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带给你了什么?
查看话题 >20岁结婚,越来越不后悔
之前一段时间不断看到有微信爆款文章鼓励女性要先独立成长,再去寻找人生伴侣。我其实特别同意类似的思路。理性来看,不断约会似乎是一个找到自己对于感情和伴侣要求的最佳方案。
但是我没有这么做。
20岁的时候,我嫁给了我第二任男友。现在想来真的是年轻气盛,也没怎么严肃认证地报备双方父母,就这么自说自话地结了。这点现在想来倒是很是后悔,埋怨阿土当年居然没想到要好好给我父母提个亲,毕竟当时我爸爸连他面都没见过呢。
除了这一点,结婚3年了,我倒是一点也不后悔。今天想把一些在婚姻生活中学到的写下来,也算是给大家一个不同的数据。如果大家有人在纠结太年轻结婚是不是太鲁莽,未知性太大,也算给你们一些参考。当然啦,谁知道呢,也许没过多久,我们这种所谓的“成功案例”也会分道扬镳。不过在我看来,是否厮守终生并不决定了我们这段亲密关系的成败,所以我也并不在意。
合适与否,真爱与否,在我看来无非归到一个问题:和他/她在一起的我们是否是舒服的状态。
首先,不是和他/他在一起的“我”,而是“我们”。 我和阿土结婚后最常讲的一句话是“We are a good team"。不同于恋爱,结婚之后的两个人变成了共同体。不管是面对可能出现的其他爱人,双方的家庭,或者是社会,两个人都应该一致行动。
比如我们结婚初期最大的问题,从来都是桌面清洁的土看到我洗完碗不归位就要和我吵。我便还嘴,“我烧饭我洗碗,你要是什么事情都不做就别来我的厨房给我指手画脚。你要是真的看着心里不舒服,为什么不帮我把碗放掉”。说得不解气,心里还想着:要不是和你一起,我厨房爱怎么搞怎么搞。吵了几次之后,我就开始和妈妈抱怨。我妈问我 “你觉得阿土看到这些碗是真的是心里很不舒服吗?” 我想了想,以他的性格,真的是。我妈说 “那你爱他的话,就应该想办法不让他难过呀。” 我这才意识到,我似乎一直在扮演甲方乙方似的,等价交换地运营这段关系,你做的家务太少,所以你只能获得少一些的爱。但如果我们是一体的,自然不会去计较。
如果能并肩前行,接下来一点就是考虑两个人是否能舒服地相处。无论你用什么方法来检验,一起去旅游,同居,一起创业。想办法去实验并了解两人是否能够完全信任对方,支持对方,洞悉对方。我记得在我们恋爱不久,我们就有几次长谈,聊了一些也许不会告诉对方以外任何人的往事。这些不能见天日的脆弱和不安全感如果能一开始就聊开了,以后遇到其他挑战,大约也能坦诚相对。当然期间,记得考察对方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金钱观,是否和你类似。
若是以上能够满足,其他就不那么重要了。什么财富,职业,年龄,家庭,似乎也没那么重要了。毕竟嫁给阿土的时候,他只不过是一个从大学辍学,全职做保安的拉美小伙。
当然,结婚的过程中我也有过疑惑。
阿土作为一个非常大男子主义的巨蟹男。很多时候他过于保守和顾家的稳定让我怀疑是否限制了我的自由发展。比如考虑到以后是否要搬去纽约,是否要去外州读研究生。他不想离开洛杉矶也不想我离开。所以我总在思考自己是否过分地被他的意愿所挟持了。毕竟如果我是单身,去美国哪里,甚至欧洲都是毫无牵挂的。作为一个独立女性,我自然是不愿意承认婚姻给我的人生选择带来了极大的限制。
这种困惑也牵扯到油盐酱醋茶的层面,就比如洗碗的例子。我总是想为什么他不能给我煮饭,他不能洗碗。我每天辛苦工作回家还要忙着准备晚餐。简直是传统女性的刻板印象啊。
也就是这一年我突然意识到婚姻,作为两个独立个体的结合,必定是要有牺牲和妥协的。我的生活大约不太可能只由我一人的自由意志决定。这与我是女性和我是一位妻子本身并无直接关系。只是生来为人,都一样。
我也突然意识到,我的思考也被抨击传统女性的言论所裹挟,默认了做家务就是对女性的贬低和限制。虽然我现在也不太喜欢打扫卫生,但是我也意识到我不需要默认地把自己代入一个被压迫地视角。毕竟,家里干净我自己也过的比较舒服嘛。
所以我希望大家在进入婚姻关系的时候多听听自己的心,不一定要听外人,社会,或者微信文章来界定你们的幸福。
说了这么多,我斗胆提出一个关于先成长后寻找伴侣的alternative。如果你遇到了合适的人,你们可以一起互相陪伴,互相鼓励,一起成长。毕竟如果你只是先成长再寻找伴侣,你和伴侣也不是一个完成态,不代表你们也会长期合适。
所以与其期待把自己打造成最好的自己,去遇到那个最合适的白马王子;还不如和你身边的小伙子一起走上寻找城堡的冒险之旅吧!
ps写完发现文略不对题。大家担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