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眼中豆瓣Top250里被高估的电影
查看话题 >中国影迷口味清淡——豆瓣Top250数据分析

此文章写于2015年11月,数据以当时数据为准。
前言:IMDB网站的主要用户群是英语地区的影迷群,Top250中只有两部华语片,考虑到我们有自己的豆瓣和时光,电影评分这件事自然是我的地盘我做主。
在开始用数据展现中国影迷自己的电影情节之前,我想提一句,虽然我们可以理解不同的国度有自己的文化和审美习惯,因此IMDB中收纳如此可怜的华语片,我们能说老外不懂中国文化,欣赏不了我们的《霸王别姬》也情有可原。可是反过头再观Top250的第二大经典片贡献大户——日本,也是有自己的文化和更独特的审美习惯,为什么能贡献13部经典电影。
应该说,这个数据反应了面对西方文明,输出东方文化的反而是大日本帝国,另外一个部分,日本已经具备了更加超脱的民族观和世界观,他们正在表达一些比民族主义更宏大的东西,比如人与自然,人与人性,战争与和平,这些人类共同的困扰,他们的电影做到了被全世界所容纳。
豆瓣电影Top250整体特点:

- 排名方式比较独特:由于豆瓣是按照星级评分,因此评分层级较少,于是电影的平均分是换算成10分制的,豆瓣又加入了观看次数以及评价次数等考量因素共同决定排名。因此豆瓣电影Top250出现了,排在前面的影片会比排在后面的影片分低的奇葩效果。无论如何,我们是相信豆瓣的算法的。此次数据分析是以2015年10月30日的豆瓣Top250榜单数据为准。

- 中国影迷很宽容,Top250片单中评分最低的是8.1分,仅《疯狂的石头》一部;8.5分以下的才36部,这跟IMDB榜单中200名以后的影片齐刷刷的8分整成了鲜明对比。或者看一个更直接的数据,豆瓣这250部电影平均得分是8.7408,而IMDB的只有8.2632。评分差距还是很明显的,不知道是中国影迷宽容些,还是跟豆瓣的五星级评分制度有关。

- 中国影迷有自己的主见。豆瓣电影Top250榜单中,同时入选IMDB的仅有92部。也就是说,有另外158部电影,中国人自己觉得是影史最佳,这其中包括代表华语经典的35部,以及捧友邻日本和韩国的36部作品,还有在美国片中又挑了62部全球影迷没有格外推崇的,自己奉若经典。
- 中国影迷口儿淡。中国影迷好像更喜欢温情正能量的片子。这个结论是观察出来的,没有量化的数据,我给大家举一下中国影迷选出的美国人并不那么待见的那62部美国片中的前五部,你们大概就知道了。《泰坦尼克号》、《当幸福来敲门》、《海豚湾》、《怦然心动》、《闻香识女人》。怎么样?是不是这么回事?

接下来,我们还是像分析IMDB榜单一样,用几个有绝对量化数据的维度,来看看中国影迷自己的独特爱好。
豆瓣经典电影年代秀(上)——中国影迷厌旧不喜新
中国影迷在经典影片的公选中,表现出了厌旧不喜新的特点。
(如下图,与IMDB比较起来,豆瓣Top250片单基本集中在90年代与2000年代,这20年共选出了172部,占比68.8%)

私以为,中国影迷群体的大范围形成,应该是在90年代末。在这之前的影片,除了风格极其独特,比如卓别林大师;或者特别声明显赫的片子,比如《乱世佳人》;其余的电影很难在中国影迷中形成公认经典的级别。无论是电影文化还是电影市场,在中国都有断代感,改革开放后才随着录像机和录像厅的形式进入中国。那些开宗立派的风格电影,到我们的眼中就不如后期该风格的集大成者来的更有意义,这就是我们为什么缺乏对20-40年代电影认同的原因。
比如IMDB影单中弗里茨·朗的《大都会》和《M就是凶手》,这两部影迷公认的科幻史诗电影以及惊悚电影的鼻祖之作,在豆瓣片单上是找不到,我们影迷评出的20-40年代总共才有5部,除了卓别林天师的《城市之光》(1931)和《摩登时代》(1936)两部代表作品外。剩下那三部我都不好意思念名字:《乱世佳人》(1939)、《魂断蓝桥》(1940)、《卡萨布兰卡》(1942),逼格之低,实在没法让专业装逼影迷傍身使用。
由此可见中国影迷真的是厌旧,这只能说是对早期给予电影巨大贡献作品的不尊重。当然这强求不得,底蕴确实差了许多。另外我要提的就是豆瓣这套算法也是一个额外因素,《大都会》在豆瓣评分8.8分,没有进入经典片单一定是观影数量的影响。所以,我们还是很少很少去关注那些观影模糊的作品,这个是我一直以来的观点——中国人看电影以娱乐为主。
接下来,我们从50年代看起,逐一细数一下每个十年我们的选择。尤其会和IMDB片单中的作品做一个对比。
五十年代——美国日本两分天下
五十年代中国影迷选出了7部作品,美国电影4部,日本电影3部。
美国片有《雨中曲》(1952)、《罗马假日》(1953)、《十二怒汉》(1957)和《控方证人》(1957)。中国人真的很喜欢奥黛丽赫本,真的太喜欢《罗马假日》,在我们榜单上排名24名,比在IMDB上足足高了211名,之前概括总结的时候说什么来着? 中国人喜欢温情、浪漫。
日本贡献的片单中,毫无疑问的是电影天皇黑泽明最顶峰之力做:《罗生门》(1950)和《七武士》(1954)。这两部在讲IMDB的时候已经提到过了,不做累述了。下面这一部有意思了,没有入选IMDB,但是是东亚电影极其殿堂级别的作品,小津安二郎的《东京物语》,小津电影的空、慢是出了名的,长镜头放出来之空跟看PPT似的,但是这种缓慢调度下的安静,是很多后期著名导演争相分析模仿的,比如咱们侯孝贤大导的作品,上个月的《聂隐娘》大家看着可爽?

六、七十年代——中国贡献两部动画片
六十、七十年代一块儿说吧。因为在这二十年我们一共才选了9部作品。先说说中国入选的两部动画盘,中国动画教父万籁鸣老先生的《大闹天宫》(1964),这个是国人一定有印象而且应该为之骄傲的动画作品,输出到44个国家地区放映过。还有一部就是严定宪老先生的《哪咤脑海》,这部动画也是我们记忆里挥之不去的经典,严定宪老先生也担任了64版《大闹天宫》的动画导演一职。
以上两部作为最早期的中国电影,被中国影迷奉为经典,除此之外中国影迷还选出一部没有入选IMDB的经典电影——《虎口脱险》(1966)。前几日跟一位70后同事聊天提起此片,他的评价就是,看多少遍都会乐,明知道什么情节什么故事,还是会在相同的地方乐,这个应该是对经典最好的定义了吧。也不知道为什么法国人这么了解中国人的胳肢窝。
除了这三部之外,《教父》系列、《飞跃疯人院》、《惊魂记》、《发条橙》、《黄金三镖客》,都被中国影迷所认同。

八十年代——中国代表作,香港制作
八十年代中国影迷选出来18部作品,中国电影又上榜单,两部作品都来自中国香港,一部是来自吴宇森的《英雄本色》(1986),另一部来自程小东的《倩女幽魂》(1987)——其实不如说两部都来自于张国荣。
还有一个好玩的现象是,中国影迷更喜欢宫崎骏,有数据为证:
宫崎骏所有80年代导演作品全部入围,没有入选IMDB的《魔女宅急便》(1989),豆瓣排名186。《风之谷》(1984)、《天空之城》(1986)和《龙猫》(1988)豆瓣排名分别为89、29和15,比IMDB的排名分别高了101、202和114,然后宫崎骏作品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来着? 温情!
我一直说总结完两大经典电影排行榜,我觉得中国影迷喜欢温情和喜剧。你们看看剩下的,八十年代电影入选了豆瓣,但是没有入选IMDB的有哪些? 你们有没有意识到什么:

豆瓣经典电影年代秀(下)——最幸福的时光
我时常想,如果在那个年代,每一部都能去电影院看到这些影片,那该是影迷最幸福的事了吧。
(如下图,与IMDB比较起来,豆瓣Top250片单基本集中在90年代与2000年代,这20年共选出了172部,占比68.8%)

如图所示,我们居然在1990年至2010年之间选出了172部经典电影。这怎么聊啊,我又谨遵用户教诲,想写短一点,于是就捡最最重点的现象聊,反正现在有评论功能了,大家有什么想扩展的,可以随时留言。
九十年代——最幸福的时光
九十年代入选的69部电影,有45部是有别于IMDB是中国独家。我在IMDB年代秀的时候讲90年代,就已然放弃了,因为每一部写出万字都不在话下,更何况他们错综复杂、彼此影响。
所以在这里我谈一些个人感受,做完两期IMDB和豆瓣经典影片的数据整理和分析,我个人的爱好是倾向于IMDB的。豆瓣Top10有3部没有入选IMDB,分别是第4《霸王别姬》、第6《海上钢琴师》和第10《泰坦尼克号》,后两部我都觉得不应该达到这个高度,他们应该或多或少的受到了盛名的福泽。
我们常谈起的1994年,在豆瓣经典榜单里有12部之多,Top10的前三名都是此年出品。华语片有张艺谋的《活着》、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李安的《饮食男女》、王家卫的《重庆森林》和《东邪西毒》。说这是这几位华人大导演的巅峰之作,也一点不为过。紧接着1995年,刘镇伟的《大话西游》,这基本上是被握有话语权的80后一代只手碰上影史经典电影地位的,说他后现代应该当之无愧。在我们九十年代的片单中,还有周星驰的两席地位,一部是1993年的《唐伯虎点秋香》以及1999年自导自演的《喜剧之王》。日本方面,除了宫崎骏大导演,我们有自己格外喜欢的岩井俊二,《情书》(1995)和《燕尾蝶》(1996)相继入选,除此之外,今敏的《未麻的部屋》(1996)和北野武的《菊次郎的夏天》(1999)也格外受华人青睐。而以上这些作品,跟下面这一部来自中国台湾的作品相比,都相形见绌,我个人意见它堪成中国的《教父》,就是杨德昌导演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二000年代——中美分水岭
进入2000年,IMDB有49部入选,而豆瓣居然选出了103部,占了整个片单的41%。除了和IMDB共选的外,我们独辟蹊径的网络了71部作品。其中自家(中、港、台)入选8部,算是比较谦虚的了,除了姜文的《鬼子来了》(2000)、杨德昌的《一一》(2000)、王家卫的《花样年华》(2000)这些旧相识外,陆川的《可可西里》(2004)、马俪文的《我们俩》(2005)、宁浩的《疯狂的石头》(2006)也入围片单。
日本方面,除了今敏的《红辣椒》、细田守的《穿越时空的少女》、新海诚的《秒速5厘米》这些动漫代表外,中岛哲也的《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泷田洋二郎的《入殓师》、还有崔洋一的《导盲犬小Q》均被推崇。英法都各有10部入选,我们熟知的雅克贝汉的纪录片,还有英式喜剧之王理查德·柯蒂斯的《真爱至上》和《海盗电台》都受到了国人的认可。
从2000年到2010年这10年,国人跟IMDB经典片单的分歧之大,令人乍舌。

二0一0年代——韩国崛起
2010年以后的这5年,我们和国际就各选各的了,IMDB选出33部,我们选出38部,但只有9部相同,其中两部来自诺兰,《盗梦空间》和《黑暗骑士》。《星际穿越》不知何故,9.1的高分竟然没有入选豆瓣Top250,真不知道这个算法的要义是什么。
这5年我们的电影市场应该是井喷式增长吧,但是仅有两部经典华语片入选,《让子弹飞》(2010)和《岁月神偷》(2010),不知道是不是前太好赚,没人用心拍了。私以为,应该给《无人区》留一席之地。
其他国家也表现平平,倒是韩国电影,真的是越来越受华人影迷所喜爱。五年贡献7部杰作,《熔炉》(2011)、《阳光姐妹淘》(2011)、《辩护人》(2013)、《素媛》(2013)、《7号房的礼物》(2013)、《恐怖直播》和《我爱你》(2011),也确实是个顶个的精彩。

我们在2014年只选了《布达佩斯大饭店》一部影片入选,2015年更是截止到现在一部都没有,这就是我为什么说咱们厌旧不喜新的原因。不过现在细细想来,是不是豆瓣算法的原因,难道《星际穿越》和《鸟人》都能落选吗?
为了简明扼要,只做大致参考吧。
喜欢类似文章的,请关注我的公众号#OneWayne
后记:由于此文在评论区造成了一些争议,我在这里澄清如下:
1. 2015年做了一个小课题,从IMDB Top250和豆瓣Top 250这两组榜单数据中,挖掘出一些话题,当时是给一个网站准备的文章,整个系列有5篇,此篇文章属于年代秀,就是按时间逻辑来看每十年影迷的选择。
2. 由于先写的IMDB榜单,因此在豆瓣这个年代秀文章里,有很多重复提到的电影就没有再赘述,因此只写了差异部分,难免有一些比较,但是本文并不是一个写比较的文章,大家可以参考IMDB那篇文章的内容。
3. 作为一个二十多年的影迷,我这篇文风的口吻只是调侃一些,没有对任何区域以及任何类型电影的歧视。这个不想多解释了,点到为止吧,解释这一句其实也是蛮心累的。
相关文章《IMDB经典电影年代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