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笔堕落史

钢笔是从西方传过来的,我们国家以前是用毛笔,他们以前是用羽毛笔,这都是要边蘸边写的。钢笔这种构造精细可以稳定出水的东西被设计出来的时候叫“fountain pen”。我觉得这个词特形象,钢笔出来的水,有一种稳定的,清淡利落的美感。 它和中性笔出墨的区别,有点像我小时候早餐铺喝的那种很稀的豆浆,跟现在九阳豆浆机打出来那种黏糊糊的浊液之间的区别。
我对钢笔没有研究,但是有感情。我们这一代小的时候,钢笔还是铅笔盒里面除了2B中华铅笔最常拿起的那一支,用的时长还是以“年”计算的。我当时有一支深红色的“英雄”钢笔,就是胖胖歪歪,笔头又尖又小的那种,哈哈,用过的一定知道我说的是哪样子的。这种笔轻巧便宜,写字流畅,对学生党来说几乎挑不出毛笔 —— 但是它漏墨啊 。现在这些用一次性墨囊的孩子估计不知道像滴管一样可以捏着玩的墨囊长啥样,大概更没有体验过一不小心弄一手蓝墨水的感觉了。爱漏墨的钢笔不适合放在铁的铅笔盒里,硬碰硬的,容易搞成车祸现场。钢笔是一种需要呵护的东西,我妈说过去人穿衣服,往胸口那口袋上面别一支钢笔,显得倍有文化。我小时候这种人已经绝迹了,但我有幸赶上了钢笔还很普遍的末班车,这种动不动一手墨的记忆,是一种甜蜜的痛苦。
那时候英雄的墨水就那几种,红的是老师批作业的,纯蓝,蓝黑和黑色是我们唯三的选择。纯蓝淡雅,黑色容易堵笔,蓝黑介于两者之间,有点不痛不痒的中庸感。我一直到小学六年级,语文作业本上都是齐整的淡蓝色笔迹,有一次妈妈把其中没有被当破烂卖掉的幸存者给我看的时候,我惊讶地发现自己当时字竟然又认真又清秀,一笔一画,简直不像是我写的。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退化。后来上了初中,作为科学实验班,大家只有在笔记本上抄那些无病呻吟的歌词的时候才会好好写字。我那时候的初恋男友是个计算机特长生,字写的在我们班是出名的难看。我收到过他为数不多的几封情书乍看起来都惨不忍睹。我估计要不是大家写字都半斤八两,我也不能跟他在一起。我从前一直把这种手写的退化归咎于当时重理轻文的氛围,但是后来听一个美国大妈跟我吐槽她儿子的handwriting如何糟糕的时候,我明白过来,这种手写的退化是全球化的。我们长大的时代,正是纸张和字迹开始变得不重要的时代—— 在word上随便点几下就有可以随便切换几百种字体,谁还花时间研究怎么把字练得更好看呢。

现在的小朋友可能很多都没听说过“字帖”这种东西,我小时候庞中华的硬笔书法还卖得挺火。无论是中性笔还是圆珠笔,都是没有“书法”这一说的,那些用什么笔都能写出好看的字的人,都是从钢笔写起的。如果说钢笔是一种“property”, 中性笔则是一种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add on“,你随时在哪都能备上那么两三只,用完了扔掉换一支,丢了还有无数一模一样的。钢笔不同,每只钢笔都是独一无二的。即使是同一个牌子同一个型号的笔,每一支之间也有细微的区别。顺手的笔可遇不可求,适合自己的笔,亦如适合自己的人一样,是处着处着就有感情的。
好像是一夜之间,所有人都开始用中性笔了。中性笔稳定,便利,那些漏墨堵墨笔没水了的麻烦通通省了,比起带个危险的装满液体的玻璃瓶,备几支中性笔替芯多简单啊。中国人爱用中性笔的理由还多一项,那就是针管式中性笔可以写出很细的笔划。能写出0.35mm的钢笔极少,即使有,也容易堵。这种针管式笔尖好像是日本发明,被中国模仿的,毕竟中/日文跟英文写起来的“笔感”很不一样,英文要求流畅,而写中文和日文需要更精细、与纸张摩擦力更大的笔尖。也正因为如此,风靡西方的圆珠笔在中国一直不温不火,而中性笔一进入中国市场,就西风扫落叶一样把钢笔赶出了普通人的日常。不得不说,钢笔被中性笔取代,有百乐,三菱这样的日本公司技术研发人员很大功劳。
现在路过一个文具店的时候,进门一看,都是让人眼花缭乱的中性笔和它们的替芯。晨光和真彩互相抄袭借鉴,虽然没有学到百乐那样的笔尖技术,但是人家比百乐便宜多了,样式也花哨多了。那些糖果色的设计和卡通图案,跟好看的笔记本一样,着实让十几岁的中学女生无法抗拒。我当年动不动就去校门口的店里淘笔,笔袋里装满了粗细不一图案各异的中性笔。这种时候,钢笔就显得笨重、老土、又不能常换常新了。我小时候用过的那种英雄钢笔,在文具店里越来越难见到,现在英雄好像还在出新款钢笔,但是我已经不认识了。
不过中性笔的好日子没几年,2019了,连签名都电子化了,除了去银行填单子,谁还在纸上写字啊?你可以没学过中学语文,但是你一定会用拼音输入法。个人电脑,智能手机,所有文字都在变成标准的宋体楷体微软雅黑。阅读电子化的同时,表达也在革新,输入的介质从笔变成了键盘,手写体没人愿意看,也没人愿意写 —— 就算写,也不一定非得在纸上写了。iPad配套的电容笔越做越好,微软不甘落后,surface屏幕的书写体验比ipad还要好, 或许只差着一场技术革命,我们就再也不用纠结到底用钢笔,圆珠笔,还是中性笔来写字了。
现在还在用钢笔的大致只有两类人,用来签名的商务人士,和喜欢书法的发烧友。谁会需要朴素的英雄616呢?大家喜欢的是德国产的Lamy, 美国产的Parker, 就算是国产的,至少也得是看起来高大上的金属笔身吧。钢笔从日常写字的必需品,变成了小圈子里的奢侈品,就跟那些耳机党,动漫党没啥区别,是个爱好。
我有一次在博物馆看到半个世纪之前的手书,感叹于字迹所传递的性情与心情。字如其人固然不对,但是我们以后大概没有“见字如面”的机会了,即使有,也大概再也见不到让人眼前一亮的字。笔迹是有灵魂的,要不福尔摩斯为啥知道遗嘱是伪造的呢?钢笔的堕落,不仅仅是笔的更新换代,更是手写体在互联网普及之下全球范围内的堕落。有点像量体裁衣被成衣和快时尚取代,从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进步 —— 文字作为一种载体,本身的好看与否变得越来越不重要。可是同时人心变得浮躁,那种优美手写体之下承载的态度,很难再被复制。
印刷对文字传播带来的变革没有杀死手写体,那么PC和智能手机会吗?我想,至少第一步已经做到了,很少有人再认真用钢笔写字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