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途径
被讨厌的勇气
为什么讨厌自己,为什么盯着缺点就是不喜欢自己呢?因为你太害怕被他人讨厌、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了。
只要涉入人际关系中,就会或大或小地受伤,也会伤害别人。
优越情节:表现得好像自己很优秀,继而沉侵在一种虚假的优越感之中。
特意自吹自擂的人其实是对自己极度的不自信。 如果有人骄傲自大,那一定是因为他有自卑感。
想要借助不幸来显示自己“特别”,他们想要用不幸这一点来压住别人。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
我们所有人都走在一个并不存在纵轴的水平面上,我们不断向前迈进并不是为了与谁争。价值在于不断的超越自我。
把他人的幸福看作“我的失败”的人,所以才无法给与祝福。
人际关系中一但确信我是正确的,那就已经步入权利之争。但如果你认为自己是正确的,无论对方持怎样的意见都无所谓,不要尝试让对方屈服。
当人能够感觉到“与这个人在一起可以无拘无束”的时候,才能体会到爱。既没有自卑感,也不爱炫耀优越性,能够保持一种平静而自然的的状态。
两个人在一起之后,之所以在一段时间内觉得对方什么都令人讨厌,是因为那个人已经决定找机会结束这段关系,继而正在收集结束关系的材料,所以才会那样感觉。对方其实一直没有改变,只是自己的“目的”改变了。
课题: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
“不想被人讨厌”也许是我的课题,但“是否讨厌我”却是别人的课题,但“是否讨厌我”却是别人的课题,即使有人不喜欢我,我也不能去干涉,如果用刚才介绍过的那个谚语说的话,那就是只做“把马带到水边的努力”是否喝水是那个人的课题。
既不是自以为是,也不是将错就错,只是分离课题。即使有人不喜欢你,那也并不是你的课题。并且,“应该喜欢我”或者“我已经这么努力了还不喜欢我也太奇怪了”之类的想法也是一种干涉对方课题的回报式思维方式。
一味在意“他人怎么看”的生活方式正是只关心“我”的自我中心式的生活方式。
如果你认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那就丝毫不会主动融入共同体中,因为一切他人都是为我服务的人,根本没必要由自己采取行动。
面对人际关系的课题,很多的是去考虑“我能给这个人什么”。
活在害怕关系破裂的恐惧中,那是为他人而活的一种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阿德勒心理学提倡不可以批评也不可以表扬,因为表扬这种行为含有“有能力者对没能力者所做的评价”。潜意识中会变成上下级的感觉。
还因为被表扬而形成“自己没能力”的信念。
经常受表扬的人,会不由自主的去表扬别人。比如王畅
纵向关系:潜意识中与别人相处时会变成上下级的感受。
横向关系:虽不同但平等。
首先课题分离,然后应该在接受双方差异的同时建立平等的横向关系。
多说“帮大忙了”
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
自我肯定:明明做不到还暗示自己:“我能行”、“我很强”。
自我接纳:假如做不到,就诚实的接受“做不到的自己”,然后尽力朝着能做到的方向努力,不对自己撒谎。
信赖和信用
信用:一种“如果你还我就借你”或者“我借你就一定要还”的有条件的相信感觉。
信赖:无条件的相信,不考虑抵押之类的事情。
他者贡献:我们应该思考的不是他人为我做了什么,而是我能为他人做什么,并积极地加以实践。
视他人为大家是很愚蠢的事,任何惹到我们的人,都完全是那个人的错,不要凌驾于大家。
计划式的人生不是有没有必要,而是根本不可能。
自己的人生也就这样,为遥远的未来设定一个目标,并认为现在是准备阶段。一直想着“真正想做这件事了,有能力做这件事了,等时机到了就去做。”是一种拖延人生的生活方式。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人就会以为“此时此刻”只是准备阶段和忍耐阶段。
人生中最大的谎言,就是不活在“此时此刻”,纠结过去,关注未来,把微弱而模糊的灯光打向人生的整体。
必须有人开始,即使别人不合作,也与你无关,我的意见就是这样,应该由你开始,不用去考虑别人是否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