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为什么老鼠精被称为半截观音?
经过长时间的接触与磨合,唐僧与孙悟空有了彼此的了解和相互的信任。在黑松林金鼻白毛老鼠精变成一个受害的女子,唐僧本要救她,但听了孙悟空的话放弃了最初的想法,这就是唐僧对孙悟空的了解与信任。但是最终唐僧还是救了妖女,只因为妖精的一句话:“师父啊,你放着活人的性命还不救,昧心拜佛取何经?”并不是说唐僧对孙悟空的信任还抵不上妖精的一句话,唐僧救了妖女就不把她当做妖怪了,即然是妖精为什么还要救她呢?我们先要弄清楚在西游记里妖精是什么,我们看到有很多的妖精其实原本是天上的神仙或着是神仙的手下-神兽,它们在天上是神下界就成了妖,这是因为它们在天上被管制能够尊守秩序,下了界缺少了制度的约束就成了妖。我常说在西游记中像孙悟空、猪八戒、牛魔王、黑熊精等并不是动物修行变成了人,而是指他们的人性,他们的性格特点像动物。所以说仙是守礼仪有道德的人,妖是不守礼仪没有道德的人。老鼠精在唐僧那里虽然是妖,她害过人,将来可能还要害人,但是首先她是个人,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取经的目的是教化社会,使妖改正成人,让人修行成神。唐僧怎么可能会因为怀疑对方是妖而见死不救呢?唐僧不顾孙悟空的劝说执意要救妖女,除了这些,当然还有对妖女虚假受害者与弱者假像不救会影响自己名声的顾虑。 “那妖精巧语花言,虚情假意,忙忙的答应道:'师父,我家住在贫婆国,离此有二百余里。父母在堂,十分好善,一生的和亲爱友。时遇清明,邀请诸亲及本家老小拜扫先茔,一行轿马,都到了荒郊野外。至茔前,摆开祭礼,刚烧化纸马,只闻得锣鸣鼓响,跑出一伙强人,持刀弄杖,喊杀前来,…父母诸亲,得马得轿的,各自逃了性命;奴奴年幼,跑不动,唬倒在地,被众强人拐来山内,…绑在林间,众强人散盘而去。''贫婆:婆,指会闹事的妻子,会闹事不一定就惹事生非、制造麻烦,也可以是应对是非与麻烦的手段和能力,这种能力并不需要成为人的主要能力,但也应该是不可或缺的辅助(妻子)能力;贫,缺少;贫婆,缺少应对是非和麻烦的能力。那女子自言父母''好善,和亲爱友。''这样的品性自然是一种优良品质,但是有缺陷,缺少应对麻烦的自我保护能力。他的亲友及本家,便是与他相同或相近的人,都是些没有应对麻烦能力的人。拜祭祖先,是一种文化素养的传承和品性的延续;当这种我们总认为应该弘扬的品性被大多数人接受和传承时,总有些恶人被纵容,也就成就了我们的社会名声—素质低下。 “只见那大树上绑着一个女子,上半截使葛藤绑在树上,下半截埋在土里。''葛,‘互相牵连的关系’。中国人都生活在关系中,因为关系的牵扯,相互间都在包容彼此的劣习,也就纵容出了某些恶人,使得我们整体社会素质庸俗低下(下半截埋在土里),社会名声的提高受到了限制(上半截葛藤绑在树上)。肯定会有人说出门碰到了强盗,作为普通老百姓除了逃跑还有什么办法。首先我们要说西游记没有可能把一个社会现像的来龙去脉交待的清清楚楚,但是我们应该有这方面的思考,像强盗群体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恶人也不是天生的,他的出现离不开身边人的纵容,这些都与我们的社会环境有着必然的关系。当我们总想着作好人时,那些恶人就会出现,当我们缺少应对麻烦的手段时,那些制造麻烦的人便会得逞,当我们没有把维护个人利益当成自我保护的根本时,侵占别人利益在某些人那里就成了天经地义的事,并越来越强势,最终形成强盗式的群体。 西游记通过书中的章回标题,明示我们金鼻白毛老鼠精是姹女,所谓姹女是指名声,金鼻白毛老鼠精这个姹女是谁的名声呢?她代表了社会的名声。西天取经对社会改革经历到此时社会是怎样的一种名声,又是怎样的一种现状呢?让我们从镇海禅林寺的情景来看看吧!镇海禅林寺的道人讲“这山中多有妖邪强寇,天色清明,沿山打劫,天阴就来寺里藏身,被他把佛象推倒垫坐,木植搬来烧火。本寺僧人软弱,不敢与他讲论,因此把这前边破房都舍与那些强人安歇,从新另化了些施主,盖得那一所寺院。”西游记中的僧人是修行者的代表,是向善的人群,也是社会文明的倡导者。镇海禅林寺:一个把避免风波、控制出现事端当成提高修行的地方。镇海禅林寺的僧人面对恶人不要说去惩恶扬善,就是恶人破坏了自己的修行也只是忍气吞声,一味的退让,来纵容恶人。 当孙悟空要去除妖之时,那些僧人却道:“你若拿得他住哩,便与我荒山除了这条祸根,正是三生有幸了;若还拿他不住啊,却有好些儿不便处。”怎么个不便之处呢?那些僧人因一心只顾自己的修行·“也不会伏虎,也不会降龙;也不识的怪,也不识的精。你老爷若还惹起那妖魔啊,我百十个和尚只彀他斋一饱,一则堕落我众生轮回,二则灭抹了这禅林古迹,三则如来会上,全没半点儿光辉。”他们不管社会上的是非与名利,就算是寺中的僧人被害了,也只是暗自的难过,依然是想着不要惹祸事上身,说明这是一个为追求虚假的好名声,纵容恶人横行,善人一味隐忍的社会。好人唐僧同样也是,害了寺中僧人的女妖,就是唐僧救了并带到寺中的,唐僧为了自己向善的名声救了恶人,却不想因此使其他无辜的好人被害,所以说唐僧好人的想法是过度的,这便是'过犹不及',甚至是这'过'还不如'不及'。 唐僧与妖精同行到了镇海禅林寺,便是他对妖精代表的社会现像认识不够清楚,在他进步的引导中全部接受了。唐僧第二天醒来便病了,他的病是他错误的行为无法再继续下去。孙悟空说与八戒道:“你不知道师父是我佛如来第二个徒弟,原叫做金蝉长老,只因他轻慢佛法,该有这场大难。”八戒道:“哥啊,师父既是轻慢佛法,贬回东土,在是非海内,口舌场中,托化做人身,发愿往西天拜佛求经,遇妖精就捆,逢魔头就吊,受诸苦恼也彀了,怎么又叫他害病?”行者道:“你那里晓得,老师父不曾听佛讲法,打了一个盹,往下一失,左脚下躧了一粒米下界来,该有这三日病。”西游记中的唐僧原本修行的是小乘佛教,是说他只顾修行自己,从没有想到去改变社会改变别人,这与如来要改革社会改造众人的观点不符。受教于如来,不听从于老师的教诲、不接受如来的观念,就是对如来思想的轻漫。唐僧听佛说法时不可能吃饭,怎么会失落了一粒米呢?这粒米是佛家对众生的态度,是对苦难民众处境的理解,而唐僧缺少的就是这种理解。一粒米物虽小,却经历整个收种的过程;价值虽少,对于生存时刻受到威胁的贫苦人来说也是意义重大,所以佛看重的不是一粒米的物,而是它包含的意义。我们说过唐僧出身富贵,通过个人努力也有成就,因为他是个高层次的人物,所以缺少对底层民众生活的了解,而他引导社会所面对的又是绝大多数底层民众,出现病态的理念也就成了必然。唐僧总也提倡遇事忍让,大度不计较,但他是高层次的人,有个遭遇只是生活中的偶然事件,损失些利益对自身的影响也不大,他的忍让能减少矛盾,更能显示自己的高尚,像他那样高级的人物把姿态放低不会被人轻看了,反而能赢得众人的尊重,他因此得到的比失去的多的多。而底层的民众受欺凌是一种常态的普遍现像,任何损失都是关乎生存的大事,他们已经是社会的底层了,再被要求把姿态放底,那就成了某些人眼中待宰的牛羊,所以能够保护自己才是这些人立足的跟本。唐僧只顾自己修行的人只要在社会中有了经历,自己有了切身的感受才会改变观念,但是观念的改变即需要有一个不断转变的过程,也需要有经历来促成新的认识。当孙悟空向唐僧提起要捉妖之时,唐僧还是一味的阻挠,说什么''遇方便时方便,得饶人处且饶人。''直到孙悟空说出妖精已害了人之时,才肯允他去捉妖除害。前面我们说过,妖精也是人,只是品行不端的恶人,唐僧因引导社会进步成为天下公认的好人,这个对他的公认也包括做恶之人,能被恶人认可的好人当然是有能力除恶却只是一味忍让的老好人,在唐僧的心中行善是不包含除恶的。方便与宽容人本没有错,但是对于恶人却是一种纵容,这种纵容便是对普通人的伤害。 金鼻白毛老鼠精代表的社会的名声想要与唐僧对社会的进步引导相结合,唐僧却执意不肯,孙悟空还要出面阻止,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想想,整个社会人员众多,成分复杂,有好人也会有坏人,有行善的也会有做恶的,由其是在做恶的被纵容行善的一味忍让之后,这样的社会名声怎么能成为好名声呢?在古时桃代表了名声的一种-荣誉,唐僧这个名声就像红桃使人喜闻乐见,妖女代表的社会的名声就像是青桃,她还要假以时日有待成熟。女妖想要吃掉唐僧这枚桃子是她的心愿和追求,但是被孙悟空寻到所阻挠,这使她心中倍受煎熬难受无比。所以他想方设法再次掠走唐僧,并藏了起来,让孙悟空无从寻起。 金鼻白毛老鼠精住在陷空山无底洞,天庭哪吒说她:“原是个妖精,三百年前成怪,在灵山偷食了如来的香花宝烛,如来差我父子天兵,将他拿住。拿住时,只该打死,如来吩咐道,积水养鱼终不钓,深山喂鹿望长生,当时饶了他性命。积此恩念,拜父王为父,拜孩儿为兄,在下方供设牌位,侍奉香火。··此是结拜之恩女,非我同胞之亲妹也。···他的本身出处,唤做金鼻白毛老鼠精;因偷香花宝烛,改名唤做半截观音;如今饶他下界,又改了,唤做地涌夫人是也。”金鼻白毛老鼠精,是指一种自发出现(白毛)把追求钱财放在眼前(金鼻)的社会观念。妖女代表的社会的名声原来只是以钱财为根本不计名声的好坏,后来她得到了光明的希望与美好的形像的像征-花香宝烛,自号半截观音。观音菩萨代表了玉帝的名声,玉帝是天下圣君的像征,玉帝的名声即有光明的希望也有美好的形像;所谓半截观音是指没有了光明的希望只有美好的形像,这样的社会名声是如来这样的圣人所不能接受的,天王这样向善之心的神仙所要改变的。 在西游记中托塔天王李靖是天庭最有权势的神仙,他也最受玉帝信任,是天庭实力派的代表。书中天庭动用人马最多的一次就是对花果山的围困,天王父子就是最高的统帅。对社会名声造成最大影响的是势力派的高官,虽然社会的名声不是他一手造就的,却也深受他的影响。而实力派的高官也会因为对社会的影响,得利不菲。孙悟空寻得鼠精与天王的关系,将状旨告到了天庭。那天王“见行者跟入,天王即又作怒。你道他作怒为何?当年行者大闹天宫时,玉帝曾封天王为降魔大元帅,封哪吒太子为三坛海会之神,帅领天兵,收降行者,屡战不能取胜。还是五百年前败阵的仇气,有些恼他,故此作怒。”天王父子曾多次帮助孙悟空降妖除怪,双方的关系早已是不一般,更不似从前,那天王为何还要因为之前的事恼恨孙悟空呢?我们说取经是对社会的革新,天王父子对取经是支持的,但是一但触动到自己的切身利益就有些不甘了。当年孙悟空在花果山猖狂之时,二郎神的一千二百草头神就打败了孙悟空,天王的帅领十万天兵众多神将,几乎尽起天庭的精锐,对花果山只是围而不剿,能够恰如其分的活捉七十二洞洞妖,而不伤一只妖猴,可以说为成就孙悟空的荣耀,天王不惜自毁威名,自认为对孙悟空情份不浅,在他取经路上又是不留余力的相助,用心可谓够重,没想到,革来革去革到了自己的头上,想到自己对孙悟空的私心与私情,心中的怨恼自然而生。 陷空山无底洞的地涌夫人是怎样的一种喻意呢?社会名声的高低,并不在有多少有道德高尚的人,而是在与有怎样素质低下的人群。就像人常说的羊群的快慢取决于那只走的最慢的羊,而不是头羊。我们对社会名声的追求如果只是陷在空洞地喊表面形像的口号上(陷空),而不给素质最低下人设定底限(无底),那就会涌现出一些素质低下的人来影响社会的名声。脚是用来走路的,鞋就是脚的外在形像与束缚,孙悟空、猪八戒、沙僧追逐女妖三只鞋的变化,无人保护唐僧至使唐僧再次被掠走,代表了社会上的三个群体因人生的路没有底限,都无法促成对社会进步的维护。被抓上天庭的地涌夫人就是要接受改造,使他变妖为神兽,成为对社会强有力的辅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