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
查看话题 >《西游记》中唐僧经过国家的现实原型(下)| 西游记释疑48
上回(《西游记》中唐僧经过国家的现实原型(上))证明了《西游记》和《大唐西域记》之间的联系,并且画出了《西游记》西天取经上半程的路线图。不啰嗦,直接看剩下地方的现实原型。
本回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金兜山的现实原型是哪里? 第二,西梁女国的现实原型是哪里? 第三,祭赛国的现实原型是哪里? 第四,小西天的现实原型是哪里? 第五,朱紫国和狮驼国的现实原型是哪里? 第六,比丘国的现实原型是哪里? 第七,灭法国的现实原型是哪里? 第八,凤仙郡的现实原型是哪里?
第一个问题,金兜山的现实原型是哪里?
《西游记》里,通天河后是青牛精占据的金兜山。金兜山的原型是哪里?不急,先来看看金兜山与唐僧走过的别的山相比有何不同。以下是除金兜山之外,《西游记》中唐僧走过的所有高山:
却说行者伏侍唐僧西进,行经数日,正是那腊月寒天,朔风凛凛,滑冻凌凌,去的是些悬崖峭壁崎岖路,迭岭层峦险峻山。(十五回 蛇盘山) 三众进西路途,有个月平稳。行过了乌斯藏界,猛抬头见一座高山。(十八回 浮屠山) 三众前来,不上半日,果逢一座高山,说起来,十分险峻。(二十回 黄风岭) 师徒们上得山来,十分险峻,真个嵯峨。(三十二回 平顶山) 师徒们离了乌鸡国,夜住晓行,将半月有余。忽又见一座高山,真个是摩天碍日。(四十回 号山) 他师徒们行赏端阳之景,虚度中天之节,忽又见一座高山阻路。(五十六回) 师徒们也自寻芳踏翠,缓随马步,正行之间,忽见一座高山,远望着与天相接。(六十五回 小西天) 三藏正然行处,忽见一座高山,峰插碧空,真个是摩星碍日。(七十四回 狮驼岭) 前面又见一座高山峻岭。(八十回) 正欢喜处,忽见一座高山阻路。(八十五回 )
我们再来看看金兜山:
师徒们正当行处,忽然又遇一座大山,路窄崖高,石多岭峻,人马难行。(五十回 金兜山)
《西游记》中金兜山和其他山相比,特点非常明显:第一,“路窄崖高”,路窄不说,两边还是高山;第二,“石多岭峻”,任何山石头都多,这里刻意强调,想必不是一般的多。正因以上两个特点,金兜山才“人马难行”。笔者翻遍整本《西游记》,再没有一座山,有“人马难行”这样的描述。
从吴承恩对金兜山的描述来看,笔者认为金兜山的原型是——铁门:
铁门者,左右带山,山极峭峻,虽有狭径,加之险阻,两傍石壁,其色如铁。(《大唐西域记》岳麓书社1999年版,P38)
《大唐西域记》中铁门的描述,与《西游记》中金兜山的情况非常吻合。所以,笔者认为金兜山的原型为——铁门。铁门位于今布兹嘎拉山口:

第二个问题,西梁女国的现实原型是哪里?
《西游记》中金兜山之后,唐僧师徒误入西梁女国。西梁女国的原型是什么?这个问题复杂一点。
《大唐西域记》记载,出铁门之后,是睹dǔ货逻国故地:
出铁门,至睹货逻国故地。南北千余里,东西三千余里,东扼葱岭,西接波剌斯,南大雪山,北据铁门,缚刍大河中境西流。自数百年王族绝嗣,酋豪力竞,各擅君长,依川据险,分为二十七国。(《大唐西域记》岳麓书社1999年版,P38)
如果西梁女国有原型,其原型应该位于睹货逻国故地(下文还有证据证明这一点)。睹货逻国故地的大致区域如下图:

于是,笔者在《大唐西域记》中睹货逻国故地的二十多个国家里,寻找是否存在一个母系社会国家。没有收获。
查找许多资料之后,笔者认为,西梁女国是作者杜撰出来的,《大唐西域记》中并没有其原型。虽然西梁女国是杜撰出来的,但也不是凭空杜撰。为什么这么说?待在下细细道来。
睹货逻国故地,就是曾经睹货逻国的疆域。睹货逻国灭国之后,这片区域先后被印度人、波斯人和嚈哒人统治:
此地原为伊朗民族所居,属古波斯帝国的一部分,后为亚历山大大帝所征服,成为希腊人的殖民地。亚历山大大帝死后,出现大夏国。汉武帝时,大月氏夺取大夏的统治权,故两汉三国时代皆称其为月支国。尔后此地建立贵霜王朝,大肆扩展疆土。然西元320年后,陆续遭受印度笈多王朝、波斯萨珊王朝、厌哒(又称嚈哒)的入侵或统治,至六世纪末臣属突厥时,境内已分成二十七国。(百度词条:睹货逻国)
嚈哒人统治睹货逻国一带的时间大概为公元410年—560年。玄奘法师经过睹货逻国故地时,嚈哒人的统治已经被终结。睹货逻国故地分裂为二十七个大大小小的国家。
而据中国史书记载,嚈yàn哒dā国有一妻多夫的传统:
囐哒国,大月氐之种类,在于阗之西,东去长安一万百里。其王治拔底延城,盖王舍城也。其城方十余里。刑法、风俗,与突厥略同。其俗又兄弟共娶一妻。夫无兄弟者,其妻戴一角帽。若有兄弟者,依其多少之数,更加帽角焉。其人凶悍,能战斗。于阗、安息等大小二十余国,皆役属之。(《周书》)
因此,笔者认为西梁女国的原型是嚈yàn哒dā国。更准确的说,西梁女国的原型是嚈哒帝国终结之后,嚈哒国遗民组成的国家。当然,这个只是猜想,不作定论。
第三个问题,祭赛国的现实原型是哪里?
《西游记》中西梁女国之后是祭赛国。祭赛国的原型是哪?这个问题比较简单。
《大唐西域记》记载有一个缚喝国,缚喝国国都名小王舍城。城外西南有一伽蓝(寺院):
伽蓝内南佛堂中有佛澡罐,量可斗余,杂色炫耀,金石难名。又有佛牙,其长寸余,广八九分,色黄白,质光净。又有佛扫帚,迦奢草作也,长馀二尺,围可七寸,其把以杂宝饰之。凡此三物,每至六斋,法侣咸会,陈设供养,至诚所感,或放光明。伽蓝北有窣堵波,高二百余尺,金刚泥涂,众宝厕饰。中有舍利,时烛灵光。(《大唐西域记》岳麓书社1999年版,P49)
祭赛国和缚喝国有两个相似之处:
1、缚喝国伽蓝内有“佛澡罐”和“佛扫帚”。唐僧恰好在祭赛国沐浴扫塔了:
三藏道:“我欲面君倒换关文,奈何这众僧之事,不得明白,难以对君奏言。我当时离了长安,在法门寺里立愿:上西方逢庙烧香,遇寺拜佛,见塔扫塔。今日至此,遇有受屈僧人,乃因宝塔之累。你与我办一把新笤帚,待我沐浴了,上去扫扫,即看这污秽之事何如,不放光之故何如。访着端的,方好面君奏言,解救他们这苦难也。”(六十二回)
2、缚喝国伽蓝(寺院)北有一窣堵波(塔),塔中有舍利,时常放出灵光。祭赛国是金光寺塔顶有一佛宝舍利子夜放霞光,所以才有四夷朝贡。
故此,笔者认为祭赛国的原型是——缚喝国。缚喝国遗址位于今阿富汗北部城市马扎里·沙里夫一带:

第四个问题,小西天的现实原型是哪里?
《西游记》中祭赛国之后是“小西天”。笔者认为,“小西天”的原型应该是《大唐西域记》中的梵fàn衍yǎn那国。这么说的原因有两点:
1、唐僧师徒在到达“小雷音寺”之前,曾看到一座极高之山:
三藏扬鞭指道:“悟空,那座山也不知有多少高,可便似接着青天,透冲碧汉。”(六十五回)
从对山的描述,以及唐僧师徒的位置和唐僧师徒要去的地方来看,此山只能是兴都库什山(即《大唐西域记》中所说的大雪山)。《大唐西域记》中记载,兴都库什山谷中有一个国家名梵衍那国。此国在今巴米扬一带。巴米扬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
2、“小西天”的说法。此处称小西天,有点灵山副中心的感觉。据《大唐西域记》记载,梵衍那国有大佛像:
王城东北山阿有石佛立像,高百四五十尺,金色晃曜,宝饰焕烂。东有伽蓝,此国先王之所建也。伽蓝东有鍮石释迦佛立像,高百余尺,分身别铸,总合成立。城东二三里伽蓝中有佛入涅槃卧像,长千余尺。(《大唐西域记》岳麓书社1999年版,P59)
此立佛像,就是闻名世界的——巴米扬大佛。

同时,梵衍那国对佛教的崇拜可谓到达极致:
其王每此设无遮大会,上自妻子,下至国珍,府库既倾,复以身施,群官僚佐就僧酬赎,若此者以为所务矣。(《大唐西域记》岳麓书社1999年版,P59)
“上自妻子,下至国珍,府库既倾,复以身施”,上至国王的妻子儿女、下至国家的珍宝,都可以拿出来奉献。国库的钱花光了,就把自己供奉了。
纵观整本《大唐西域记》,觉得只有梵衍那国配得上“小西天”的称号。梵衍那国位于今巴米扬一带:

第五个问题,朱紫国和狮驼国的现实原型是哪里?
《西游记》中,“小西天”之后是朱紫国和狮驼国。之所以把这两个国家放在一起说,是因为这两个国家的经历非常相似。
佛母孔雀在《西游记》中间接出现过两次:一次是朱紫国故事,朱紫国王误射佛母之子;一次是狮驼国故事,大鹏金翅雕是佛母的兄弟。两个国家离得也很近。唐僧师徒在七十一回离开朱紫国,七十四回就到了狮驼国。
朱紫国王因为冒犯了佛母:
菩萨道:“你不知之,当时朱紫国先王在位之时,这个王还做东宫太子,未曾登基,他年幼间,极好射猎。他率领人马,纵放鹰犬,正来到落凤坡前,有西方佛母孔雀大明王菩萨所生二子,乃雌雄两个雀雏,停翅在山坡之下,被此王弓开处,射伤了雄孔雀,那雌孔雀也带箭归西。……”
所以大祸临头,险些被灭国:
如若三声不献(金圣宫皇后)出来,就要先吃寡人,后吃众臣,将满城黎民,尽皆吃绝。
赛太岁威胁要吃掉朱紫国全国,顺序依次是国王、众臣和黎民。大鹏金翅雕吃狮驼国,依次也是国王、众臣和黎民。这里便产生了一个疑问:狮驼国是不是也冒犯过佛母,所以才被佛母兄弟大鹏金翅雕灭国?
笔者在《大唐西域记》中发现了多个传说,与朱紫国和狮驼国的故事相似。
有那揭罗曷hé国传说:
昔如来在世之时,此龙为牧牛之士,供王乳酪,进奉失宜。既获谴责,心怀恚恨,即以金钱买花,供养受记窣堵波,愿为恶龙,破国害王。即趣石壁,投身而死。遂居此窟,为大龙王,便欲出穴,成本恶愿。适起此心,如来已鉴,愍此国人为龙所害,运神通力,自中印度至。龙见如来,毒心遂止,受不杀戒,愿护正法。(《大唐西域记》岳麓书社1999年版,P113)
这个故事,既像朱紫国,又像狮驼国。像朱紫国是朱紫国险些被灭国;像狮驼国是大鹏金翅雕最后成了佛前护法。
有健陀罗国传说:
是商莫迦菩萨(旧曰睒摩菩萨,讹也。)恭行鞠养,侍盲父母,于此采果,遇王游猎,毒矢误中,至诚感灵,天帝傅药,德动明圣,寻即复苏。(《大唐西域记》岳麓书社1999年版,P132)
朱紫国王是当太子时误伤孔雀,才得罪了佛母。健陀罗国的传说,是误伤了商莫迦菩萨。
还有乌仗那国传说1:
释迦如来大悲御世,愍此国人独遭斯难,降神至此,欲化暴龙。执金刚神杵击山崖,龙王震惧,乃出归依。闻佛说法,心净信悟,如来遂制勿损农稼。龙曰:“凡有所食,赖收人田,今蒙圣教,恐难济给,愿十二岁一收粮储。”如来含覆,愍而许焉。(《大唐西域记》岳麓书社1999年版,P146)
乌仗那国也有恶龙作乱。恶龙还跟如来谈条件,十二年收一次粮食。如来同意了。《西游记》里大鹏金翅雕也与佛祖谈过条件。
乌仗那国传说2:
如来在昔为孔雀王,与其群而至此,热渴所逼,求水不获,孔雀王以㭰啄崖,涌泉流注。今遂为池,饮沐愈疾。石上犹有孔雀踪迹。(《大唐西域记》岳麓书社1999年版,P151)
乌仗那国的传说里,如来又跟孔雀扯上了关系。
那么,揭罗曷国、健陀罗国和乌仗那国,哪个是朱紫国的原型?哪个是狮驼国的原型?
笔者认为,揭罗曷国和健陀罗国是朱紫国的原型,因为这两个国家都隶属于迦毕试国。所以,朱紫国的原型是——迦毕试国。迦毕试国位于今喀布尔河流域一带:

至于乌仗那国,则是狮驼国的原型。乌仗那国位于今斯瓦特附近:

第六个问题,比丘国的现实原型是哪里?
《西游记》中,狮驼国之后,是比丘国。比丘国的原型是哪个国家?
比丘国因国王拿小儿心肝制药,故有民谣称改作小子城(小儿城):
驿丞道:“此国原是比丘国,近有民谣,改作小子城。三年前,有一老人打扮做道人模样,携一小女子,年方一十六岁,其女形容娇俊,貌若观音,进贡与当今……这些鹅笼里的小儿,俱是选就的,养在里面。人家父母,惧怕王法,俱不敢啼哭,遂传播谣言,叫做小儿城。此非无道而何?长老明早到朝,只去倒换关文,不得言及此事。”(七十八回)
那么以前叫比丘国,是不是跟比丘有关系?带着这个线索,笔者发现了迦湿弥罗国。迦湿弥罗国的开国传说:
《国志》曰:国地本龙池也。昔佛世尊自乌仗那国降恶神已,欲还中国,乘空当此国上,告阿难曰:“我涅槃之后,有末田底迦阿罗汉,当于此国建国安人,弘扬佛法。”(《大唐西域记》岳麓书社1999年版,P178)
这里说的乌仗那国,就是上文提到的狮驼国的原型。如来佛祖降恶神返回中印度时路过此国,对阿难预言:“我涅槃后,有末田底迦阿罗汉在此建国安人,弘扬佛法。”后来,果然有一位末田底迦罗汉来此建国。因此,迦湿弥罗国可说是因罗汉而生。罗汉不就是比丘吗?(比丘不一定是罗汉,但罗汉一定是比丘。)
迦湿弥罗国虽然崇信佛教,但是也信外道:
好学多闻,邪正兼信。(《大唐西域记》 迦湿弥罗国)
这一点也像比丘国王听信鹿国丈之言,取小儿心肝制药。因此,笔者认为,比丘国的原型是——迦湿弥罗国。迦湿弥罗国位于今克什米尔:

第七个问题,灭法国的现实原型是哪里?
《西游记》中,比丘国之后,是灭法国。比丘国跟比丘有关,灭法国跟灭法有没有关系?
笔者在《大唐西域记》中发现了磔zhé迦国。磔迦国有一个关于大族王的故事:
数百年前,有王号摩醯逻矩罗,(唐言大族。)都治此城,王诸印度。有才智,性勇烈,邻境诸国,莫不臣伏。机务余闲,欲习佛法,令于僧中推一俊德。时诸僧徒莫敢应命:少欲无为,不求闻达;博学高明,有惧威严。是时王家旧僮,染衣已久,辞论清雅,言谈赡敏,众共推举,而以应命。王曰:“我敬佛法,远访名僧,众推此隶,与我谈论。常谓僧中贤明肩比,以今知之,夫何敬哉?”于是宣令五印度国,继是佛法并皆毁灭,僧徒斥逐,无复孑遗。(《大唐西域记》岳麓书社1999年版,P198)
传说磔迦国曾有一位大族王,是当时印度诸侯中的霸主。有天大族王想学习佛法,让众僧推举一名高僧。部分僧人不求虚名,部分僧人害怕大族王的威严,故没有人出来领命。一位大族王曾经的仆从,出家很久、很有才学。于是众人推举这位仆人给大族王。大族王说:“我尊敬佛法,寻访名僧。你们却让这个奴隶来跟我论法。常说僧人里德高望重的很多,今天来看,你们有什么值得尊重的?”于是命令五印度国:毁灭佛法,驱逐僧人。这是大族王的第一次灭法。
摩揭陁国有一位幼日王,崇敬佛法,爱护黎民。他因为大族王残暴而拒绝纳贡。大族王征讨幼日王,反被幼日王擒获。幼日王的母亲认为大族王气数未尽,所以命幼日王放了他:
已而告幼日王曰:“先典有训,宥过好生。今大族王积恶虽久,余福未尽,若杀此人,十二年中,菜色相视。然有中兴之气,终非大国之王,当据北方,有小国土。”(《大唐西域记》磔迦国)
可是大族王并没有从此做一个好人,而是继续作恶:
1、恩将仇报。大族王的弟弟夺了王位,大族王无处可去,被迦湿弥罗王收留。迦湿弥罗王对大族王优待有加,封了一块地方给大族王居住。可是过了一些年,大族王杀了迦湿弥罗王自立。
大族王弟还国自立,大族失位,藏窜山野,北投迦湿弥罗国。迦湿弥罗王深加礼命,愍以失国,封以土邑。岁月既淹,率其邑人,矫杀迦湿弥罗王而自尊立。(《大唐西域记》岳麓书社1999年版,P203)
2、穷兵黩武、继续灭法。占领迦湿弥罗国之后,大族王征伐西边的健驮逻国,杀尽其王公贵族、满朝文武。还毁塔和废寺一千六百所:
乘其战胜之威,西讨健驮逻国,潜兵伏甲,遂杀其王,国族大臣,诛锄殄灭。毁窣堵波,废僧伽蓝,凡一千六百所。(《大唐西域记》岳麓书社1999年版,P203)
这是大族王第二次灭法。
3、滥杀无辜。大族王屠杀健驮逻国百姓六万人(下文的“亿”,应是今天的“万”):
于是以三亿上族,临信度河岸杀之;三亿中族,下沈信度河流杀之;三亿下族,分赐兵士。于是持其亡国之货,振旅而归。(《大唐西域记》岳麓书社1999年版,P203)
大族王作恶多端、气数已尽,不到一年就死了:
曾未改岁,寻即殂落。于时云雾冥晦,大地震动,暴风奋发。时证果人愍而叹曰:“妄杀无辜,毁灭佛法,堕无间狱,流转未已。”(《大唐西域记》岳麓书社1999年版,P203)
修成正果的人评价大族王道:“滥杀无辜,毁灭佛法,堕入无间地狱,永世不得超生!”
故此,笔者认为磔迦国是灭法国的原型。磔迦国位于今旁遮普:

第八个问题,凤仙郡的现实原型是哪里?
《西游记》中,灭法国之后是凤仙郡。凤仙郡故事里有一个极其特别的地方,就是强调了凤仙郡候的姓氏:
行者看罢,对众官道:“郡侯上官何也?”众官道:“上官乃是姓。此我郡侯之姓也。”行者笑道:“此姓却少。”八戒道:“哥哥不曾读书。《百家姓》后有一句上官欧阳。”(八十七回)
读《西游记》要注意,看似漫不经心地插科打诨处,有时暗藏伏笔。沿途倒换过公文的所有地方,从来不曾提及王公们的姓名。只有凤仙郡,不仅提了,还特别强调了。这个姓氏还很特别——居然姓“上官”。为了怕读者以为自己看错,作者还借猪八戒之口说,上官是百家姓之一。这分明是再次提醒读者,这是个东土姓氏。
顺着这个线索,笔者在《大唐西域记》中发现了至那仆底国。“至那仆底”意为“汉封”:
昔迦腻色迦王之御宇也,声振邻国,威被殊俗,河西蕃维,畏威送质。迦腻色迦王既得质子,赏遇隆厚,三时易馆,四兵警卫。此国则质子冬所居也,故曰至那仆底。(唐言汉封。)质子所居,因为国号。(《大唐西域记》岳麓书社1999年版,P206)
迦腻色迦王统治之时,声名远播、震慑天下。中国河西走廊一带的豪强,敬畏迦腻色迦王的威名,送了人质前来。迦腻色迦王对质子非常好,不同的季节安排不同的住处。至那仆底国是质子冬天居住的地方,唐朝语言称为“汉封”国。
在至那仆底国,玄奘法师受到了如同回国般热烈的欢迎。当地人看到玄奘法师,都互相说:“这是我们先王的老乡啊!”
故此国人深敬东土,更相指语:“是我先王本国人也。”(《大唐西域记》岳麓书社1999年版,P207)
原来如此,难怪凤仙郡候的姓氏是百家姓,因为他本来就是汉人后裔。可是为什么要姓上官呢?“上官”姓的出处:
春秋时,楚怀王封他的小儿子兰为上官邑大夫,子兰的后代子孙遂以邑名为姓,称上官氏。《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说,汉时,为充实关中人口,朝廷曾下令将许多大姓迁往关中,其中上官氏被迁往陇西上邽。上邽,也就是今天的甘肃天水,即今甘肃省通渭县西南。这也正是源自楚国公族的上官氏在天水成为望族的缘由。(百度词条:上官)
甘肃天水,正是河西一带。从汉朝开始,上官氏逐渐成为陇西一带的望族。这与《大唐西域记》中所说的“河西蕃维,畏威送质”相符。
故此,笔者认为,凤仙郡的原型是——至那仆底国。至那仆底国位于今费罗兹普尔:

《西游记》里从凤仙郡开始,唐僧师徒便进入天竺境内。至此,笔者说的从长安到天竺的路线图也就画完了。
由于笔者才疏学浅,途中一些地方还不能知道其现实原型(也可能没有原型)。但已知部分足以证明,《西游记》不仅是一本神魔小说,也是一本地理游记。
长安到天竺是唐僧的第一次“西游”,却是孙悟空的第二次“西游”。孙悟空的第一次“西游”,是从东胜神洲到灵山拜师学艺,笔者前面也画出过路线图,这里就不多说了。(灵台方寸山到底是哪里?| 释疑25)
既然《西游记》也是一本地理游记,那么黄虞稷在《千顷堂书目》里把《西游记》归入舆地类(地理类)就没有错了。而且在黄虞稷所处的年代(明末清初),有神论仍然是社会的主流思想,黄虞稷根本无法判断《西游记》故事的真假。在黄虞稷眼中,也许《西游记》不是一个神话,而是一部神作。
相信不少人都知道,古代社会对小说家抱有一种鄙夷的态度。黄虞稷的《千顷堂书目》分经、史、子、集。如果是地理类,分在史部;如果是小说,分在集部。如果西游记既是小说,也是游记,那么可以分到史部,也可以分到集部。笔者若是黄虞稷,也实在不忍把这么一部优秀的作品和其他小说一起放入集部。
所以,黄虞稷把《西游记》归入史部舆地类,是在抬高吴承恩和《西游记》。谁知,却给《西游记》作者的身份蒙上了一层迷雾。但拨开这层迷雾后,我们不仅知道了真相,还看到了《西游记》里不一样的风景。
至此证明结束:笔者认为,吴承恩确实就是《西游记》作者。
●待续●
《西游记释疑》已发文章目录:https://book.douban.com/review/8937296/
首发在微信公众号:西游记释疑 (ID:xiyoujisy) 作者:曹不空 © 本文版权归 曹不空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