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性研究研读小组3月10日举行第四十一次研读活动

2019年3月10日,伴着北京春天的第一场雨,质性研究研读小组第四十一次研读活动在清华大学举行。本次活动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吕维霞和清华大学博士生姬生翔共同组织。参与本次活动的还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教授张汉,清华大学副教授刘茜和博士后陆健,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张勇杰和陶书毅,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讲师赵亮员,北京林业大学讲师李岩,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赵笑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生王倪,以及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生王超杰、党秀冬、刘同学和本科生林小凡。本次活动的第一环节由张汉导读关于过程追踪(process-tracing)方法的文献,第二环节由刘同学分享他的研究论文。整场活动持续三个小时,参与人员讨论热烈,不时妙语连珠。
首先由张汉导读Process-Tracing Methods: Foundations and Guidelines一书的前两章。张汉首先用一张过程追踪的步骤图介绍了过程追踪方法,随后逐一导读了该书前两章的内容。该书第一章定义了过程追踪方法,对过程追踪的特点进行了阐释,并区分了其与一致性方法(congruence method)等其他研究方法的不同之处,强调过程追踪是基于单一案例的、对因果机制的推论。该书第二章介绍了过程追踪方法的三种应用模式,即理论检验(theory-testing)过程追踪、理论建构(theory-building)过程追踪和结果解释(explaining-outcome)过程追踪。其中,很多学者认为过程追踪不具有建构理论的功能,但是该书作者认为,研究者使用过程追踪方法可以发现因果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建构理论。在对该书前两章导读结束后,张汉又介绍了曲博和张长东这两位国内学者发表的关于过程追踪方法的文章作为扩展阅读。活动参与人员共同就上述文献中的观点进行了研读,特别是对其中的一些疑问进行了讨论,加深了对过程追踪方法的理解。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生刘同学分享了他的研究论文。他的论文以中国某官方报纸为例,分析中共十九大的国内新闻报道在海外的传播效果。他对该报刊载的十九大报道的海外转载情况进行了分析,旨在发现传播方式、传播内容与传播效果之间的内在联系。刘同学主要应用了框架分析(frame analysis)方法进行研究。框架的概念源自贝特森,并由戈夫曼将这个概念引入文化社会学,后来再被引入到大众传播研究中,成为了质性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法。他在制定分析框架时,从报道主题、消息来源、报道基调和报道类型四个要素入手,统计不同要素下该报的报道数量和海外转载数量。刘同学分享结束后,姬生翔进行了详细的点评。他着重从研究方法的角度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比如对样本量较少、不具有统计意义的转载量数据进行分析时,应该着重对转载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而不是只做简单的描述性统计。其他参会人员特别是刘茜等人,就数据呈现方式、框架理论和议程设置理论等传播理论的应用等问题展开了讨论,为刘同学的论文提出了修改建议。
林小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