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茵嘉年华的矛盾
关于性别角色的一点困惑
今天是 Shrove Tuesday,回归正轨前的最后一天狂欢。扎在龙卷风一般的人群和酒瓶中观察了科隆几天。

现代莱茵河流域嘉年华的核心象征是 prince (Prinz)、maiden (Jungfrau)、peasant (Bauer) 三位一体的 Dreigestirn (triumvirate),三者身着被浪漫化的夸张中世纪风格戏服,永远处于游行和庆祝的中心供民众景仰。直到圣灰日标志的大斋期开始之前,这肆意践踏食色戒律的数天,是个刻意遗忘圣训,经由扮演和观赏扮演来戏弄上位者的节日。被注视和拥趸的是戏谑的、虚假的偶像––不是王而是王子,不是后而是处女,不是侍而是农民。
从十八世纪有组织的嘉年华游行表演出现到如今,这个 trio 一直是由全男性班底扮演,唯一的例外是纳粹当权时对性少数表达的严密禁止,于是剃须变装的处女滚下台,换以真正的少女。然而没坚持过两届就恢复了传统,就好像,女性扮演的女人就是没有男性扮演的女人有趣、浓烈、夺取视线。


Cross-dressing 在戏剧表演中俯拾皆是,人们欢迎男性室女甚于女性也可以说是遵循古法。然而有趣的是,嘉年华中另一个重要角色的发展轨迹却和 maiden 截然相反。民众视线的另一集中对象是舞蹈表演角色 Tanzmariechen,一定要身着普鲁士制服短裙,一定要腾空跳跃故意露底,是从随军女役 (camp follower) 而来的性意味更加明确的娱乐。历史上曾经同样是男性扮演,而且较之 maiden 的庄重具有更直白的挑逗性,并透出 Westphalia 对于 Prussia 军队隐藏得并不深的嘲讽和恶意。然而同样经过纳粹『矫正』后 Tanzmariechen 再未回归异装传统。底裤被注视的也不再是一个女性,而是齐刷刷的一队。成为舞队一员就好像美式青春电影中的啦啦队长一样尊荣,是从注视中获得的权能。


作为一个甚至不是假想观众的旁观者,我想不明白为什么被仰望的和被消费的(虽然同样都是被娱乐的)角色有如此不同的面貌。在这个有意冒犯和违背规则的庆典,同样被纳粹规制的两个异装传统结出了不同的果实,让我不免恶意得揣测––脸谱化的处女当然需要用更有趣丰富的男性视角来阐释,因为单纯的『女性』又有什么趣味呢?而曾经只是为了丑化普鲁士军的异装舞者在褪去讽刺意味后,当然也回到了安心消费女体的套路。
冒犯和违规向来是博众一笑的法宝,然而决定谁被渴望、谁被嘲笑、谁又被娱乐的民心也许一直未曾越界。
-
Ad_infinitum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3-05 21:3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