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主义的买买买原则
虽然极简主义盛行,但知易行难,很多人无法想清楚究竟自己应该购买什么,不能购买什么。作为极简主义者肯定并非什么都不买,作为社会动物脱离商品必然是无法生活的。那究竟应该怎样衡量一个商品是否应该购买?

根据《穿越》1983年4月刊中所载文章《二元化价值标准与“创费”市场结构》,商品首先得是“生存所需的必要商品”(最低限度是衣食住行),其次是“参与社会生活所需的必要商品”(手机、电视机、车等),第三是“差别化、表现自我的商品”(流行、名牌、皮草等),第四是“自我启蒙及充实内心的商品”(兴趣、读书、艺术等)。而我认为极简主义者可以根据这个层级确定自己的购买原则:
第一层级生存必需品,按需购买,不囤货;
第二层级生活所需的必要商品,选择非买不可的购买,但要注意选择满足基本需求的商品即可,如:上班的代步车,只选择基础款车,能够代步并且安全驾驶即可。如果你可以用更便利的方式上班,比如乘坐公共交通或者班车,说明这一需求并非必需,可以选择不买;当然如果有人把车作为爱好,车就不再是满足基本需求的商品,而是第四层级充实内心的商品;而如果把车作为身份地位的象征,就属于第三层级的商品。这两种情况就要分别按照所属层级商品的购买原则重新考虑是否购买了。
第三层级差别化、表现自我的的商品坚决不购买。关于流行有一句经典的话:如果一个商品正在流行,意味着他已经离过时不远了。流行商品的特征就是会因为时间推移而失去价值,因此在一段时间后必然属于要舍弃的物品。既然如此为何不在购买前就放弃这种可能性?有人会说有的名牌商品质量好,经久耐用值得购买,也不买吗?如果你购买商品的动机是因为它经久耐用质量好,说明你对它使用率很高,那它已经不再属于表现自我和差异化的商品了,可以划归到生活必需品的层级,按需购买。因此判断商品所属层级时,不仅要根据商品本身判断,更重要的是判断商品对你而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第四层级是自我启蒙及充实内心的商品。首先这一类商品是基于你充实内心和自我启蒙的行动才有意义的。如果说你购买这一类商品而不去使用,那商品就不属于这一层级。比如购买书籍,很多人购买书籍的初衷是很好的,他们想要阅读丰富自我,然而购买后,却连塑封都没有拆过。因此我们在这一层级的购买标准是要确保商品的物尽其用,并且要在选择的方向上持之以恒地投入行动。还有人购买书籍可能只是放在书柜中,以显得自己是有文化有内涵的人,抱持这样的动机购买,书籍并非属于第四层级,而是第三层级了,作为一个极简主义者对于这样虚荣的行为,是应该拒绝的。
据此,极简主义者的购买可以参照该模型一一对应所买物品的所属层级,决定应该采取怎样的购买决策。
如卫生纸这样的生活必需品属于第一层级,没有必要在双十一时为了优惠囤货,而应在快用完时再进行购买。
购买渠道选择就近的超市,购买数量选择合理的包装单元。网络购买时数量往往是超市购买数量的几倍,如下图,网上购买卫生纸至少3提起,而去超市只需购买1提。(或许有人说天猫超市可以购买1提装,但别忘了为了满足88元的免邮金额你又要忍不住凑单买很多不必要的囤货了。)购买3提虽然价格优惠,但有2提会长期囤积在家中,想想家中的必需品卫生纸只是其一,如果每一样必需品都如此囤积,必然造成空间的浪费,增加收纳的负担,破坏家中清爽宜居的环境。而有人说这样购买错过优惠需要多花很多钱,但是你家中的空间难道不是更值钱?想想房价、节省的整理收纳的精力、减少囤积能带来的愉悦感,究竟哪一种生活更值得你拥有?

又如水彩颜料的购买,属于第四层级,充实内心的商品。作为水彩爱好者,在初入坑时喜欢尝试各个品牌各个配色的水彩,然而使用中发现,其实喜欢使用的只有一盒。而这一盒也正是同好中最多人使用,广受好评的那盒。因此为了将这一层级的商品物尽其用,建议购买前多查找商品的相关信息,选择口碑不错的那个,就够了。当内心痒痒想再购买其他水彩时,就要考虑,自己为什么想购买,是不是因为包装更吸引人(如荷尔拜因的红盒和蓝盒确实设计独具匠心,人见人爱),如果是因为包装更吸引人而非水彩本身,那么就已经脱离了第四层级,而回到了第三层级,变成差别化、表现自我的商品了,这个时候就果断选择不购买。
总之,极简主义者在思考一件商品是否应该购买时,应该从商品对自己的意义出发,将其归类为四个层级中的某一种,再根据层级对应的购买策略思考是否应该购买,从什么渠道购买,购买的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