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pi酱谈人生排序引热议:不独立无以谈自我
近期很火的一个话题是,papi酱在综艺节目《我家那闺女》中谈到的人生排序。
她将人生中的重要关系做了一个排序,按重要程度依次是:
自己>伴侣>孩子>父母。
对此,papi酱给出了以下理由:
自己陪伴自己的时间是最长的,之后的这一生,我是跟我的伴侣一起过的,孩子和父母都是陪伴着走过一段路,剩下的路还是自己去走的。
言论一出,争论无数。一边是“自由主义”和“独立女性”阵营的公众号们纷纷声援,都觉得papi酱的三观太赞了。另一边则是传统的爸爸妈妈派,坚称子女第一、自己最后,“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对孩子的爱”。
但我觉得,papi酱的观点放在西方社会的确半点毛病没有,任何一位人格独立、成熟健全的人一定会同意这个人生排序。
然而目前这可能并不适用于中国社会。
1
欧美:只需对下一代负责
欧美国家的亲子关系一般是什么样的呢?
我有一位来自加拿大的前同事P,家境一般,父母都是普通工薪阶层。P的大学本科四年全部学费依靠的是助学贷款,并没有拿家里一分钱。
P读的是土木工程专业,大二就开始在建筑企业实习并参与当地的一些工程建设项目了。他很自豪的告诉我,大学毕业前他用自己的实习工资就还清了贷款。
大学期间就实现了经济独立的他,在全职工作一年后开始独自背包旅行,走遍了拉美、非洲和亚洲等地,等到他进入我前东家成为我的同事时,他已经是一位有着四年工作经验、一年gap year经历的成熟人士了。
而在与父母的关系上,他常常惊讶于我们中国的子女在工作后要按月上交部分工资给父母的做法。有一次P的爸妈来中国游玩,期间旅游的费用都是父母自己承担,P的说法是“他们也有工作”。
同时,P还是个不婚不育主义者,总是打趣说“地球都这么拥挤了,我也是在为全人类做贡献”,也没有受到父母的干涉。
问他项目做完后什么打算,也是很佛系的来一句,“不知道啊,找不到工作就继续去背包旅行吧”……
从P的故事中,我们大概可以看到欧美国家亲子关系的一些特点:
第一是只承担法律规定的责任。
根据欧美国家的相关法律,父母对子女的抚养义务是到子女的法定成人年龄18岁(一些国家19岁),所以很多欧美家庭的孩子成年后都开始勤工俭学,自己挣学费和生活费。而另一方面,大部分欧美国家法律没有规定子女有赡养老人的义务,养老的主体是社会。他们的理念是:年轻人的责任是抚育下一代和创造社会价值,赡养老人的义务在于社会和国家。
这种“接力式”的代际关系当然跟欧美国家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小家庭的居住方式等现实原因分不开。
二是相互独立,互不干涉。
西方文化强调彼此个体的独立,个体与个体之间互不干涉彼此的生活方式,父母与成年子女之间亦然,经济独立则精神独立。所以在欧美社会,每一种生活方式都能得到比在其他地方更大的包容,比如在《生活大爆炸》中的众人:
宅男科学家Sheldon和Leonard可以十年如一日专注于物理研究,即使每个月的高校工资少得可怜;收入比妻子少的Howard不介意承担更多的家务,做一位“家庭主男”;已婚但不想要孩子的Penny可以得到丈夫的支持,和父亲的拥抱与理解……
假如让P给自己的人生重要关系排序会是如何?
我想,他肯定会不假思索地把“自己”放在第一位,因为他知道他会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他的父母以及他将来的伴侣、子女也会对他们自己负责。
2
中国:“我都是为了你好”
反观中国,又是怎样的光景呢?
蔡康永在《奇葩说》里谈到父母角色时说:
父母为别人牺牲一辈子,没有自我,但他们必须容忍自己的孩子,忽然有了自我。
这的确是中国亲子关系的众生相,无比心酸无奈。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进步,许多西方价值观、新兴的生活方式慢慢被越来越多年轻人接受,他们的自我意识、个体意识前所未有的强烈,想要挣脱传统道路的桎梏,活出自己的模样。
但在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当今中国,这些新事物总体接受度还是比较低的,这与父母辈的抵制、和对孩子人生道路的干涉管制有很大关系。
他们声泪俱下地控诉自己的孩子们,我们辛辛苦苦把你拉扯大,砸锅卖铁供你上大学,毕生积蓄都拿来给你付房子首期了,你就这么报答父母吗?你为什么不结婚?你为什么不生孩子?你为什么要去做这么不赚钱的工作?
但是对于一些文章里提出的“父母口中的孩子第一其实是自己第一”这样似是而非的观点,以及字里行间夹带的对父母们的道德绑架,我是不太认同的。
因为对于中国父母来说,想让子女们过得好真的是他们朴素的愿望啊,只不过他们所知道的“过得好”可能就只有一种选择,传统且保险的那种罢了。
我的婆婆是一位特别朴实善良的女人。
她夫妻二人在小城里经营一间杂货铺,一分一毫地积攒下来供三个孩子读书、吃穿。
孩子们读书时担心他们学坏,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她用最质朴的话语唠叨了孩子们的整个童年;孩子们都出来工作了,她便开始忧心他们在大城市里赚钱辛苦吗、够用吗;大女儿结婚了,她便转而忧心小女儿怎么还是孑然一人,以后谁照顾她呢……
孙女出生了,她心甘情愿地远离生活多年的故乡到广州给女儿带孩子,繁重的家务活似乎又让她更老了些,忽而发梢间银丝一片;我和我先生新房首付还有缺口,她二话不说把所有积蓄拿给儿子儿媳;小女儿只身创业、迟迟未嫁,她每每想起都在被窝里落泪……
与欧美国家的“负法律规定的有限责任”不同,中国的家长们自发地认为自己对孩子是“负有无限责任”的。读书、工作、结婚、生子,子女人生的每个阶段,他们都操碎了心,愁白了头。
可是要知道,在父母对子女的抚养义务上,中国的法律规定与欧美国家是一致的。但中国父母总是习惯性地做得更多。
所以当我们面对这样的父母时,我们怎么会好意思说出“你们这么做不过都是为了自己的体面”呢?
3
不独立无以谈自我
一边是无私付出的父母,一边是不断膨胀的自我,两者似乎无法调和。
我们固然不能全盘照搬西方的亲子模式,但是一些观念和做法还是可以借鉴的。
90后创业者孙宇晨曾经主张“三十岁之前不买房、不买车、不结婚”,他给出的理由是:
是因为我觉得,在30岁之前如果买房买车结婚,99%的90后都要靠找父母要钱满足这个目标。
虽然很多人觉得拿父母的钱是天经地义的,但如果父母给你钱,肯定伴随着他们对你的控制。比如要对你生活在什么城市、做什么工作、和什么人结婚发表意见,甚至命令。
我——以及大多数创业的90后——不愿意接受这些控制。
也就是说,用经济独立换取自我实现。
非常合理的逻辑,非常公平的交易。你总不能一边要求父母给你买房买车,一边跟父母脸红脖子粗“你们不要对我的人生指手画脚”,这世上哪有那么便宜的事情。
即使你尚不能做到经济上不依赖父母,那是否可以努力促成亲子间精神的相互独立呢?
“代沟”存在了几代人的记忆里,又有多少人尝试过填补它?与父母来一次深度对话,把你的想法充分沟通表达,而不是搪塞一句“说了你们也不会懂的”敷衍了事。你想爱的人,你想走的路,勇敢告诉他们,尽你所能获取他们的理解。
总之,这个世界就是这么不容易的了,你,做好准备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