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調查
繼續讀彥堂先生的《平廬文存》。中有《高湖一夜》一篇。副題叫作《福州民俗調查記》。。在書裡佔了二十個頁碼。實在可以印成一本精致的小冊子。他的語言完全似自發而來的中文而未受西化的影響。好比由“三言二拍”這樣直接流淌下來。民俗的內容自是豐富。我感興趣的。首先是他記錄夜市吃食的兩段話:

“戲在太山廟門前的戲樓上。由鄭宅到太山廟。須經鄭氏宗祠。這裡賣小吃兒的很多:尤魚。魚。雞。肉。大螃蟹餛飩的小擔子。炒米糕。花生糕。糖棍兒。橘子。香蕉一類小攤子。排滿了祠前。鮮紅紙的市招上寫‘酒飰便酌’。是一個飯館子。門前掛著許多豬。羊。牛。魚。火腿等等。老實說我也顧不得仔細去看。”
“我下了臺。同他們向西邊遊逛。行了兩三個屈折。路就黑了。也快要出街了。於是我們就折轉來。街上有許多的小攤子。賣油餅的。賣麵的。賣酒肴的。燒雞鴨。盤子大的紅蟹。成串的各種糖。糖山查果。花生糕。五香橄欖。紅橘之類。擺滿了沿途。各商店也都是燈火輝煌。雜貨店。酒店。魚肉店。尤其是飯店熱鬧。熱騰騰的飰和饅頭之類甚多。簇新的紅紙市招隨風飄揚‘酒飰兩便’四個大字。”
讀到這兩段話。第一感覺便是想起了《東京夢華錄》。此書斷句釋文皆不易。然而也有趣。記錄風土人情尤其吃食絕不嫌麻煩。卷二有《州橋夜市》一節。記載夜裡吃食尤其細致。雖然遺憾的是相當數量的東西今天並不能詳知為何物了:

“出朱雀門。直至龍津橋。自州橋南去當街水飯。爊肉。乾脯。王樓前貛兒。野狐。肉脯。雞。梅家鹿家鵝鴨雞兔肚肺鱔魚包子。雞皮。腰腎。雞碎。毎個不過十五文。⋯⋯夏月麻腐雞皮。麻飲細粉。素簽沙糖。冰雪冷元子。水晶皂兒。生淹水木瓜。藥不瓜。雞頭穰沙糖。菉豆。甘草冰雪涼水。茘枝膏。廣芥瓜兒。鹼菜。杏片。梅子姜。萵苣筍。芥辣瓜兒。細料餶飿兒。香糖果子。間道糖茘枝。越梅。金屈刀紫蘇膏。金絲黨梅。香棖元。皆用梅紅匣兒盛貯。冬月盤兔。旋炙豬皮肉。野鴨肉。滴酥水晶鱠。煎夾子。豬臟之類。直至龍津橋須腦子肉止。謂之雜嚼。直至三更。”
其實明清說部裡。細致瑣屑的記錄吃食亦不少。《金瓶梅》《紅樓夢》這兩種典範之作且不說。只鈔出我最喜歡的《儒林外史》裡馬二先生遊西湖之所見聞。便覺市井生活的充實可喜:“望著湖沿上接連著幾個酒店。掛著透肥的羊肉。櫃台上盤子里盛著滾熱的蹄子。海參。糟鴨。鮮魚。鍋里煮著餛飩。蒸籠上蒸著極大的饅頭。馬二先生沒有錢買了吃。喉嚨里咽唾沫。只得走進一個麵店。十六個錢吃了一碗麵。肚裡不飽。又走到間壁一個茶室吃了一碗茶。買了兩個錢處片嚼嚼。到覺得有些滋味。”

後來讀知堂的文章。亦每每喜歡這樣接地氣的吃食風俗。他有一篇絕妙的《談游炸鬼》。便引王季重的話來說油餜子油炸鬼的美好:“明王思任著《謔庵文飯小品》卷三《游滿井記》中云:‘賣飲食者邀訶好火燒。好酒。好大飯。好果子。’所雲果子即油餜子。並不是頻婆林禽之流。謔庵於此多用土話。邀訶亦即吆喝。作平聲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