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bble(第一集)

从雷纳德·泰勒(Leonard Tyler)所创立的名字——bubble而言,我们可以看到apple对其的影响,你可以将两个单词上下排列在一起,就会发现它们似乎是镜子的两面,彼此互为倒影,而泰勒也从来不隐瞒他对乔布斯的崇拜之情,他总是说乔布斯是他最好的老师,无论是在产品上还是在信仰上,对其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同样的信仰”可能是泰勒将其产品命名为“bubble”的原因之一,外界猜想bubble和佛教的《金刚经》有关,《金刚经》有一句经文——“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而bubble正是一个基于创造视觉幻像的产品。
我们今天所要讨论的故事也恰恰与“梦幻泡影”契合,bubble所引起的一系列事件从某个角度来看,都是人们对所见之物的执着。
在2015年至2017年期间,VR技术成为了资本市场的宠儿,大量的资金涌入造成繁荣的假象,许多人都以为影视、游戏将在很短的时间内大规模地转移到可穿戴产品上,届时更为真实的画面,更强的互动性将轻松地淘汰现有的模式,人将身临其境地存在于一个个虚拟时空中,相较于对真实宇宙的开发,VR所创造的“宇宙”更为辽阔,奇幻,且价格低廉。
可之后VR发展就如同一个外形魁梧却身患阳痿的肌肉男,虽然让床上的女方心怀万种期许,但是肌肉男始终停留在前戏阶段,最终只能光着屁股羞愧地离开房间。
当然也有“光着屁股”没有离开房间的,雷纳德·泰勒就是其中一员,不过他确实算是“光着屁股”,bubble遭遇投资人撤资,员工大量离职,合伙人跑路,泰勒曾经一度住进洛杉矶的寺院,不是为了祷告,而是为了那里免费的食宿。

支撑泰勒迟迟不愿离开房间的原因,就是他所拥有的第一代bubble,就算从现在来看,bubble一代也是一个划时代的产品,它打破了VR眼镜对LED屏幕的依赖,而是靠安装在眼镜腿的发射器,对镜面进行弧形投射,也就是说,bubble的眼镜镜片和普通镜片一样透明,没有任何器件,镜面上的图像完全来自于两侧的微型投影仪,就此bubble在使用时可以根据需要调节镜片的透明度,可以做到遮挡,不遮挡,或者部分遮挡,这就为与真实现实融合留下了接口。

泰勒的bubble一代虽然概念优秀,但是基于当时的其他技术无法有效匹配,比如芯片大小,芯片运算能力,网络速度等等,其实际应用可能性极低。
不过还是有人独具慧眼看中了泰勒的产品,他在寺院里生活了几个月之后,又回到了公司,比尔·盖茨(Bill Gates)为bubble投入了上亿元资金,买走了其55%的股份,成为了bubble的第一大股东,这使得泰勒有坚持下去的可能。

在泰勒回去一年之后,他成功开发了bubble二代,二代在一代基础上并未出现颠覆式的改进,它加快了运行速度,以及投影的稳定性,其最重要的一项改进是它放弃了挂耳式眼镜腿,进而使用耳廓前固定,也就是俗称的“太阳穴”固定,利用最先进的纳米技术,眼镜的固定位采用一种特殊的材质可以很好的将眼镜夹“长”在前额两侧,不论如何运动都不会造成眼镜脱落,摘下时只需按动开关,切断特殊涂层电源,眼镜即可摘下。

此外,眼镜的整体重量也被降到了只有59克,虽然不能说感觉不到其存在,但是较之其他的VR产品,这基本等同于没有重量了。
如同许多过于超前的发明一样,所处时代对bubble有着许多硬性限制,比如在内容供应上始终存在问题,一方面VR的游戏方式并没有想象中那样颠覆游戏自身,就像电影并未颠覆广播,而电视也未颠覆电影,虽然微软公司的xbox团队为bubble打造了多款造价不菲的游戏,但是市场反馈不甚理想;另外VR游戏的巨额开发费用也是令人头痛的问题,至于人们想象中的可以互动的VR电影就更难以实现了。
泰勒再次陷入要被扫地出门的窘境,不过就在此时一个名为Mystique的app救了他,也就此打开了“不伦”世界之门。

“如果说bubble在形式上解决了性资源不平等的问题,那bubble的流行就是最伟大的平权运动。”——摘自杰克·托雷斯(Jack Torres)
待续...
-
杜皮♥杜宝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3-14 22:1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