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实证精神》 【法】奥古斯特·孔德
论实证精神 【法】奥古斯特·孔德P1-34
奥古斯特·孔德(1798-1857)是实证主义创始人,最早提出“社会学”一词。
主要著作:《实证哲学教程》《论实证精神》
《论实证精神》是他的重要著作,出版于1844年,在该书中,作者重述了他在《实证哲学教程》中曾明确提出的“关于人类整个认识演变的重大规律”,认为人类思辨的发展先后经过三个阶段,即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实证阶段。
在哲学上对应的是神学哲学、形而上学哲学和实证哲学。
读书笔记(一)
1. 重提《实证哲学教程》中关于人类整个认识演变的重大规律:
实证哲学认为,“我们所有的思辨,无论是个人的或是群体的,都不可避免地先后经历三个不同的理论阶段,通常称之为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实证阶段。”
1.1. 神学精神
1.1.1. 从神学精神的三个主要形式来识别其基本特征:
A:拜物教:“主要是将一种与我们基本类似的生命赋予一切外部物体,而外部物体的作用通常都较为强大,这生命也就总是具有更强的活力。”(例:天体崇拜)
B:多神教:想象力的自由空灵的思辨(之前是本能和感觉)。初期哲学:“不再把生命赋予实在的物体,而是神秘地将其转移至通常肉眼看不见的各种虚构的存在物上,而后者的不断有效介入,从此便称为一切人间现象的直接源泉。”(神学发展的高峰时期,今天人类的大多数尚未脱离这种状况。)
C:一神教:初期哲学衰落。“理性越来越限制想象的先前支配地位,同时,视一切自然现象必然服从于不变规律的感觉则逐渐发展起来,原先这种感觉几乎是微不足道的。”(存在于大多数白种人中)
1.1.2. 神学精神的意义
唯有神学原则,通过对思辨活动的指引,才能够逐渐准备更为完善的逻辑体系。原始哲学是特别追溯那些无法求解的问题的。
神学精神对于道德观念与政治观念经常结合在一起时长期不可或缺的,特别是对于一切其他观念的结合更是如此。
对社会思辨必然无可避免地要采用神学模式。这种早期哲学对于我们社会性的初步发展也是必不可少的。
1.2. 形而上学(起过渡作用的中介哲学)
1.2.1. 形而上学的内容:
“事实上形而上学也像神学那样,主要试图解释存在物的深刻本质和万事万物的起源和使命,并解释所有现象的基本生产方式。但形而上学并不运用真正的超自然因素,而是越来越以实体或人格化的抽象物代之,后者真正有特色的应用常常可以用本体论的名义称之。”
1.2.2. 形而上学的性质:(P7)
“因为在每一形而上的存在物中(为相应物体所固有而又不与之混同),人可以随其意愿或是看到超自然力量的真正表现或是看到被考察现象单纯的抽象支配地位,视其是否更接近于神学状态抑或更接近于实证状态而定。这样,再不是纯粹的想象居于操纵地位,也不是实在的观察凌驾一切,而是推理获得充分的展开,并隐约地酝酿着真正的科学运作。再者,人们还应注意到:由于存在着热衷于推论而不是热衷于观察的顽固倾向,思辨的成分一开始就被过分夸大;形而上学精神,在所有方面,通常便都以这种倾向为其特征,即便在最杰出的人物当中也是如此。一套相当灵活的观念,全无神学体系所长期固有的稳定性,通过将各种不同的实体逐渐隶属于唯一的总实体——自然——之下,很快便达到相应的统一,而总实体的作用,是确定那音乐的普遍联系的微弱的形而上学等值物。那种联系来自于一神论。”
1.2.3. 形而上学与神学:(P8)
“形而上学实际上不过是受瓦解性简化冲击而变得软弱无力的一种神学,这自然而然使之失去阻碍实证观念专门发展的直接权威,而同时由令其保留着用以维持一定程度必须运用归纳的智力的临时能力,直至归纳的智力最后能获得进一步的充实为止。形而上学的或本体论的模式,根据其矛盾性质,一直面临着不可避免的抉择:要么趋向于徒劳无益地恢复神学状态以符合秩序条件;要么走向全然相反的状况以摆脱神学的高压控制。”“归根结底,我们可以把形而上学状态视作是一种慢性病,那时我们个人或集体从童年至成年的精神演变过程中自然固有的。”
1.2.4. 从神学到形而上学:(P9)
“近五百年来,形而上学精神通过逐渐瓦解神学体系,消极地促进了近代文明的根本发展。中世纪末期,一神论体系的社会效能已基本衰竭,自此神学体系终于成为落后的东西。不幸的事,本体论概念的过长作用,在每一方面完成这种不可缺少的然又是暂时的职能之后,总是趋向于阻止另一种思辨体系的真正建立,竟致于这种精神今天实际上称为妨碍真正哲学最后确立的凶险障碍,它依然常常独占哲学思考的优先权。”
1.3. 理性实证
1.3.1. 思辨逻辑进入此阶段后发生的变化:(P9)
“自此以后,思辨逻辑作为一项基本规则承认:凡事不能严格缩减为某个事实(特殊事实或普遍事实)简单陈述的任何命题都不可能具有实在的清晰含义。它使用的原则不外乎是真正的事实,只是更为普遍、更加抽象罢了。上述原则应该成为一般事实的纽带。”
“简言之,作为我们智慧成熟标志的根本革命,主要是在于处处以单纯的规律探求、即研究被观察现象之间存在的恒定关系,来代替无法认识的本义的起因。”(我们实际上只能了解它们形成的各种相互关系,而永远不会了解它们产生的奥秘)
1.3.2. 实证研究:(P10)
“实证研究基本上应该归结为在一切方面对存在物作系统评价,并放弃探求其最早来源和终极目的,不仅如此,而且还应该领会到,这种对现象的研究,不能成为任何绝对的东西,而应该始终与我们的身体结构、我们的状况息息相关。”(例:感官对认知的限制)
1.3.3. 一切实在知识具有必然相对性质:(P11)
“人类基本运动的普遍规律是:我们的理论愈来愈致力于准确表达我们一直探索的外界对象,而却未能在任何情况下充分估量每一对象的真正结构;科学的改进只能局限于我们各种实际需要所需求的理想极限。”(例:天体几何学,尚未超越有效精确性)
1.3.4. 实证精神主要特征:合理的预测(P12)
“真正的科学,远非单凭观察而成功,它总是趋向于尽可能避免直接探索,而代之以合理的预测,后者从各方面来说都构成实证精神的主要特征。”“真正的实证精神主要在于为了预测而观察,根据自然规律不变的普遍信条,研究现状以便推断未来。”
1.3.5. 实证精神的内在使命:(P14)
秩序与进步或联贯与扩展两者的同时需要。“实证哲学则肯定能给这两种基本需要以更完全、在各方面也更实际的满足。”
“全部的真正逻辑需要,基本上都集中到这种共同用途:在把我们各种观念组成连续性和均匀性时,以同样满足秩序与进步的同时需要的方式,通过我们的系统思辨,尽可能使我们的知性达到自发的统一,并使我们在变化状态中求得稳定。”
(“按照实证精神的基本性质,事物出现的奥秘是绝不可能参透的。但是,我们唯一能真正衡量的是自然联系的这种有效的稳定,唯有它可以满足我们思考上或管理上的真正需要。”)
1.3.6. 实证精神拥有构成我们知性最终统一的自发能力(P17)
康德:客观观点与主观观点的区分
科学无法实现全面的系统化地反映真实世界。然而人文科学或更准确地说社会科学中,我们的生命存在既构成其本源也成为其目标,对外部世界的理性研究自然融会于其中,它既作为必需的因素也作为主要的序幕;就方法和就学理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正是仅仅因为这样,我们的实证知识才有可能构成真正的体系。
1.3.7. 实证精神的从个体推广到群体(P18)
“唯有社会观点能够包涵丰富的现实感,无论是科学方面或是逻辑方面都是如此,因为人并非在孤立状态下发展,而是在集体中发展的。”“要为每一个独立的知性造就逻辑上的统一或事在各不相同的知性之间建立持久的一致关系。”
“唯有实证哲学可以渐次实现普遍联合的崇高设想。”(例:中世纪天主教曾尝试过这一设想,但神学哲学的逻辑一致性十分微弱,并不具备这样的社会效能。)
1.3.8. 实证精神在实际生活中(相对于思辨生活):科学与工艺(art)之间的关系(P20)
“事实上,人对自然作用的合理观念仍然基本上局限在无机界中,由此而引起的是极不完全的科学推动力。当这一重大的缺陷获得充分弥补的时候,人们就可以感受到这种伟大实践的使命和等至关重要,通常借此激发、甚至用以更好地引导高超的思辨活动,只需在恒常实证状态的正常条件下进行即可。因为,那时的工艺不再仅仅是几何的、机械的或化学的等等,而尤其是政治的和道德的;人类所从事的主要活动,从各方面来看,应在全部实现规律所标明的范围内不断改善自身的性质,如同在任何其他情况下一样。”
工艺:理性化+直接、自发的发展
1.3.9. 思辨生活与实在生活之间直接建立全面协调关系
科学与工艺的根本联系得到恰如其分的系统化,这样一来真正大大有利于我们的思辨,使我们薄弱的精神力量免于无谓的消耗;而今天这种消耗常常是因为盲目的专门化所致。
2. 实证观念VS神学见解/ 科学VS神学(P23)
实证观念与任何神学见解根本不相容,无论对一神论、多神论或拜物教都是这样。两种哲学不管就方法或学理方面来说,任何持久的调和都是不可能的事。
2.1. 二者科学上和逻辑上的根本差异(P24)
2.2. 历史角度考察二者的根本对立(P25)
2.2.1. 古代的神学中体现出的对立
2.2.2. 延伸到一神论本身:
“实证精神的初步进展,正是在一神论模式下完成的。这种不相容性虽然不太明显而且来得较迟,但到头来依然不可避免,甚至出现在新哲学变得相当普遍之前;日后新哲学会推广起来,要具备真正建设性的特性,而且无论就其社会功能及其精神使命方面,都会不可逆转地取神学而代之。”
“就人类理性目前的状态而言,可以肯定地说:长期有利于实际知识早期发展的一神论模式,现时正严重阻碍实际知识今后应走的系统化进程,同时也妨碍对自然规律不变性的基本感觉最终达到必须的完满的哲学高度。”
2.3. 科学与神学的必然不相容显示了现存秩序的根本缺陷,有悖于信奉神意的必然的乐观主义。
3. 实证:自成体系的哲学精神
3.1. 实证一词的不同含义(P29)
3.1.1. 最古老最通常的词义:真实
“真实,与虚幻相反;就这方面来说,它完全符合新的哲学精神;新哲学特征是一贯注重研究我们的智慧真正能及的事物,而总是撇开其童稚时期主要关心的无法参透的神秘。”
3.1.2. “表示有用与无用的对比”
“它在哲学上提示着,一切健全思辨的必然使命都是为了不断改善我们个人和集体的现实境况,而不是徒然满足那不结果实的好奇心。”
3.1.3. “用于表示肯定与犹疑的对立”
“它也表明这么一种哲学有着别具特色的能力,善于自发地在个体重建立合乎逻辑的和谐,在整个群体中促成精神的一致,而不像古老的精神状态,必然引起无穷的疑惑和无尽的争论。”
3.1.4. “以精确对照模糊”
“精确的含义使人想起真正哲学精神的恒久倾向,即处处都要赢得与现象的性质相协调并符合我们真正需要所要求的精确度;而旧的推论方式则必然导致模糊的主张。”
3.1.5. “实证一词作为否定的反义词”⭐️
它表示着现代真正哲学的一个突出的属性,同时表示,就其性质来说,它的使命主要是组织,而不是破坏。
新哲学正是凭其相对性能够始终重视与其严重对抗的理论的自身价值,然而却绝不做任何足以破坏其明晰观点或坚定判断的无畏让步。
3.2. 实证研究方式的本源:(P31)良知的延伸
“其基本自发性与人类理性的早期实际运用完全吻合。其全部主要属性都与普遍良知的属性相同。”
“真正的哲学精神主要是将单纯的良知,系统地延伸到一切真正可及的思辨中去。”
3.2.1. 从学说的角度来考虑(P32)
“这种基本关系表示本义的科学纯然是普遍智慧有系统的延续。”
3.2.2. 从历史的角度来考察(P33)
“真正哲学固有的特性与单纯普遍良知之间的这种自然密切关系,表明了实证精神的自发来源;事实上它处处都来自于实践理性对理论理性的特殊反作用,后者的最初性质就这样不断受到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