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走好,褚老
听闻褚老今日去世
一
几年前看过周桦写的《褚时健传》,记得当时看到最后自己潸然泪下,是内心的感动。作为云南人,对烟草再熟悉不过。而他带领红塔卷烟厂从西南破旧的小厂发展成亚洲最大的卷烟厂,对云南的烟草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没有阅读他的传记之前只是知道他作为企业家入狱的事情,对于他的人生故事、经历却了解很少。今天他的离开,却把他的企业家精神留在我们的生活中,你也许偶尔会抽一根玉溪烟,也有可能是吃到他种植的褚橘。
这位91岁的老人,他有着你难以想象的人生故事,85岁的他从“烟王”变身“橙王”,也就是在2012/13年左右,褚橘开始在全国知名,当现在成为一个独特的品牌,“人生总有起落,精神终可传承。”打动了很多人。
2001年因严重的糖尿病获批保外就医,在回家休养期间,用他的话来说,自己闲不住,找点事做,从2002年开始褚橙种植,到今天也快20年了,那一年褚老74岁,开始了他的第四次商业征程。
二
1999年,71岁的褚时健因贪污174万美元被判有期徒刑17年,1996年女儿褚映群在狱中自杀,1995年褚时健被举报贪污,这一年也是红塔集团信任总裁上任的年份,担任厂长16年的褚时健就要把权力放出,几十年固定薪资并没有留有和他贡献匹配的收入,他最终决定私分这笔钱养老。
烟草行业的暴利超乎我们的想象,18年一年国家烟草收入超10000亿,这个庞大的数字意味着什么,他在任期间带领企业创造的收入同样十分巨大,制度造成了这个中国商业史上有代表意义的一幕。
1979年他和家人从工作了十几年的糖厂转战玉溪卷烟厂,那时他已经51岁,一个地方破旧的小厂如何走到亚洲最大的卷烟厂,褚时健功不可没,传统老国企面临的衰败,从他接手开始,深入员工生活了解一线情况,改善员工生活水平,修建员工宿舍,以此同时,深入生产一线,了解生产问题、改革人事、更新设备、狠抓质量。
他对技术、对质量的可以说是痴迷,贷款进口设备,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情,亲自带领一线技术工人到欧洲了解设备信息,进口最先进的设备。伴随着改革开放,重新制定激励制度,不再是大锅放,提高生产质量与效率、同时改善员工待遇,最终形成正循环。
褚时健在烟厂
作为卷烟厂厂长,正常是处理好场内工作即可,但是他因为烟叶质量问题,从源头出发,开始深入烟草种植一线,引入新品种、改善种植方式,同时帮助农民科学种植,带领农民一同致富。让人感触的是,无论是在烟草生产加工还是烟叶质量他都是全力以赴的去做到最好。
对于技术改造所付出的成本,褚时健觉得非常值得。“不放成本进去,技术一直落后,生产提高不了。其实生产提高了,投进去的钱很快就回来了。”而且他认为自己的技术改造从来就不怎么花钱:“我们每年从利润里拿出3万块钱来做技术改造,第二年的收获就很不简单了。”业务要过关,”这是褚时健一直强调的事情,“作为一个企业领导,你不懂技术,光会管人不行。“没有技术搞不成伙食。”
三
1970年,褚时健从曼蚌糖厂到华宁当副厂长,一年之后在他的带领下工作扭亏为盈,一直持续到79年他去玉溪卷烟厂,到了糖厂后他首先找工人了解情况,褚时健本来就是爱动手的人,进了糖厂后,他连烧氧焊、烧电焊等技术也都学会了。在糖厂的9年里,从扎糖、甘蔗种植、甘蔗造纸,一步一个脚印,把整个厂从亏损的深渊带到天堂。
1963年5月,褚时健用一根扁担两个箩筐,装上一家人全部家当,搭上一辆顺路的拖拉机,带上妻子和女儿,从堵岭农场到了曼蚌糖厂报到。
他把糖厂22个榨糖点的负责人聚在一起,开了个生产会,说了自己的想法:“我们为哪样亏损?因为成本核算没搞好。”他掏出小本子,给大家算了一笔账:现在100斤甘蔗才出9斤糖,一斤糖的燃料要5斤4两,再加上人工费、运输费、机器损耗费,我们不亏哪个亏?他的职务是曼蚌糖厂副厂长。
58年从干部到右派,下放到农场工作,远离妻儿,褚时健看生活实在太艰难,就向农场的领导建议,把国家规定交的甘蔗交完后,剩余的一点甘蔗用来榨糖。农场的领导们一门心思搞政治,没有心思管褚时健,而且大家都知道褚时健是个巧手能干的人,领导索性让他去管农场的工业和副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允许他在做农活儿之余榨糖。
糖厂工作近19年,实际上还比他在烟厂工作时间更长,也是他风华正茂的年华,这里的企业经营管理经验对他后来带领红塔集团的成功起到了关键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能看到他的专注与付出,无论是生产、技术还是管理问题,他都亲力亲为,力争做到最好。无论是种橘、造烟草、制糖还是造纸,他都能做到最好。
解放前参加游击队,解放后作为基层干部,他的工作同样一开始就能处理好,在解放期间他负责征粮,一件棘手的事情,他去顺利的完成。而他的智慧在他的处事、言行中都能看到。
“什么事情都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农民的语言、农民的感情我都有,能够为他们着想,万事就都谈得拢了。”--褚时健
四
家里也种植烟草,但是当我读到褚老的科学种植时,自己心里很愧疚,作为学生的我,当时没有学会利用科学方法去帮助家里种植。现在会看他的一生经历,他的人生,过得很值。看到他的付出、专注,再看看我们自己,又想挣钱,又不愿意付出时间去专注的做一件事,总想走捷径。
从参加革命到解放后在政府任职,再到突来的右派运动被贬农场,结束了他的政治生命,开始到企业任职,一步步的把年年亏损的糖厂建成年年盈利工人安居乐业的糖厂,这一呆就是十多年的时间。改革开放后到落后的玉溪卷烟厂,二十载的深耕,把这个小厂建成亚洲第一大卷烟厂,接下来迎接他的却是老年失女、牢役之灾的结局。人人都以为故事应该是到此结束了,没想到在这个互联网快速的发展的时代,他继续深耕与农业,十多年后的今天,让我们再次被他的所作所为深深的震撼。这位老者从没有停下他的脚步,一直往前,不论身处何处。
看完他的故事,我被深深的震撼,不仅是他的成功,更多的他对于生活、事业、人生的态度,经历低谷却能够再次站起,失败后的反弹。我们总是急着往前走、往前走,缺乏他所拥有的耐心,当我们去种植需要6年才能结果的橙树,有人会去愿意做吗,快已成时代的节奏,这时可以得慢也许能够解决一些本质问题。看到他我不仅想到清教徒精神、工匠精神、企业家精神,而他则是最好的代表。
一路走好!
回想这么多年来,我自己做得最问心无愧的就是:没有庸庸碌碌地生活。我十几岁在家乡时就帮着母亲谋生,从那时起,我就没有闲下来过,更没有混过日子。几十年来,我扛过枪打过仗,也曾经在政府机关任职,后来则是长期做经营企业的事情;曾经有过人人都羡慕的辉煌,也跌落到人生最低谷过。不管在什么阶段,在什么年龄,我都在全心全意地做事,一个人不虚度时光,要对国家对社会有贡献,人生才有价值。
我这个人,做事讲求踏实和认真。我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个天才。但我一直是个实实在在做事的人,而且我有十分的认真态度,做哪一行就尊重哪一行的规律。学习多、了解多、实践多,心里就有足够的底气。无论以前在玉溪卷烟厂还是今天种橙,我取得的一些成绩,总有人说“学不会”。其实,只要你努力掌握事情的规律,并且有认真、精益求精的态度,我觉得完全可以学会。
我觉得我并没有做什么了不起的事情,我所做的,都是尊重规律,恪守本分。 ---褚时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