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城乡规划文化遗产保护课程笔记——林垚广


1.从一个建筑,开始走向环境,开始走向街区这样一个变化过程。例如古驿道,丝绸之路。
2.日本重回联合国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造替制度,二十年就变换,而文保需要30年)代表东亚,并不重视物质本身,有些是反映在文化行动上。寻求当代的可能性。
3.中国的宗族关系,从士大夫到民间,起到维系社会稳定的作用。

4.文化遗产不是个人的,是人类共有的,父辈遗传下来,不仅仅是私人拥有,也是人类所共有?——这个是博物馆的起源,以及相关管理机构,法律的起源。
但是个人财产和国家资产产生冲突怎么办?强制性,但是补偿
1965年“世界遗产信托基金”。!!用这一协议来进行全球合作。——美国。
5.吴哥窟本身国家支付不了,则由全人类共同维护。
60年代,70年代的社会背景是人类对自然历史的忽略与毁坏。
6.时代发生了重大变迁,比如gsh,wg等等,使得居住方式发生了变化 那么面对丢失的历史遗产就引起了重视。
7.有保育,传承,保护等不同提法,那么对此的认识也发生了差异。

8.以前来说,建房子并不是完全自由的,而是受到宗族,村落里面的制度限制的,是在一个框架里面去做的,是什么时期开始失去这种秩序?gsh?
9.乡规民约的重新建立。


风格性修复VS反修复运动
最少的干预,将保护的东西隐藏起来。那么现代的不是属于历史的吗?现代的修复保护手法不应该呈现出来吗?
现代的手段应该在别的地方呈现。

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标准,但也有趋向共同的价值标准。比如审美,历史年代。


1964年《威尼斯宪章》

将周边的归为整体来看待。
遗产保护更多的是一个遗产保护的意识问题,以怎样的态度面对历史遗产,则会采用不同的技术来应对历史遗产。




不仅仅是勒杜克所说的风格性修复(会祛除与该风格不相符的东西),那样太过于狭隘了,应该保护所有时期所有形式的东西。
策略:保护所有东西
1.保护活动,比如四合院也许可以定期组织一些日常生活活动,让人们重新去使用这些古建,去探寻可能发生的生活模式。
2.保护民俗节日活动,定期组织,参与进来。感受氛围等等。
意大利的保护状态很日常,定期保护,
意大利遗产彩票机制。
中国文物,历史遗产太多,政府资金有限无法做到这样的日常保护。
————————————————————————13/2019/03



历史文化遗产的物质本体是不可再生的,非物质(意识,习惯,风俗)是可再生的。

保护原本的物质部分,呈现它的价值,恢复使用文化意识部分,去发展延续她的价值。
新加的一定要和过去的区别开来。
理解新旧的对比,在历史遗产中,什么是背景background,就是当代的各种各样的技术,设计方法等等共同形成背景,与历史形成差别,也本应具有丰富差别,从而形成历史遗产的背景,去呈现历史的价值。




1.1960年之前
2.1960-1990
3.1990以后
韶关广州会馆,位于北江一带,用于周转,集散,因此与其它会馆不一样。


文化不是封闭的,是开放的,是受独立的主体意识所改变的,每一个个体都会根据个人喜好,经历,习惯去挪用改造成适合自己当下生活的建筑。(参考林垚广所调研的桥溪村案例)。
所以去面对新乡村建设,应该是以一种开放的态度,自己所做的东西将会成为下一段历史的开端,成为新的历史,成为可延续的部分。
所以所选择的建设者是否得应该从文化性上去筛选,比如客家的新乡村建设,可以尝试让拥有潮汕文化的人去着手建设?或者可能性。

呈现出来,还得要最小干预。隈研吾的消隐也许可以成为一种参考。

原作,真实两层含义。
————————————
2019.03.18


学习台湾,澳门的做法。
1.各个国家对于遗产保护的管理方式如何?
2.

意大利情况🇮🇹

1.和宗教,教皇国师范有关
2.1820年《历史……保护法》
法国情况🇫🇷:



英国🇬🇧情况


美国🇺🇸情况


美国减税主要原因可能是美国私有制。
日本🇯🇵情况








各国家组织机构系统,构成特点。

意大利特别:宪兵司令部——专门打击走私国家文物。
法国:18000个社会社团组织,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之前经历过发展和保护相互对立的时期,这是不正确的理解。就是将其保护起来不得发展建设。
意大利的文化遗产保护,是高度社会化,全民参与的,多渠道,政策层面引导,成为了全民的事业,融入到人民的生活里面。特别做法:文物彩票?文化遗产产业化之后,文物修复也产业化。
英国:政府与民间力量的结合,发行彩券。
美国:重视自然遗产的保护。
日本:无形文化财的提出,是对全球一个很重要的贡献。人间国宝,避免秘不传人的现象。

————————————
03/20/2019
当对于文物无法落到一个很确定的判断时,会采取一个可逆的做法,也就是加入的部分可以祛除。避免对文物产生影响。
文化遗产的保护,很核心的部分,在于面对遗产的各种态度,以及在这份遗产当中看到哪些重要的东西,不仅仅是物质本体,也包含人们生活重要的部分。
做怎样的工作,来将过去与现在联系起来。
将对象放在怎样的系统里去理解。在在怎样的文脉里面去理解,怎么去建立对文脉的理解是个关键的问题。这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有这样的一个文脉意识,那么所理解以及拍照记录的方向也会有所差别。会将个体放在怎样的背景里面去理解。
角度:从防灾的角度,就会慢慢认识理解场地地质构成。
案例:

文化遗产越多的地方,一般是历史的积累,与现代分离程度,社会变迁越大,越激烈,文化遗产的产生也就越频繁。?
日本,生产禾纸

野口勇
https://mp.weixin.qq.com/s/f6DIZDZZITTP_gLAH6fn0g

背景:当代对于禾纸的需求大大减少,生产纸的手艺人只剩一家,当地政府从中牵头,让一批工艺大师去进行对接,一个大师发现光从禾纸穿过之后,光线非常柔和,因此设计了一系列灯具,使其和当代生活发生联系。其实这一过程中已经有了传承,加入了灯具的制作工艺。

保护利用传承。

03/25/2019
认识对象(呈现其中的品质,从而建立和当代的关系)---认识文脉(时间和空间的要素)——历史的价值。

案例1:李金畅教授



来源于广东的桑基鱼塘。

首先做的第一步,不是马上进入规划,而是,顺应自然,开通水道,形成适宜居住的环境。
物质形态是基于传统生活习惯,生活需求,以某种形式塑造出来的。


阴阳,有无,东方是共存的思维,古代重要的智慧。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注意短句),室之用。

整个系统来维持村落整个生态环境的。在村落保护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到这一点。


中厅,上厅铺地都会不一样,中厅会是使用麻石,三合土等,材料上加石灰,板结地面,后面的上厅是不会加石灰,让地气上升。风水上来说,是螃蟹形态,那是两只眼睛,不能铺石灰。
风水师会看地质条件,看山脉走向,关注土质,关注水质条件。在传统空间的营建,不仅是盖房子,还是和自然建立关系。在营造的开始,在营造阴阳系统之前是先关注山水条件。
点穴,环绕一周后,找穴,插杆,那个就是龙穴,以后作为神龛的安放位置。
围龙:龙是指山脉,也是指地气。
过阴,湿气太重,过阳,檩条泛白,水分被蒸发掉,居住在这其中的人也一样,容易上火。

住宅不一定要朝南,也可以朝西,还有很多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
建立和天地的关系。

院落,院子的设计要建立和天地的关系。不要隔绝与大地的关系。

分家析产:
桥溪民居(客家),澄海(潮汕民居)和广府民居粤西民居的对比

将各个人的空间拆分,每一个核心家庭都没有独立的空间,全是分散的,核心空间被解除。但是每个小空间都是独立的,都可以有自己的行走路线。在这样的空间里就会形塑出独立的人格。

这让我想起了我的学生公寓的设计,也尝试将寝室,学习空间,“半独立卫浴”拆分开来,形成交叉混杂的状态,但是因为场地限制因素,让这个设计陷入困境,但是这个设计理念在以后做作品集时候应该会重新拿来做,去深化。又突然想起同学做的一张参数化图,有点类似我的拆分,连接构思,先放上来


澄海案例
出现很多买卖的契约,和客家有很大的不同。
买卖之后,会出现不对称的情况。祖籍会混杂的情况。
潮汕人的好客和客家人的好客在骨子里是不一样的。

03/27/2019
对于物质本体,细致地拍摄记录有关风貌,建造材料,周边环境,装饰等等要素。
人与人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要把整个系统保存好。理解其中的智慧,将这些智慧应用到当代中,这才是传承。

客家首先建堂屋,后建杠屋,等级秩序的象征,具有一定教化意义。
在后面的分房过程中又打破这样的秩序,去协调,均衡。
潮汕,客家,广府,粤西都是聚居,但是层次是不一样的。
在理解了自然系统,社会结构之后再去看民居,所看到的东西也会不太一样。
理解一个对象过程中,一定要把它放到文脉当中去,在时空因素下去理解这个对象。
比如如果民居的变化是合情合理的,那么就要保护这样的变化,不要因为被改的不对称就想要把它改回去。
疑问:
1.金木水火土的山墙选择的依据?
2.在他们意识当中,建堂屋才算是真正盖了房子,为何还有人盖杠屋?
解释一:所有的杠屋一定是联合建房,有经济,但没地方,有地方但没经济,就会联合建房,这时候,堂屋作为祭祀的空间就会变得很碍事,不知道该祭祀谁的祖先。
类型的选择上是由屋主来定,并不由建造者,风水师来定的
现在民居研究限制在两方面上:类型与建造。缺乏人的参与,当把人放进去就清晰了。

对遗产价值评估的四点:
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社会价值






选题:
1、从功能置换角度探讨传统民居空间的可变性与向当代转变的可能性。 描述:民居当中存在厨房,闲房等其他辅助用房之间功能置换的现象,因此,我们我们尝试从这个角度切入,了解住民对于不同空间重要性的理解,从而清楚知道在他们眼中哪些空间是可以变动,可以进行功能置换,在保持原住民生活习惯以及其文化习俗等对空间进行活化让其重新焕发活力以适应当下生活。 参考论文:《历史语境下工业遗产功能置换策略构想——以广州西村士敏楼适老化探索为例》 2、从民居扩建角度,探讨住民视角下,如何考虑扩建这一建筑行为,发掘传统民居关于建筑衍生的可能性。 描述:在粤西普遍存在民居扩建的行为,有场所因素,经济因素也有文化习俗影响,因而在扩建这一建造行为上会产生差异,我们希望关注这一行为,了解住民对于扩建这一行为的认知,学习其经验,从而发掘传统民居衍生的可能性。 参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