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勒第五交响曲 时间轴
乐曲版本:Bernard Haitink /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发行时间: 2015-05-12
出版者: Imports

纵观马勒全部交响曲,第五交响曲有着分水岭的意义,为什么,有两个原因:第一,从第五交响曲开始,奥地利作曲家马勒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创作阶段,那就是交响曲的关注点从理想的虚幻的神话的事物回到现实中去,从这时马勒已经真正成长了,在他包含万物的交响曲中各种对立面更加清晰可见:生与死,美与丑,善与恶等等。可以说第五交响曲是马勒创作的转折点,有了两极分化的第五,毁灭性的第六,光影魔术般的第七,响彻寰宇的第八,感人肺腑的第九,中国风的大地之歌甚至遗作第十才有可能出现在听众面前。第二,从第五交响曲开始,马勒开始走纯音乐的道路,没有合唱,独唱,人声在中期三部曲(第五,第六,第七)中都没有出现,除此之外,从第五开始,音乐本身和乐曲结构更加复杂抽象,直至第七第八到达乐曲复杂度的顶峰,即天马行空的乐思。第五交响曲是一部人格分裂之作,他的对比感是马勒所有作品中最突出的,这一点不难发现,从每个乐章的内容就告诉了我们这一点,五个乐章三大部分:死亡,过渡,欢乐。
曲式分析:
1.Trauermarsch (葬礼进行曲)
2. Stürmisch bewegt (暴风雨般地)
3.Scherzo (谐谑曲)
4.Adagietto (小柔板)
5.Finale:Rondo(Allegro-allegro giocoso)(终曲:回旋曲(快板-嬉戏的快板))
第一乐章
第一乐章就是赤裸裸的死亡,由两个在情绪上形成鲜明对比的主题构成——辉煌隆重的葬礼与孤独悲哀的死刑,以精准到可怕的行进般的节奏以及极端的情绪刻画一副可怖的死亡图景。
呈示部
00:00第一主题由孤独的小号在升c小调上奏出一个哀嚎的三短一长主导的音型,紧接着引入了木管乐器集体奏出的一段进行曲,乐队以爆炸般的方式登场,小号与乐队配合,并融入了三短一长叹息般的节奏,仿佛送葬队伍沉重的步伐艰难地行走。
01:14 第二个主题是由弦乐演奏的一首哀悼死者的挽歌,小提琴与大提琴奏出一首浸透哀伤感情的悲歌,交织进中提琴的对位旋律,声声悲泣、催人泪下。该主题直接引用了马勒早期的歌曲《少年魔角》的旋律,歌曲讲述了一个少年逃兵凄惨地等待被处死的经过。
进入第二呈示部。
02:14 再次呈示第一主题,增加了声部。
03:06 再次呈示第二主题,进行了一定的发展。
第一插部
05:30 第一插部由小号歇斯底里的怒号与小提琴声部疾风骤雨般连续强奏的半音下行两个主题构成,小提琴以半音无节制的宣泄以及定音鼓炸雷般的敲击使悲剧气氛不断攀升,在激烈得不能再激烈的地方突然停止,表现人在面对死亡时的愤怒与疯狂。
再现部
07:14 小号再现第一主题。
08:10 弦乐再现第二主题。
第二插部
10:24 第二插部的旋律引自马勒声乐套曲《亡儿之歌》的第一首旋律《喜悦之光》,表现了一位母亲在孩子死去后,没有撕心裂肺的哭喊,只是静静坐着的茫然无措,并最终走出痛苦的阴影,奔向光明的欢乐情怀。
结尾
12:13 最后乐章在小号、长笛越来越弱的演奏中消失殆尽,以饶有意味的弦乐拨弦结束。
第二乐章
第二乐章,奏鸣曲式,这一乐章的主题与第一乐章的主题存在诸多的联系,在情绪上进一步延续了悲痛的死亡意向,但表现得更为激烈,正如作曲家在总谱上标明的“暴风雨般的激烈,更加激烈”。
呈示部
00:00 第一主题由高音木管乐器奏出的刺耳的上行九度再下行二度的音型源自第一乐章中上行又下行的乐思,一开始就表现出极度狂乱的抗争,无论是速度还是力度都与第一乐章有着强烈的反差。
01:22 第二主题则缓和与沉静下来,来自第一乐章第二插部的《亡儿之歌》,延续了前一乐章死亡的意向,并与具有斗争性的第一主题形成生与死之间的矛盾冲突,似乎有着步履凝重的沉思:为什么会如此?为什么我要承受这样的痛苦?难道这一切都不可以改变吗?
展开部
03:43 发展第一主题。
04:30 中提琴弱奏,迎来第二主题的炽热的发展。
08:24 结尾处出现了激昂向上的插部段落,“赞美诗”主题短暂出现,似乎之前的抗争和沉思有了突破。
再现部
09:08 第一主题再现,木管组下行音阶打断了发展部的沉思。
09:40 第二主题再现,已经了没有呈示部时的沉思,更像是无奈的哭号。
12:42 再现部的结尾处,再次出现“赞美诗”主题,但这次出现羽翼明显丰满了许多,共55小节,并真正站在了D大调上(整部交响曲最后走向辉煌胜利的调),主部主题积蓄的能量最终在这里完全释放出来,形成第二乐章的高潮点,铜管乐器演奏的辉煌旋律更加凸显了这个旋律音型的胜利凯歌的特点,并为第五乐章众赞歌所形成的全曲高潮做了指向性的铺垫。
14:10 短暂的胜利并不稳定,整个乐章的尾声部分再次悲剧性地回到a小调,充满激情的主要动机淡化成定音鼓最终奏出的阴郁A音,并以诡异的变形的第二主题结束,让人联想起前一乐章相似的结尾。
第三乐章
经历了前两个乐章的恐惧和悲伤,终于迎来了转折的时刻,是过渡到光明的必经之路,所以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首庞大的复杂的长达近20分钟的谐谑曲,是马勒最长的谐谑曲。这首谐谑曲的主旨不在于嘲笑谁,讽刺谁,更没有感情的流露,马勒在总谱上面写到,这首作品只有非凡的力量,只有大步地向前迈进。因为没有情感的注入,这个乐章所说的就很少,演奏这个乐章中,不能有丝毫的拖沓,没有情感的成分,还不能过于乏味,让听众认为乐曲在进行,这是这个乐章最难把握的。
呈示部
00:00 第一主题是一个轻快活泼的谐谑曲风格的乐思,D大调。
02:32 第二主题是沙龙性质的华尔兹旋律,降B大调。
展开部
03:38 展开第一主题,开始由3只铜管乐器在属调上演奏,紧接着由2只铜管在主调上演奏。
05:40 展开第二主题,着重运用了圆号的音色,独奏圆号成为乐队中最突出的音色。(07:29)独奏圆号演奏的忧伤旋律得到低沉暗哑的木管、中提琴、大提琴以及低音提琴的回应。在对话发展的过程中,圆号的音色在音区和旋律上不断变化并相互呼应。
再现部
11:12 连接部一阵急促的乐句使乐曲进入再现部。
12:18 再现第一主题。
16:12 再现第三主题,圆号主奏,乐队间隔顽皮地奏出变形主题。
结尾
18:30 结尾以一段疾驰的旋律结束这首庞大的谐谑曲,反映了作者对于幸福,欢乐的渴望,迫不及待地进入第三部分,也就是之后的第四及第五乐章。
第四乐章
第四乐章是马勒最著名的柔板乐章,铜管、木管和打击乐器都弃而不用,只有弦乐和竖琴演奏的一个既梦幻又忧伤的“无词歌”,荷兰指挥家维尔伦·门盖尔贝格认为这是“作曲家对阿尔玛爱的宣言”。主题旋律由弦乐演奏,竖琴演奏琶音。虽然这个乐章被作曲家称为“无词歌”,但它旋律本身的风格与门德尔松的无词歌并无直接关系,它无终旋律的方式倒是更像瓦格纳的作品。结构上马勒借用了艺术歌曲常用的A-B-A的三段体结构,这种结构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艺术歌曲中是最受欢迎的。
00:00 第一个部分A是马勒最精美的主题乐思,在竖琴灵动的琶音伴奏下,小提琴演奏出凄婉动人的主题,弦乐伴随着竖琴的拨奏,奏出冥想色彩的第一主题,情感非常细腻,最后还有一点伤感。
05:38 第二部分B开始于降G大调,前面的自然音阶变为半音化进行,引出了著名的“凝视主题”(也称阿尔玛主题),旋律来自瓦格纳著名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爱情主题,优美感人的旋律下仍然隐藏着内心的涌动与痛楚,表现出无尽的情思。这预示着什么?这其实跟马勒敏感的性格有关,这部作品写于马勒最幸福的时候,爱情和工作都不亏待于他,于是他担忧着一切都会失去。
09:24 旋律又回到了A部分,但音域更高、音响更洪亮,音乐也更富于动力化,仿佛又回到了爱情的甜蜜中,最后,乐曲融化在幸福的尾声中,但是好似没有结束,因为辉煌的欢乐的第五乐章在等待着。
第五乐章
第五乐章,是这部交响曲的终曲,是一首回旋曲,这部作品是一部人格分裂之作,从第一乐章悲痛欲绝的葬礼进行曲,到第二乐章暴风雨般的反抗以及众赞歌的转折,到第三乐章大步向前的过渡,之后是细腻动人的第四乐章,到了终曲第五乐章,是一首辉煌的回旋曲,无尽的欢腾,找到一处负面的乐句都是徒劳的。
00:00 主部主题来自引子部分的上行动机和环绕动机,铜管和木管奏出的辉煌音响从一开始就展示了一种势不可挡的喜悦心情和坚定信念。圆号首先引领一个短小的引子,由巴松,单簧管和双簧管承接,引子结束后,就是开朗的,具有英雄色彩的第一主题,主角仍是圆号,弦乐予以配合,音色显得深厚温暖。
02:48 插段是一个赋格段,加入了大量的赋格片段和对位声部,各声部依次进入,有主题和对题,几个主题先后出现,各声部相互模仿对比,形成复杂的二重对位和三重对位,表现出对生活和理想的热切追求。
09:42 副部主题来自第四乐章的阿尔玛主题,由弦乐深情奏出,音乐显得热情澎湃、光辉明亮,情绪更加喜悦。
10:30众赞歌片段代替赋格段出现。弦乐组和木管组的织体密度减弱,为铜管组强有力的进入挪出足够的空间,随后加入长笛、圆号和单簧管以及第二小提琴和大提琴,织体再次增厚,力度增强,最终以fff的力度全面爆发,形成全曲的高潮点。众赞歌的情绪延续至尾声,一直坚守到全曲的结束,低音提琴持续的从主到属的下行四度音阶,坚定地强调这代表着欢乐胜利的D大调。
经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第五交响曲》在许多方面都体现出作曲家的锐意创新,从技术上看,全曲以一首阴森隆重的葬礼进行曲拉开帷幕已是不凡之举,五个乐章中对死亡主题、众赞歌旋律以及赋格段的贯穿发展和调性布局的缜密构思则进一步展示了作曲家的天赋异禀。从音乐情感上看,该曲带有鲜明的自传性,马勒在创作这部作品时曾死里逃生的经历在第一和第二乐章中留下深刻烙印。邂逅他未来的妻子阿尔玛所获得的精神动力则化为谐谑曲中欢快和乐观的情绪,著名的柔板乐章更是献给阿尔玛的一首情歌,个人的痛苦、失落皆因爱情的抚慰而痊愈,并最终获得战胜死亡的信心,奔向终曲的辉煌胜利。
参考文章:
https://mp.weixin.qq.com/s/5KiMu1G7QnD4k1zfMjl1iw
生与死的交响-马勒的《第五交响曲》 杨晓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