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晋网红|有人为了它买走了五位数的茶叶,就为了吃一碗老板自己烧的大排拌川!

“万万没想到,我这方小茶馆,
开了不到三个月,
居然因为一碗面,火了。”
露友茶社的老付边颠锅边对我说。

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因为这是在杭州。

老付,是露友茶社的主理人,
也是这碗拌川的掌勺人。


面,滚水下锅,
待水滚后几十秒即捞出冲凉,
确保面条不糊不烂。

菜码,简单到不能再简单:
肉丝、韭黄丝、冬笋丝、豆腐干丝。
家里的炝锅勺,大半铲猪油,宽油旺火,
炒到四种丝都油润喷香、柔滑微黏,
下早就煮好的面条,
再下四种酱油:湖羊酱油、
生抽、老抽、蒸鱼豉油。
这时候铲子加上筷子,迅速拌炒,
料都挂在了干捞的面条上。

不像面馆的猛火旺灶,
更像是掌握了烹饪核心技术的家里人。
我眼睁睁看着老付削去了笋蒂和笋衣,
只留下了最嫩最水灵的冬笋芯子。
再整株切成丝下锅,
真的是家里人的用料水平了。

跟着面盘一起上桌的,
是一碗红烧卤过的大排:
要吃几块,自己夹。

面泛着油光,料见缝插针的和面完美融合,
大排裹薄薄的蛋液干煎,卤到酥嫩,
在任何时候碰到这碗面,
相信你都会毫不犹豫暴风吸入的。



“可是我这里真的不是面馆啊!”
老付眉头皱成了八字形,看着我说。
接触茶叶,是在老付还是小付的时候。
17岁,就到福建打工,
福建大大小小的城市都去过,
在那个没有可乐也没有奶茶的年代,
小付爱上了安溪的铁观音,一喝,就爱上了。

7、8年前,老付在信义坊开了自己的茶店。
那个时候,做的是茶叶生意,
只有一个茶台,用来以茶会友。

更多的时候,
老付是辗转在沿海和云南的各个山场,
看茶喝茶学茶收茶。

从三月的这个时候开始,
老付就要开始忙碌起来了,
明前的第一拨明前龙井要开始采摘了。

接着是先向浙西推进,
等到浙江的茶收完了。
就是云南的普洱,
接着才是广东福建。

做茶这几年,除了结交了好朋友,
更重要的是吃到了很多很多的美食。
做茶的人,味蕾敏感,
对于食物也会更挑剔,
跟着茶客去吃吃喝喝几乎不会出错。

所以当我说到泉州的萝卜饭、
潮汕的卤水、云南的小锅米线之类的,
老付都熟稔于胸:
你下次来,早点跟我说,我做给你吃。
“你都会做啊?”我问老付,
“会啊,这有什么难的。”


所以话说回来,
老付这儿到底是不是正经茶社?!
当然是啦!


老付这儿的茶,还出奇的便宜,
最便宜的茶仅仅58元/位,
还包含水果点心。

那拌川是怎么回事儿?
就是喝茶喝燥了喝饿了,
老付就拿本来给自己和女儿
还有员工做饭的厨房,
给你开个小灶而已。

目前老付的菜单,很简单,
拌川、拌川加大排、蛋炒饭、水饺,
仅此而已,在老付看来,旨在果腹。





可是在老付的朋友、茶友心中,
老付的厨艺绝不仅仅是果腹这么简单。
买螃蟹拆蟹黄烩豆腐这样的事情,
老付也是干得出来的,
“好朋友要来蹭饭没办法。”

比厨艺更好的,
是老付选茶选茶具的眼光。

“这个杯子,收来到现在,
已经从2000涨到8000了。”
老付拿着一个陈九洛的志野杯爱不释手,
这叫樱花瓣,这是玛瑙釉,
粗放、狂野,可惜封窑了,
这是蔡小芳的作品等等……


说到茶,老付摆摆手:
各家的茶其实都差不多,
但是说到收藏价值,
主要还是普洱,
比如这提03年的银大叶,
也是按照一年3倍的价格在涨。




如果认真说茶,
老付可能跟你说上三天三夜,
如果说到菜,
你可能会常年在这里办饭卡了。

在这样一个阴雨绵绵咋暖还寒的春日,
初次见面,一期一会,光景难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