大数字的处理能力,这个是身理上的局限,但是,人类没有进步吗?我觉得全球脑的发展发向是其中一个可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