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她们”?
今天早上,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发了一篇推送《愿每个她,都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文中大段排比,表现了各行各业的女性的精神风貌和做出的贡献,其中有女性的独立宣言,也有反对求职性别歧视、反对物化女性的发声,三观很正。
可是,为什么全篇都在用第三人称指代女性?都在说“她”,都在说“她们”?
先有“我” “你”,才有“他 / 她”。
如果女性是“她们”,那么,“我们”是谁?“你们”是谁?
“我们”显然是文章作者,是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
那么,“我们”想与谁交流关于“她们”的事情呢?——是读者,是“你们”。很显然,“你们”——文章的对话对象——并非女性。
如果这是母亲节,用第三人称“她” “她们”则无可非议。每个人都有母亲,但是,除了男性不能成为母亲,还有大量的女性并非母亲,或不认为自己的主要身份是母亲。
但,中国有一半的人口是女性,人民日报公众号作为一个面向大众的新媒体平台,在女性的节日里,不直接将女性作为对话对象,是很奇怪的。
在这样一个对话的语境中,女性是“她们”,是一个被观看、被评价、被期待(“愿她如何如何”)的客体,而非那个“我们”与之对话的主体。这是一种话语强权。
我不能说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不尊重女性、搞性别歧视。这么写应该是有原因的。
此文开头第一句是,什么构成了“她”?
这个“她”加了引号,可以替换为“女性”。我的理解是,“她”字的女字旁具有性别特征,带来了一些趣味性,这可能是作者写作的出发点。这没有问题。但接下来,全文都是对“她”的描述、评价、期待了。一直到结尾,没有出现一个“你”字。
另一个可能性是,作者和选编此文的人将人民日报公众号默认为男性读者为主,这种潜意识中的默认是很自然的,正是这种默认形塑了公众号的话语风格。其实, 有些研究表明,虽然订阅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的男性略高于女性,但女性的比例并不是那么低。
我完全理解,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不代表人民日报,哪怕人民日报也只是一份报纸罢了。但“人民日报”这四个字毕竟在读者心中有特殊的含义。人民日报以舆论引导为职责,读者也是如此期待,那么人民日报在自媒体空间中发表言论也应该更审慎。
同样是今天早上,新华社微信公众号发了一篇《谢谢你,撑起我们的半边天》。这种感觉更舒服。女性是“你”,第二人称,这是对话。
昨天,青年人大报社微信公众号发了一篇《女生节,我希望可以大大方方谈月经》,聚焦破除月经羞耻。题目中,女性是“我”,我是女生我要说话,这才是女生自己的宣言。
青人的这篇文章能够以这种语气很自然地发出来,与人大女生数量多、青人报社内部女生占绝大多数有关,女生的自主性得以发挥。
但这只是校园一隅。从整个社会大环境看,传媒从业者中女性很多,但位居要职者少。与传媒相连的政治上层建筑,更难觅女性的身影。
人民日报是男性化的,人民日报公众号也是男性化的,大家都接受,并习以为常。
在这种框架下,即使女性记者的发言也只能站在大众 / 男性的立场上。她无法说“我”,只能被言说。
-
高千与匠仔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3-08 12:0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