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呼兰河传》有感
仅仅31岁,病逝的时候仅仅31岁,大多数人一定会怀疑,一生如此短暂的萧红,只匆匆完成了几部作品,在民国那个大师如云的黄金时代,怎能算得上是四大才女之一?怎能称得上是鲁迅先生的精神传人呢?你抱有怀疑,直到你翻开她的书。
“他们看不见什么是光明的,甚至于根本也不知道,就像太阳照在了瞎子的头上,瞎子也看不见太阳,但瞎子却感到温暖了。
他们就是这类人,他们不知道光明在哪里,可是他们实实在在的感得到寒冷就在他们的身上,他们想击退了寒冷,因此而来了悲哀。
他们被父母生下来,没有什么希望,只希望吃饱了,穿暖了。但也吃不饱,也穿不暖。
逆来的,顺受了。
顺来的事情,却一辈子也没有。”
这就是那个时代生活的写照。
小小的呼兰河城,影射了整个社会,用孩子的视角来看世界,残忍的事物便会更加残忍。
两米深的大泥坑,淹死路过的鸡鸭和猪马。一年也就淹死个一两头猪,但城里的百姓却总能欢喜地吃上淹猪。
都纳闷,也都明白。
小孩子“口无遮拦”,高叫着你们吃的都是瘟猪,却被妈妈打,叫他闭嘴。对啊,闭嘴啊。不说出来也知道,不说出来它就不是瘟猪,是淹猪。
不自欺欺人日子怎么混得下去呢?
那时的人们只想着生,只想着活,能吃饱能穿暖,再能生个男娃娃,就是一生的追求了。拜完老爷庙再去娘娘庙,谁不知道娘娘庙是求子送子的?但老爷庙的佛长得吓人啊,吓人就威严,就让人心服,拜起来就虔诚,虽不知该求些什么,但磕了头总没错。之后再去娘娘庙,那里的娘娘佛像看着温顺,定是不会介意的,大家在心里安慰她,也安慰自己。
“人若老实了,不但异类要欺负,就是同类也不同情” 萧红在书中这样说。
吃饭、穿衣、生子、娶妻。
前三个事儿都由不得自己。
所以大家都把劲头用在了娶妻上。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可不是说笑,没有媒妁、没有命令,那就是无媒苟合,看看唾沫淹不淹得死你。
《呼兰河传》中讲到了两家的媳妇儿。
第一位是封建残余的“童养媳”,老胡家的团圆媳妇儿。
第二位是自由恋爱、“无媒苟合”的冯歪嘴子的媳妇儿。
团圆媳妇儿12岁,却被婆婆硬说成14岁,因为她高、因为她脚大、因为她能吃,怕人笑话。
她走路带风,抬头挺胸,见到谁都笑意盈盈。
不成体统,那可不行。
婆婆开始打她骂她,踹她踢她,用针扎她,这还受得住,所以她依旧走路带风,笑意盈盈。
不成体统,那可不行。
婆婆开始用鞭子抽她,用烙铁烫她,这一下受不住了,夜夜发烧,梦魇说要回家。婆婆着急了,心疼了,心疼钱了。左邻右舍开始出谋划策,得给孩子治病驱魔。烧纸人、吃全毛的鸡、吃黄连拌猪肉沫、抽贴画符…… 几位热心妇女出了不少主意,可就是没有一个人说一句:
“你别打她了。”
婆婆看上去也尽心尽力,最后无奈花重金请了个神婆。
一个良辰吉日,城里的人都来看热闹。因为稀奇啊,神婆说要给团圆媳妇儿洗澡。
当众、脱光、大缸、沸水。
扒衣的扒衣、倒水的倒水、按头的按头,在众人的欢呼声和关怀声中,团圆媳妇儿被扔进去、捞出来、扔进去、捞出来、扔进去、再捞出来,总共洗了三次开水澡。团圆媳妇儿终于不喊叫了。
最后,看客们累了便散去了。
没两日,团圆媳妇儿也死了。
“屏息低头,毫不敢轻举妄动。两眼下视黄泉,看天就是傲慢,满脸装出死相,说笑就是放肆。”这是鲁迅说的。
团圆媳妇儿要是屏息低头、下视黄泉、装出死相,也落不得如此下场。
“为了你好。”婆婆就得打她。
这人骨头硬就得雕琢。
骨头啃不动,就敲。肉吃完了,血擦干了,事儿也就没发生过。
大家还是和和气气的,开始看下一个热闹。
这不,磨面的冯歪嘴子把邻居王家的姑娘娶了,是无媒苟合,孩子都生了,这可太值得说一说了。
你打破婚姻的传统,那就得受着侮辱,冷嘲热讽嘛,是人都能说上两句。
可气的是,那冯歪嘴子并不在乎。
但命运捉弄了他,二儿子出生时,媳妇儿就难产死了。
邻居们又来了兴致:“你看看,你看看。”
想对抗是要付出代价的。
“这下子他准保天天喝酒,天天哭,剩下两个小娃娃,看他可怎么带!”
可偏偏冯歪嘴子要活下去,要生根,在这世界上,他怀里抱着两个希望,他要承着、受着、抵抗着。
小说的最后,他的大儿子会拉着小驴喝水了,小儿子也会笑了。
呼兰河水还在流淌着,历史也如年轮一般一圈圈地旋转着包裹着。这些人还生活在历史里,永不褪去,也永不会被人遗忘。
萧红的文笔干净、平缓、娓娓道来,文风似诗歌、似散文、似小说,自成一家。文字下是沉重的时代感和凛冽的灵魂。她没有像鲁迅般呐喊,却道出了更值得深思的人性的麻木、扭曲和残忍。
黄金时代造就了大师,同时大师们也成就了黄金时代,因为他们有先进的思想,他们敢于开拓、敢于引领、敢于牺牲,我们才能从沉睡中慢慢觉醒。
我们有幸生活在和平时代,在道德和法律的屏障下自由地呼吸着,这样的时代,是一代又一代的前辈用血与泪铸就的。纵使人生中仍有不满和不公,波澜和坎坷,也愿新时代的我们要有冯歪嘴子那样的精神:敢于争取、不惧嘲讽、脚踏实地。
罗曼.罗兰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铭记历史,这是民族的根基。
活在当下,吾辈仍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