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探索”课程作业:我的教育经历
“教师职业探索”课程作业:我的教育经历
1.教育经历
1985年出生在上海市区的西部边缘,苏州河边,普通中产阶层,父母分别是大专学历的建筑设计院工程师和初中学历的国企纺织工人。
1989-1992,旧房拆迁后临时搬到上海市区南部,黄浦江边,托儿所、幼儿园。学生是附近家庭孩子,包括黄浦江南岸的家庭,中下阶层,住房以平房为主。
1992-1997,回迁,市区普通小学:万航渡路第六小学。学生是附近家庭孩子,中下阶层,以九十年代后期下岗工人为主,当时一半人住的是平房,2000年后逐渐全部拆迁。
1997-2004,市级重点中学: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学校在虹口区的市区边缘,离我家十公里,多数学生周一到周五在学校住宿。同年级的学生350多名,其中120人是全市每个小学推举一个学生然后抽签决定进入四所市级重点中学之一(上海中学、华东师大二附中、市三女中),并被分到1-3班,其中一半来自富贵阶层,一半来自中产阶层。这120人入学考试之后根据英语成绩分班,英语成绩最好的在1班,我在1班。2班和3班各有一半人学小语种(德日法俄)。4-7班的学生来自缴纳几万到几十万不等的“赞助费”的富人阶层,1-3班每个班级也有十几个这样的学生。从初中直接升到高中,所在班级和同学都没有变化。
2004-2008,全国重点大学中的顶尖学校: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三年级时选择人力资源管理方向),本科。学校主体在远郊区,管理学院的大四和研究生在市中心的老校区。学院的一个年级有十个班级,十班是新疆班,其余九个班级的同学中有一半来自上海,一半来自全国各地,以南方为主。
2010-2013,全国重点大学中的普通学校: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院校区在市区海淀区的大学功能区,本科生校区在近郊昌平区的城区,相隔几十公里。研究生的一个年级有四十个学生,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分属各个专业,其中哲学专业十二人,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四人。
2013-2017,报纸记者、网站编辑、培训机构老师。培训老师先是雅思,然后拓展到托福,后来又拓展到AP和A-Level的经济学、心理学,现在的主要兴趣在于AP和A-Level的世界历史。
2017-2019,北京高校旁听生,旁听内容是文科的各科,学校包括北大、人大、北师、首师、清华等。兴趣范围包括:语言习得、英语教学法、脑科学、发展心理学、史前史、全球史(亚非拉)、世界体系理论、近现代世界经济史、史学理论和史学史、历史教育学、教育哲学、历史地理学、当代中国文艺作品和社会思潮、当代中国三农问题、当代中国社会结构、中共党史、中国近现代社会史和思想史、德国古典哲学、古典社会学理论、文化人类学理论、社会科学方法论。
2.重大事件
第一是家庭的早期教育,小学前的识字、乘法口诀、读故事、晨跑,小学时期的奥数、足球,主要由父亲带领(母亲负责三餐的美味和营养)。这既造成了我在学校的学习竞赛中从一开始就处于领先位置,以及受益终身的良好身体素质,也导致了我对高压管教的反叛情绪,想要远离父母的干涉,并且把这种对于权威的反感扩展到了社会上的一切权威,为后来在思想上转向马克思主义奠定了情感上的基础。
第二是几次升学,每一次都让我扩大了眼界。第一次是从普通小学到市级重点中学,让我走出普通市民阶层,接触到本市的富贵阶层和中产阶层。第二次是从中学到全国顶级大学,让我接触到来自全国各地(尤其是南方)的中产阶层,以及超级富贵阶层。第三次是从上海到北京的全国次一流大学读研究生,让我接触到来自全国各地(尤其是北方)的中产阶层,并接触到更多来自农村的人。
第三是几次不成功的学生干部经历。第一次是小学时的大队长和大队主席,当选原因是学习标兵,从一年级开始每次期中期末考试的语数外总分都没有跌出过年级前二。三年级戴上红领巾后每个班级有一个大队长,大队主席由最高年级五年级的一个大队长担任,特权是站在操场的主席台上主持每周一早上的升旗仪式。根深蒂固的精英意识由此而来。第二次是中学时的班级干部,从初中的安全委员到副班长,再到高中时的班长。做安全委员时管理班级的门钥匙,但有时会因为到得晚而让同学进不了教室,而且常常反抗自修委员对晚自修纪律的管理。做副班长和班长时则在提升班级荣誉和班级管理方面缺乏作为,在组织班级活动方面作为不多。在高一时的班级竞选中当选班长的原因是全年级唯一一个文体两开花的男生(之前两任班长都是班主任指定的,都是女生,考试成绩都是上游但不算顶尖,而二班和三班的班长都是男生),以及一贯挑战老师权威的经历让一些同学认为我不会站在老师的立场上。这个班长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尤其是前两任班长虽然被上调到了学校的学生会,但仍然可以在班级里发挥组织作用,所以我屡屡因为管不动而感到受挫,很快就开始变得放手不管。唯一一次在实质上行使管理权力的经历是高二时为期一周的集体学农,因为当时的中年男性班主任也是放任自流的风格而且长得比较矮,我因此得到了班主任的绰号。由于不善于和不乐于社交,所以逐渐发展了故意装傻出丑和自嘲的习惯,来增加自己的亲和力,实际上从初中开始我就是班级里绰号最多的那个:铜吊(高傲和土气)、穆先生(因为动作慢而总是落在最后一个)、老猩猩(肤色黑)。第三次是大学本科时的班级团支书,大一时由于高中党员的身份所以当选团支书,大二改选时突然遭遇班长和生活委员的当场批评,我没有申辩,最后得票不足而没有选上,原来的生活委员当选团支书。原因包括对于班级争取校团委“团支部生活改革基金”的荣誉而组织的活动不积极参与,经常旷课,军训时对同学的要求过于严格而且为了反对不合理安排而挑战教官。此外也没能成为学院辩论队教练。这些挫折(包括一次短信表白失败)实际上促成了我在主流社会出人头地的梦想破灭以及对社会主流观念的反思,并促使我在大二时激烈反抗老师和学校。第四次是研究生时的校研究生会一个部门的副部长,这个部门负责组织研究生院的辩论赛和模拟法庭这两个活动,我对于辩论赛的启蒙潜力一直抱有期待,因此在一个学期的时间里竭尽全力,改良了辩论赛的流程,制定了结合社会现实问题并且较有深度的辩题,提高部门成员的积极性,亲自担任决赛的主持人,不过因为大包大揽和一言堂作风而得罪了部门的部长和研究生会分管这个部门的副会长,下一个学期突然遭到排斥,我主动退出,也没有去影响下一届部门领导的人员选择,辩论赛的创新于是人亡政息。
第四是几次对学校制度的反抗,有正面反抗,也有消极反抗。第一次是小学五年级时,有一次反对老师把体育课临时改为自习课,最后似乎是由于没有得到同学的足够支持而委屈地哭了。第二次是初中时,反对班级自修委员对晚自修纪律的管理。当时有一本班级日记,表现好的会被记入红榜,不守纪律的会被记入黑榜。自修委员是两个女生,我和其他几个男生常常捣乱,和自修委员玩猫捉老鼠式的游戏,有一次甚至把自修委员的“野蛮”执法写进了黑榜。还有一次是因为和另一个男生一起抗议语文课无聊而被老师要求自己来上一节课,发现很难调动学生注意力和积极性,因而显得准备的内容太少,还没到下课就讲完了。此外,自恃成绩好而上课不听讲,偷偷看书、玩电子词典,甚至到了高三时坐在第一排还公然看报纸。第三次是大二时,先是在开学前的军训中作为队长不服从教官,然后由于经常在一门学院的专业课上迟到而被老师训斥,然后在学校的bbs论坛上发了一个帖子回应老师的质问,反过来指责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氛围等问题,这个帖子引起了很大争议,我故意选择在早上发帖,帖子如愿成为bbs当天的十大热门帖子而展示在bbs首页上,于是被更多的人看到和回复。后来我又接连发了几篇批判学校的帖子。最后学院找来了我的父母,让我停止继续发帖。不过到了下学期我又故态复萌,但这次得到的反应不再那么强烈。
第五是几段在大学的旁听经历。第一段是大学二年级上学期去北大和复旦旁听,以哲学、经济学为主。其中,瞒着父母去了北京约十天时间。这十天的经历带给我的直接感受是后来使我想到考研去北京的原因之一。第二段是本科毕业后考研期间去北大听课两个月,导致第一次没考上,第二年考研准备期间又去复旦、同济、上海大学听课和讲座,以哲学、社会学为主。第三段是研究生一年级去北大、人大、清华听课,以哲学、社会学为主。第四段是2017年下半年开始至今,预计将在今年夏季结束,以历史、文学为主。羽翼渐丰,同时也是职业习惯使然,常常同时关注于讲课内容和课堂过程。
3.未来职业选择
我认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蒙精神、法国大革命的自由平等友爱的价值观、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忧国忧民情怀,因此,职业选择的范围在教育和传媒两个行业,职业理想是学校校长或媒体主编。
(中小学)教师职业的优点: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自主性,教学相长,直接影响受众(学生)。
(中小学)教师职业的缺点:来自高考的限制和来自学校的限制,上班时间太长而且太早,影响范围较小而且不可选择受众(学生)。
未来的职业选择除了职业本身对我来说的优缺点之外,还会考虑经济收入、通勤距离等与职业本身无关的具体因素,以及未来自己和社会的变化。
20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