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事串一串 18.03.07
下午去旁听诗歌课,小组讨论波德莱尔《给一位交臂而过的妇女》,意识到几个问题,和乱七八糟的其他东西丟一起串一下。 (叨完发现还是有很多问题呃啊啊啊) 试图理解或评价一个文本时,尤其是诗歌,尽管一直在有意识地、避免过多地被作者生平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影响,但还是总想着从一些表面性的东西后面挖出点啥,比如坚持认为交臂而过的美丽妇女有象征义,比如波德莱尔是一位城市诗人,写喧嚷的大街是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城市中的诸多问题。仿佛不从文本后面搞点这些东西出来,就是肤浅的理解,就是不深刻的。 但是文本理应是第一位的,停留在所谓的“表层”恰恰十分重要。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痛斥城市生活中百姓的麻木等等,这些不是我真真正正地,依据文本得出的结论,而是在借助一些套路式的批判方法,目的就是为了达到“所谓”深入理解文本。我猜测,这种套路式评论的思维一方面(或许)归因于应试教育中“踩得分点”的答题方式,另一方面就是对细读文本的忽视。 想起来上学期现代西方哲学结课的时候,某个同学上去作报告,大肆批判资本和政治对当下艺术发展造成了阻碍,我们需要“纯粹的艺术”!而事实上,问题就在于,他本人闭口不提什么样的艺术是他所呼吁的纯粹的艺术,我敢肯定他也说不出。 先不说这个观点有什么问题,这种一股脑把艺术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全盘抛给“资本”和“政治”两个大而空的词的批判,是极其不负责任的。 事实上我认为这种批判才是不深入的,肤浅的。这是一种短语和概念的堆砌,一种极其不负责任的表现,是套路式解读,和对理论的滥用。 同样还有之前看到过周围有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那一套去解读某小说的,乍一看很新奇,我还自己反省了很久为什么我想不到,现在回头仔细想想也没啥值得我学习的。同理,还有最近万众瞩目的gender study和女性主义相关理论。
借用理论没有问题,前提是凭借自己的力量去解读文本,然后,去理解相关理论,最后,才能连接起来。而不是套用理论我特么好讨厌这个但是自己的论文里好像也是这样的一堆问题啊我死了!!!! 正确进入文本的方法,我想应该是,首先专注于文本表层,将自己投到文本的世界里去,说出自己的直接感受和想法,而不是借助观念中已知的、似乎放在这里很合理的理论来理解文本,不是从文本的外部世界出发。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都是属于文本外部世界的,可以作为辅助工具但绝不可被此影响。文本内容是第一步(即写了什么),文本形式是第二步(即怎么写的)。 晚上边想这个边听朋友发过来的十年前的“月之源”乐队的音乐,一首《麒麟》,一首《迹忆》。后者音频视频资源现在都找不到,麒麟还剩一个十几年前CCTV15的视频。其实旋律很简单,真的很简单,但是这种意境的表现,并非普通学力的演奏者就可以达到的。这种技巧上简单的乐曲,却能让你泪流满面。原因是什么? 民乐在大陆应该是从《国乐大典》和《闪光少女》逐渐被人们熟知的,但问题在于,传播是传播开来了,但是传播错内容了。琵琶不只是炫技的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但是炫技的东西有收视率,观众会鼓掌。
就像前面说的文本理解,甩理论的更容易被人接受,被人鼓吹,仅仅基于文本的往往会被贴上不够深刻的标签。掉书袋的读书人会被疯狂追捧,而一辈子只专心啃那么几本书的人呢?我和朋友开玩笑说,我在B站传一首《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绝对没人听,但弹一首《念诗之王》我可以秒火。而事实上,八成乐器,没有任何基础的普通人扒扒谱子记住手势苦练几天,半数的流行歌曲都能被成功演奏出来,并且是以一种看起来很专业的形式被呈现出来。 “月之源”乐队现在仍在活动,不过人员早就不是十年前的那四位了,现在的月之源,多了点网红气息,也很火。说到底这也没啥不好的。既要大范围传播,又不能只是流行炫技,未免有点又想要牛耕地,又不想要牛吃草的双标心态了。民乐也会自有其归宿的。
附上两首曲子的链接,稀有值max!估计有幸看到这儿的人也不多。
http://mmmono.com/g/meow/842623/?from=message
http://m.cctv.com/dc/v/index.shtml?guid=5bf6cac470b34c56aa9d4cb06e46262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