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绿皮书看美国历史文化
周末看完《绿皮书》,妻子便催着我写影评,拖了好久今天终于有时间,是不是有一种被老师催着的既视感。 《绿皮书》,其实是一个有点俗套但是讨巧的名字,我记得我小学六年级时参加的一个作文培训班的老师曾经告诉我:“文章的标题应该更加具体和生动,如果你写一个故事,那么标题可以是故事中的一件东西,这样的标题更能激发读者共鸣。”(Ps:这是我小学阶段有记忆的唯一的一个培训班)这句话每次在我写作的时候都会萦绕在耳边,其实那位老师长什么样子已经记不住了,但是这句话却让我受益终生。 言归正传,电影中《绿皮书》是一本专为黑人而设的旅行指南,标注了各城市中允许黑人进入的旅店、餐馆的小册子,另外《绿皮书》还有一层意思是指乐观前景的研究报告,例如《2017年中国教育绿皮书》。我想电影之所以取名《绿皮书》,应该是一种对黑人(有色人种)追求平等权利,种族歧视消融这些宏大社会主题的折射! 影片故事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讲述的是一个底层白人Tony和一个精英黑人Dr. Shirley的一次全国巡演旅程,在这趟旅程中底层白人教会了精英黑人怎么做黑人,精英黑人教会了底层白人怎么去爱人。(具体故事情节就不剧透了),总体而言故事结构紧凑,能量密度足够,不愧是一部合格的奥斯卡最佳影片。 接下来讲几处我观影过程中的几处细节: 《绿皮书》:片名,同时也包含着积极乐观的种族歧视消融的含义,这些前面已经说过。 意大利裔白人:意大利裔是美国黑帮的鼻祖,甚至被称为半个黑人,Tony和其家庭在电影开头的一些行为,这样应该好理解一些。 爱尔兰裔警察:当前在美国社会中,爱尔兰裔占了很大一部分,当警察是以前爱尔兰移民喜爱的一个行业。十九世纪美国社会不专业化,当警察不用考试,不少爱尔兰年轻人参加了这个行业。这形成了传统,有不少爱尔兰家庭世代当警察。 绿色的石头:这块石头在我看来在电影中也有象征意义,这块石头和Dr. Shirley房间中的华丽装饰形成了鲜明对比。从Tony捡起石头,Dr. Shirley让他丢弃Dr. Shirley同意他保留石头,Tony将他放在驾驶台到最后Dr. Shirley将他放在自己的房间,其实这次旅程不光是两位主人公,这块绿色的石头也一直在陪伴他们。从某种意义上说绿色的石头和绿皮书之间或许也有一定内在联系,如果没有那本书的存在,甚至电影也可以起名叫做《绿石头之旅》未尝不可。 肯德基炸鸡:《绿皮书》无疑是年度肯德基最佳宣传片,其实炸鸡作为平民食品自然是美国底层人民,尤其是黑人的最爱,某种意义上代表了一种底层人民的生活方式。 音乐:第一场演出的Dr. Shirley表现出来的完全是他擅长的古典乐,到了听过Tony车里的黑人音乐以后,第二场可以明显听出他的演奏中多了Ragtime元素,Ragtime是一种早期的爵士钢琴风格,说明Dr. Shirley已经开始接受黑人音乐并融合到自己的音乐中。之后的几场演出,每当被歧视和遇到不顺时Dr. Shirley就会演奏纯古典乐,但开心时就会加入黑人音乐元素进去。最精彩的是最后一场在黑人酒吧的演出,在秀完一段奏鸣曲以后,竟然和乐队一起玩起了十二小节Blues。(以上这段是我百度的,虽然我不懂音乐,但是我还是或多或少能听出来电影前后音乐的变化)
-
风从江上来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3-11 18: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