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吊子才是大部分人的人生

电影《楚门的世界》的最后,当楚门一步步走上台阶,手滑过“世界”的边缘,在过了30多年被规划好的人生之后,仍旧毅然决然去向了更广大的世界。我相信你一定曾被这一幕鼓舞,为之振奋。
而在电影《海上钢琴师》里,当天才钢琴师1900在通往地面的台阶上伫立良久,还是回转过身,回到了轮渡之上,最后随着那桃花源一般的轮船沉没于海底,一辈子不曾走下去。我相信你看完电影,也同样会理解1900的决定。
他们似乎都忠于自己,言行如一,从一而终。不论是选择走出去的楚门还是选择留下来的1900,我相信他们都非常清楚,他们的选择会面临什么样的未知或是什么样的灾难,但他们依旧那么做了,我也相信,在他们人生的最后一刻,内心里仍旧是幸福的。
但多数情况下,我们不是楚门,也非1900。
黄执中在《奇葩说》里留下了一段话,他说世上拢共有三种人,一种人有所求并且愿意为此去拼去努力;一种人无欲无求一切皆可;还有一种人就是心中有所求却一直摇摆不定的人。
这一类人,就是半吊子,他们期望像第一种人那样能够为了心中所想不懈追求,却又无法承担一路上披荆斩棘的辛苦;他们羡慕第二种人云淡风轻闲云野鹤的超脱,却又没法真正做到不在乎,于是跌跌撞撞疲于奔命,在此岸望彼岸,时时痛恨自己,始终觉得失落。
中文里可以找到无数半吊子相关或有所延伸的词语或俗语,所谓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所谓高不成低不就,所谓这山还望那山高,所谓进退两难,所谓瞻前顾后,其实不过都是半吊子们再寻常不过的心理状态。
电影《闻香识女人》里说:如今我走到人生的十字路口,我知道哪条路是对的,毫无例外,我都知道。但我从不走,为什么?因为他妈的太苦了。我们又哪能那般坦然的劝自己不去走呢?当我们真的选择去走,又怎能不抑制自己时刻想着退出的念头?
我们渴望爱情,又贪恋一个人的自由;我们渴望成功,又害怕成功路上太多的苦难;我们渴望自由,又熬不住孤独的折磨;我们决定踏出自我舒适区,回头便又贪图起当下位置的安稳。
大概,半吊子是常态,是大部分人在大部分时刻下的常态,半吊子才是大部分人的人生。
有些时候,我们甚至不理解会有人对一件事情,一份感情,或一个观点,可以那般坚定,显得那样理所当然不由分说斩钉截铁,鲜明、强烈到晃眼,大多时候,我们不都是犹疑不决反复无常爱恨不分阴晴不定自信又自卑自恋又自恶,时间被掰成一块一块,如同镜子,照出了我们完全不同的侧面。
本哈德·施林克在小说《朗读者》里如是发问:是不是人人都如此呢?我年轻时,总感觉自己一会儿信心十足,一会儿又自信丧尽。我想象自己完全无能,毫无魅力,没有价值。同时我又觉得自己是天生我才,并且可以计日功成。在我充满自信时,我连最大的困难也能克服,但是,哪怕是一次最微不足道的失误,也会叫我确信自己一无是处。
这世上,真的大部分人总是这样的,这样半吊子,这样“两面三刀”,那些坚定的誓言,长久的信念,高举不破的梦想,不破不立的决心,都是人们在一些时候的高光时刻,背后也是历经无数犹疑黑暗的挣扎,无数自我较劲的两难进退,毕竟没有人那么容易。
半吊子不可怕,可怕的是认为半吊子就是人生的全部。
头图:《闻香识女人》剧照
你还可以:
如果你喜欢本文,请点赞赞赏转发到朋友圈,你的鼓励是我的动力,你的沉默会让我也沉默。
访问1895m.com或识别下方二维码,可关注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