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咸鱼,当然要晒太阳吹风 | 行走香港
这个春节,你过得好吗?
我的这个假期,没有春联,没有年夜饭,没有家长里短,是一个逆向而行的春节。

没有回家,而是在放假的第一天拎着箱子,去了隔壁的香港,找了一个便宜的旅馆,每天在街头巷尾,海岸码头,或慢悠,或暴走中度过。
/外冷内热的香港
对比内地春运的人潮涌动,广州南开往西九龙的列车,单个车厢的上座率不足50%,逆向而下的列车,有点清冷,但也乐得自在轻松。
西九龙毗邻香港的核心商圈油尖旺地区,所以即使不坐地铁,也能在半个小时内走到尖沙咀。25℃+的室外温度,不带一丝客气的阳光直射,让人矫情不起来的香港。

虽然在广州生活了五年之久,但我依然不能融入粤语环境,第一次接触真实的香港市民,总有点怕怕的。
办理房间入住时,同时到了好几组住客,旅馆的工作人员,约莫35岁左右的样子,因为一时间人多嘴杂,语气一直很不好。我心里想着:「啧,服务态度和服务意识,香港确实很难令人满意。」

可不一会,她在叽叽喳喳的人群里抬起头来喊我过去,第一个帮我办理了。
后面领我去房间的时候,她说:「我一看你就知道是个有礼貌的人,因为你跟他们不一样,你来得早,但也不像其他人一样在那里叫,你都不吵不闹站在一边等。」
真是一个很实在夸奖,但其实吧,初来乍到一个地方时,我只是天然怂。
交代好入住事项,准备离开时,她又转头笑着对我说:「我知道你是来这里过年的,希望你能在这住得好,也祝你新年快乐。」
这是我收到的,第一个农历新年快乐。
对比刚才白眼翻到眉毛上,这一刻的笑脸盈盈的她,居然有点反差萌。以前就听人家讲说,香港人外冷内热,看来还是蛮有道理。
/邨屋的魔幻
在香港转过几次机,但却从来没逛过,第一次真正走入它市井气息中,我的感觉是「魔幻」,尤其是各式各样的邨屋楼栋。
放好行李,距离日落还有3个小时,从尖沙咀到香港岛的鲗鱼涌站,我想去寻找曾在周星驰电影「功夫」里出现过的「怪兽大厦」。

但Google Map到了香港就像喝了一斤白酒,灵敏度实在感人。
从地铁站出来走了很久,也没有找到「怪兽大厦」,反而领着我去了一个菜市场。
在被APP带往沟里的途中,我隐约看到路对面有一处很魔幻的楼房。从菜市场折返回来,特意走去一探究竟,才发现那里就是我要找的地方。

抬头仰望这上万人居住的邨屋确实令人震撼,楼下是一个春节市场,所有人都在鲜花,水果和蔬菜中热火朝天。
从怪兽大厦出来,随意跳上一辆很有复古气息的叮叮车,不知道这辆车开向哪里,爱咋咋地吧,香港也就这么大,总能找到回头的路。趴在车厢二楼前排的车窗旁,伴着日落,看这世俗烟火气。

此时,如果有一首歌做BGM,我想应该是陈绮贞的「鱼」。
「我坐在椅子上」
「看日出复活」
「我坐在夕阳里」
「看城市的衰弱」
/暴走鹤咀海岸
如果要选出此次到过的最美的地方,那么一定是鹤咀海岸。

一直用「生命在于静止」这样的话,来为自己从不运动的废人体质找理由。可是每次出外,我又像是被运动健儿附体,能不吃不喝走到地老天荒。
曾经在抖音上看到一段很美海岸视频,根据博主的定位,我愣是搜到了这样一个冷门的景点。
它的下一站是非常热门的石澳,所以同样从筲箕湾搭乘9号公交车,就能抵达。

从鹤咀道下车,是一条人烟非常少,沿海山腰上的路。很简单很直接,只要沿着这一条仿佛永远也看不到尽头的路,就能抵达鹤咀海岸,地图上说,单程大概要走50分钟。
路的左边是生长着各类蕨类植物和野花的山壁,右边是直达海面的半山腰斜坡。

仰望海岸边上的电线高架,总让我想起「关于莉莉周的一切」里津田诗织的那一个。
独自行走的过程,也是自我斗争的过程,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路上,遇到的狗比遇到的人多,也在心里害怕,万一有去无回怎么办?也自我怀疑为什么找这种罪受?
暴晒与暴累交织,与孤独抗争,与疲惫博弈,无数次想放弃,常常咬牙坚持走了一段路后,心想应该过了十分钟吧?是不是快到了?
美滋滋一看表:呃…才刚走了三分钟_(:з」∠)_

鹤咀海岸是香港最边缘的地方之一,同时也是香港大学太古海洋科学研究所的所在地。因为放假没有人,不然还真想看看,在这样一个天涯海角做海洋科学研究是什么感觉。
房子外面,海岸边上,有一个巨型鲸鱼骨架默默地守护在旁边,这一个保存完好的鲸鱼骨架,是鹤咀的重要标志。

离鲸鱼骨架不远,分别有两处因海蚀而形的海岸景观,被称为上帝之眼、彩虹之门。
待在里面的时候,世界变得特别安静,只有海浪推着打磨光滑的鹅卵石砾,轰隆作响打过来,海风带着潮气从岩石缝隙中吹过来。

想起来人类对宇宙认知的变化,从地心说到日心说,再到发现就算是太阳系,也只是茫茫宇宙裂变中的一粒渺小尘埃。而此时此刻站在地球某个小岛海岸边缘的自己,其实和脚下的沙砾没什么区别,在宇宙中,我们小到连原子都不如。
这么渺小的自己,即使有再大的难过,好像又没有那么难过了。

一望无际的悠长海岸线,肆意狂放的海浪,狭长嶙峋的海石,远处的白色灯塔,还有麻烦的紫外线,如果真有天涯海角,估计就长这样。


徒步六公里,即使抵达的过程艰难,但再有一次机会,我想我还是会来到这片海岸线。但女生最好要结伴前行哦:)
/太平山顶和西环码头
旅游攻略上说,如果在香港只能拍一张照片,那么一定是太平山顶。除夕的那天,跟随大众的步伐,坐缆车去了太平山顶,去看这香港排名TOP 1的景致。

太平山是香港岛的制高点,站在观景台,幻想从上帝的角度看这维港。有风的时候,风好像能够把整个城市的气息吹过来,闻到海风,斑马线,铁锈,肥皂和公车的味道。

中环地铁口出来,爬坡20分钟,排队2小时,最终在凌霄阁的观景台,却只待了20分钟。
不是风景不美,只是这份经过精装后的美,太像塑封后的明信片,反而让人产生不了眷恋。
又是距离日落3个小时,从中环坐地铁到坚尼地城,C出口一出来不远,闻到一阵咸腥海风,就能看到一个在网络上很红的地方:西环码头。

已经不再作业的旧码头,被靛蓝色海水环绕着,还有明黄色的栈板,枣红色油桶,灰白色水泥柱……所能在电影中看到的港味细节,油画海报里看到的好看的颜色,在这里都恰到好处的排布陈设着。




长长的码头上,有人拍照漫步,有人聊天嬉闹,也有很多人只是呆坐着……有一个女生,我来回走的一个小时内,都看见她维持一个姿势坐在岸边,抱着膝盖,头埋着向下,任凭海风吹拂。
农历2018年最后的白昼逐渐进入尾声,为什么她也不回家?
除夕的日子,想家的人们踏上了归途,想渡海的人们到达了彼岸,但还是会有一些人待在中流,既没有到家也没有到达目的地。


太平山顶,如果是一种旅游商店里明信片般的纪念。
那安静美丽的西环码头,一定是限量版的木吉他温柔浅唱。
/彩虹邨与乐华南邨
有限的记忆里,还没有遇到哪个城市,如香港这样善于使用各种各样的颜色来装饰墙体。
让原本灰色无趣的钢筋混凝土变得灵动,让即使普通民居里的停车场露台,也有后青春期的诗的感觉。
彩虹邨。一个光听名字,就能让人心情明亮的地方。
乐华南邨。一个光听名字,倒没感觉有多特别的地方_(:з」∠)_


彩虹邨停车场顶层的露台,因为周边的居民楼都被刷成彩虹的梯队颜色,再搭配鲜艳明亮的彩色球场,整个停车场露台成了一个非常适合拍照的地方,无比青春。


蓝色的乐华南邨,其实指的也是它那停车场的露台,不知道是哪一位有强迫症的建筑师,在这里浇筑了如此具有几何美感的蓝色水泥墙,圈圈圆圆圈圈,不禁想唱起林俊杰的歌。
很喜欢这两个简单的小地方。
彩虹,是「倔强」的颜色;
蓝色,是Mayday的颜色。
前面说过的外冷内热,在去乐华南邨的时候也有感受。坐的社区小巴不报站,开车大叔声音很大,看起来很凶,我小声问他站点,他也不耐烦地回答我叽里呱啦一通粤语,我略委屈地嘟囔了一句:「我又听不懂你在讲什么……」
但一路上每停一个站点,司机大叔都不忘回头,用手势示意我这个小白,不要冲动下错车。终于到站后,他还隔着车窗用浓浓港普大声嘱咐了一句:「注意安全呐。」
一直以来,我从「听说」中对香港的好感度一直不高。如此看来,这种误解来源于,我们有时候的玻璃心与他们实际并无恶意的语言方式之间的冲突。
//
夜晚的维港晚风,尖沙咀的比肩接踵,长洲岛的芒果糯米糍和大鱼蛋,西环泳棚附近的紫色牵牛花……
人生难得糊涂,偶尔脱轨演出,第一次用自己的方式渡过了春节。

更有意义的是,多了真正与自己共处的时间,无论是走在拥挤的尖沙咀或中环高楼之林,还是被裹挟在人群中去看维港的烟花,我始终感觉人群是幻觉,我在与自己交谈。

避开了无谓的假装熟络和闲言关爱,也没有了世俗意义的年意,有时候是有一点凄凉。
Festivities had meanings
not in themselves,
but attributed to.
年节之所以特别,大概都只因对坐之人而特别。而年意,也是因和对坐之人,一起短暂忘记烦恼,一起期待生活而有意义。
而这些都在我的生活里慢慢消逝。所以,背离而行的浪漫逃亡,也许更快乐一点。

余华先生在《活着》里说:「活着是自己去感受活着的幸福和辛苦,无聊和平庸;幸存,不过是旁人的评价罢了。」

无法定义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最好,在能把握的日子里,能多一些快乐,就多一些快乐,在能倔强努力的日子里,多感受些人间值得我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