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国教育病理》笔记
素质教育的素质相当含糊,其意义也一直在变化,但参考典型的解释,素质一词与当今所谓素质教育有所不同。
素质教育有违人类天性,忽略了天赋的作用。但也由于优质师资的不足,应试教育的成本就较为便宜而大行其道。
学校招生扩大并不是因为社会需求大,可能是失业率高,学校需要接纳更多的待业青年。扩招之所以那么迅速主要有政府与校方的积极推动。
应试教育在多年的发展中从应对社会需求变成了军备竞赛,当今学历是为了比试,所以考试会不断增加难度至超出了社会需求。
学历与高薪正相关,但学历与能力之间的关系正在脱节,学历对社会的意义从积极的信号变成了误导。
教育与国家经济之间的关系是含糊不清的,很难证明教育对国家经济有多大的推动作用。而且严酷的科举竞争恶化了学习过程也恶化了学生的心态,导致封闭了少年们感知科学与社会的触角。
超出社会需求地扩招必然导致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下降,而学校有就业率指标,便对就业率造假。
毕业即失业已说明文凭对就业成功率作用不大,但仍然有相当多人选择高考,主要原因是文凭效用的弱反馈。一般情况下需要毕业多年才能体会文凭效用,所以强反馈来得慢,如果文凭无法就业,会觉得只是就业困难,但有学历比无学历要好。
要改变应试制教育需要缓和竞争,德国的分流制是一种解决方案。它让一部分人较早进入职业教育。
中国职业教育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技工收入与地位低,职业教育成了考不上普高学生的后备方案,所以导致技工能力水平也偏低;职业教育内容过于阵旧且文化科目偏多,并不匹配职业岗位要求;缺乏教育所需的设备。
职业教育只有与企业结合才可以优化教学质量,但企业家并不乐意与职业学校合作,因为付出的成本高,而且并没有国家政策优惠。
独生子女政策增加了家庭风险,让人们不得不把读书压力放到子女身上。在多子环境下,读书科举仅仅是一个选项,只需要让家中善于读书的少年承担。
清朝废除科举是促使皇权灭亡的主要原因,因科举的废除让平民失去了入仕的途径,平民则更倾向于革命。导致官僚体系武化。后有毛泽东反文化运动与劳模入仕政策,官僚的文化水平已相当低。但是和平时代始终需要高文化的官僚体系来支撑,所以文化反弹力度也强劲。在1998年间官僚的文化水平就有快速的提高。
种种原因让官员学历越来越高,但这并非好事,学历越高意味着更多时间投入到学校,但是官员的能力并不是学校可以给的,更需要在实际环境上得到磨练。
中国教育学制太长,让很多博士生无法自己解决个人经济问题,这便会减弱社会责任感。
重于教而忽视学,学习效率严重下降,因过度的教育外力会让学生失去内在学习动力。
大学行政化严重,研究生选材以考试分数为主,推荐信公信力弱,但题目都很垃圾,面试时间也相当短,不足以考察学生能力。
高级人才是有基因遗传的,有天才的基因加上高端的教育才能成就高端人才。中国的最大优势在于有丰富的基因,必定存在大量的天才,但中国教育对于人才的筛选能力弱,这是资源的极大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