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账户
基础
前人的思考,我们的阶梯,欢迎收听刘润5分钟商学院。 从这一讲开始,我们将一起学习《刘润·5分钟商学院》的商业模块,一切关于商业的问题最终都是人的问题,所以我们打算先从人开始。本单元,我们将专注于一个主题消费心理学。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客户?你满怀激情的跟他聊了很久,介绍了半天,你的产品,他也确实很心动,似乎觉得什么都好,但最后就是觉得太贵了呢? 真的是因为他小气吗?你可能会发现他的包,他的表都很奢华。小气和大方是相对的,那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让这些所谓小气的客户变得大方呢? 这一讲,我们就来讲一讲这个小气和大方背后的商业逻辑,教你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这个世界上,其实没有所谓绝对的小气,也没有所谓绝对的大方,只是一个人对一个商品的价值的判断,他认不认为你的这个商品值这个价格。他可能会在这件商品上非常小气,可是在其他很多商品上却非常大方,为什么会这样?那是因为钱这个东西,在我们心里面其实并不是统一存放的,我们是把钱分门别类的存在不同的心理账户里面。 概念:心理账户 我们会把钱分门别类地存在不同的心理账户里面。比如说,生活必要的开支账户,家庭建设和个人发展账户,情感维系账户,享乐休闲账户等等。虽然这些账户都是在一个大账户之下,但其实各个子账户都是独立存在的。 案例: 听音乐会前,丢失了200块。 当丢失的是价值200块的公交卡时,大多数人会选择继续前往观看;当丢失的是打算用来购买音乐会门票的200块时,大多数人选择不去看了。 运用:场景 巧克力厂家: 宣传时,将几百块钱的巧克力,放到情感维系账户里面,会比放到生活必须开支账号里面,消费者更有可能购买。 装修公司: 如果你能让客户明白,你的装修方案会帮他省下4、5个平方米的面积,他就有可能会非常动心。因为他会觉得,你是帮他在买房的账户里面省了钱,而不是在装修的账户里面多花了钱。
小结:如何影响消费者 心理账户,就是每一个人其实把同样的钱在心里面,分门别类地存在了不同的账户里。 你要改变顾客对你商品的认知,让他从不愿意花钱的心理账户,转移到愿意为此付钱的那个心理账户里面去,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可能曾经很小气的客户变得非常大方起来。你的客户其实并不真的是小气,而是你的这个商品,并不在他愿意为此付费的那个心理账户里面。 刘润 你觉得《5分钟商学院》放在你心中的哪一个账户里面是最有价值的? 来和我一起过过招吧。
实战
我有个朋友,孩子读初中。为了培养孩子对赚钱和花钱的认识,他特意让孩子教邻居家的小学生学数学。每次课结束,就给孩子发40元报酬。但很快我这个朋友发现,孩子有了钱后,和同学吃吃饭、买买东西,不知不觉钱就花完了,从来等不到下一次上课。本来想让孩子培养“赚钱”意识,可他却学会了乱“花钱”,怎么办? 要解决这个“怎么办”的问题,我们首先要理解这个问题的本质。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你给孩子的钱,被他放入了叫做“零钱”的心理账户。而在大部分人心里,零钱,就是用来“乱花”的。 概念:心理账户 在《5商 | 基础篇》我们就讲过“心理账户”。什么叫心理账户?就是每个人在心里,把同样的钱分门别类地存在了不同账户里。作为企业,要懂得让用户从他最有钱的心理账户里花钱。 进入实战篇,今天我们就来具体分析,到底用户的哪些“心理账户”,最有钱? 第一,意外所得账户。人们会把辛苦赚来的、靠运气赢来的和意外获得的钱,放到不同的心理账户中。你花三天写了篇文章发表,获得了500元打赏。你会用这个钱玩老虎机试试手气吗?估计不会。但如果你捡到500元呢?可能就会了。对意外所得,总是慷慨大方的心态,就是我们常说的:来得容易去得快。 第二,情感维系账户。你想给自己买件1500元的羊绒毛衣,一直舍不得。结果你太太送给你了,你非常高兴。虽然你明知这个钱,是你们的共同财富。你也买了自己舍不得买的iPhone给太太,她也很高兴。这和你们各自给自己买,花了一样的钱,但感觉似乎没那么肉疼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谈感情,伤钱。 第三,零钱账户。如果你口袋里有张100元的钞票,你是不是挺不想把它破开的?因为一旦破开,钱很快就花完了。你放在银行账户里打算买电视的5000元,怎么都不愿意动;可放在钱包里的500元,可能不怎么内疚地就花掉了。为什么?因为它们是“零钱”。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指缝大的人,漏财。 那我这个朋友应该怎么办?他可以从每次课结束给报酬,变为每10次课给一次。这样,孩子每次拿到手的,就不是40元的“零钱“,而是400元的”整钱“。整钱的心理账户,都是用来干大事的,他就不会拿着这400元去惦记学校门口的糖葫芦了。 运用: 那这个“心理账户”,在商业世界中,还能解决哪些“怎么办”的问题? 我是某市的税务部门,想给企业和市民减税,来刺激消费,拉动本市经济。结果发现,税减了大家是很开心,但还是不肯消费,怎么办? 试试把“减税”变为“奖金”吧。当你说减税的时候,企业和市民会想:这少缴的税,本来就是我的啊!这个钱,会回到企业的“利润”账户,和个人的“收入”账户,他们不会有额外消费欲望的。但如果你在收完税之后,发放“奖金”呢?哇,这是“意外所得”啊!拿去买点平时舍不得买的东西吧。消费,因此会在“意外所得账户”里被激发。 我是做保健品的,非常棒就是有点贵,用户舍不得买,怎么办?试着把你的产品,定义为“礼品”吧。礼品,就是自己舍不得用,专门买来送长辈、送朋友的东西。比如电视里轰炸式的脑白金、黄金酒等等。用户用来买礼品的钱,源自“情感维系账户”,在这个账户里花钱,少了都拿不出手。 我每年春节都会给父母带笔钱。可是,这么多年,他们居然一直存着,舍不得花。我希望他们把钱花了,对自己好点,怎么办? 你可以把给孩子报酬的策略,反过来用。隔三岔五,给他们一些小钱。你每年一次性地给他们“整钱”,这在他们心理账户里,是要用来干大事的,比如留着给孙子啊。但如果你隔三差五给他们一些“零钱”,他们从“零钱账户”里花起钱来就没有那么大压力了。 所以,给孩子钱,要给整钱;给老人钱,要给零钱。 今日得到: 最后,我们来小结一下。人们最容易花钱的心理账户有哪些呢?今天我们讲了三个:意外所得账户,也就是常说的“来得容易去得快”;情感维系账户,也就是常说的“谈感情,伤钱”,和零钱账户,也就是常说的“指缝大的人,漏财”。
好了,今天的“怎么办”,就回答到这里。我留给你的思考题是,你能举出一个,商家如何让用户从这些心理账户花钱的例子吗?或者,你还知道别的人们容易花钱的心理账户吗? 欢迎你在留言区分享,与大家一起,过过招。也欢迎你把今天学到的招式,分享给你身边有需要的朋友,帮他们更好地解决商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