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度嫌疑人》——众人摸象,罪犯生命最后一次正义伸张
律师重盛是盲人,他每次只摸到大象身体的一部分就以为自己了解了事实的全部。其实,他只是将死刑犯当做容器,把他所想的故事填进来罢了。
司法是盲人,审判官只通过找到的证据和证人,便对案件进行判决、对一个人进行审判。
《第三度嫌疑人》在日本本土口碑大获好评,前一阵在日本电影学院奖(日本奥斯卡)上斩获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在内6项大奖。而在国内上映的情况就有点可怜了,宣传基本靠日剧日影圈小众票粉的口口相传,排片基本在工作日午休档或周末深夜档。最终这部影片在中国的上映情况从商业角度一定是失败的,但众媒体仍认为这部片子值得一看,更不会成为一部看完脑内即焚的影片。
影片故事非常简单,律师重盛要为曾在30年前杀人入狱,此次又被怀疑抢劫杀害自己所在工厂老板的死刑犯三隅辩护减刑。重盛7次监狱探视三隅,试图从三隅的口中寻找可减刑的突破口,然而三隅每次对于自己杀人理由的陈述都不相同;同时,重盛前往三隅的老家北海道调查,从三隅同事和房东口中得知三隅是个做人老实且口碑优良的人。案件调查的关键时刻,被害人女儿找到重盛,阐述自己几年来一直被父亲性侵,认为与自己关系要好的三隅是为了保护她,替她杀了自己的父亲。
三隅杀人的理由是否真的是抢劫?三隅是否受他人指示而杀人?三隅是否因要保护长期遭受父亲性侵的死者女儿而杀人?三隅到底有没有杀人?疑点随着重盛的调查仿佛拨云见雾般解开,但又像迷失在风暴中的陀螺不断反转。
重盛从不同的证据和供述得出不同版本的“真相”,每一次他自以为可以靠着这个版本的“真相”为三隅减刑。
最后的审判前,也就是被害者女儿要求出庭讲出被性侵事实之后,三隅改口称自己并没有杀人,是被害者女儿说了谎,坚持让重盛为自己翻案。重盛第一次选择了相信,为他争取翻案机会。
然而司法界以因有足够证据定罪,更因为自己的工作指标,未同意翻案调查。
最终,三隅“成功”地被判了死刑,这也是他的第三次杀人。
帮助他完成第三次杀人计划的是律师重盛、是死者的女儿、是黑暗的司法界,更是他自己。
影片开头其实为观众开了上帝视角,人是三隅杀的,只是到最后也没有点明他杀人的理由。编剧兼导演的是枝裕和在日本首映会上,先和观众道歉:“抱歉让你们困扰了,没把故事讲清楚”。
是的,如果是本格推理迷,应该会给这部影片打上最多两星的低分。作为一部悬疑片,慢节奏、长镜头、过于艺术的表达、没讲清楚的“真相”都不会让人看完有酣畅淋漓的快感。因为这从根本上就不是一部推理悬疑片,确切地说,是一部探讨人自身善与恶的矛盾、法律与道德的冲突、真相与谎言的罗生门的经典是枝裕和式影片。
三隅之所以会杀掉被害人,原因大致可以推断为保护被害人女儿。他本就自认为是一个不配活着的人,对于人生曾经有污点的自己来说,为正义而死,是值得的。
一百个人心中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
就本人的理解,三隅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法律定义上的邪恶者,道德上的正义伸张者。
他内心有黑暗的一面,杀人放火、杀死喂养的一笼鸟并埋葬;他的另一面是正义、善良,放飞笼子里最后一只鸟,将自己的自由意志寄托于它。面对与自己女儿十分相似的被害人女儿,当她的利益受到了侵犯,三隅毫无疑虑地选择了伸张正义。尸体旁的十字架代表了三隅内心的正义感,法律无法惩罚败类,我替上天惩罚。
影片一直没有出现却贯穿始终的另一值得探讨的人物,是被害人。一个法律上的受害者,道德上的败类。
如果被害人的女儿没有说谎,被害人就是现在社会上所谓的“该死”的人。性侵女儿、交易假货,足以构成犯罪,然而法律真的会判决他的罪行吗?没有证据,就代表罪状不成立。
这部影片让我们重新思考法律是什么。重盛是典型“知法”的律师,他调查案件的目的就是以利用法律条款为三隅减刑;与之相对立的年轻律师助手是为了真相而调查。三隅是各种证据指向的犯罪者,被害人则是无证据指向的犯罪者。三隅是可以被法律惩罚的,即使在道德上被理解,但从法律的角度他的确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而被害人是法律无法惩罚的人,即使他是社会道德的败类,但没有证据,他就是可以好好活着,继续犯罪。这是这部影片想要传达的矛盾。
有人说本片不太像是枝裕和的风格,说他这次有点跑偏,想学黑泽明又学的不伦不类的。但本人认为《第三度嫌疑人》还是原来的味道,只是换了点配方。是枝裕和导演的风格曾被冠以“擅长讲述家庭、直面心灵”的导演。他的电影不会让你感到夸张的悲伤、夸张的喜悦,一直都是淡淡的,慢慢的。他可以把血淋淋的残酷的真相,平静地讲述;也可以帮助我们在普通日常寻找人生片刻的喜悦。就像《海街日记》长泽雅美从男友家出来走在镰仓海边,悠闲、平静,可以感受空气里满是温暖,而转眼的场景就是四姐妹父亲的葬礼,没有过度的悲伤,还可以说笑、还可以用细节表现父亲的现任妻子与三姐妹之间的微妙。但就在我们适应了这种舒适平静时,剧情会猛地敲一下我们的心脏,让我们对一个既定印象的事物产生怀疑和思考。
《海街日记》是死亡、《第三度嫌疑人》则是法律。与之前影片不同的只是这次加上了一点悬疑的色彩,从讲家庭到讲犯人,但归根结底还是讲犯人的家庭、被害人的家庭、律师的家庭。如此严肃的题材下,是枝裕和还是不忘记加入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饭的细节,还是不忘记拍出北海道雪的美,还是不忘记加入一点幽默元素。
影片的拍摄手法也是典型的是枝裕和。
他利用“光与影”这个元素,在每一场监狱探视戏中,利用监狱探视窗口的玻璃作载体,将三隅和重盛的影像叠在一起却从未达到重叠,这大概想用来表达律师重盛虽然每一次都极尽全力想要找到减刑证据,却从未想过了解案件的真相。另一个元素是“手”,影片前段,三隅与重盛的合掌,是隔着玻璃进行合掌;而最后一次探视,也就是三隅终审被判死刑之后,他们未隔着玻璃,是有温度的手与手的连接,重盛终于明白了三隅反复改变供词的用意。三隅根本不需要重盛为他减刑,他要的是重盛帮助他完成人生最后的也许是唯一的“正义”。
当然,演员人选也是该片值得期待的亮点。
大量的长镜头、长对白需要演员深刻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合理爆发点,更要表现出人物随着剧情发展心理活动的变化。冷漠、功力心到同理心、疑惑再到理解、释怀。没点实力的演员也无法进入是枝裕和的法眼。
选择福山雅治作为律师重盛的扮演者可以说着实合适了。福山雅治虽然是日本国民级男神,演技出色但往往将自己的个人特色撇去,任何角色都可以驾驭,不会让人觉得演谁都是福山雅治。四十代的年纪,稳重而不油腻,细腻却不浮夸演出风格不会破坏淡淡的电影风格。
而扮演死刑犯的役所广司是日本电影界的“大物级”前辈。他拥有丰富的舞台剧经验,从台词、表情、肢体动作将三隅这个人物形象塑造丰满,将人物内心的悲伤、不屑到爆发的情绪表达的有张力却不过分。
至于饰演被害人女儿的广濑铃则是继《海街日记》之后第二次与是枝裕和合作,广濑在一众日本小花中的演技尤为突出,她将角色内心对父亲和母亲的厌恶与无奈以及想说出自己的遭遇和父亲真面目却又犹豫不决的矛盾表达的直接坦率。这一角色也使她成功获得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女配角奖。
这次中国艺联主动引进该片,中国媒体给予美评,影迷在豆瓣上的热评,无疑是中国电影环境正在步入正轨的一次证明。浮躁的商业片环境使得我们往往去影院只求寻找好莱坞大片的声效、场面带来的刺激感,要么就是爆米花爱情喜剧片带来的一时酣畅。我们已很少习惯通过电影来洗刷自我认知、直面人性、直击社会角落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