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彼迎(Airbnb),共享经济和“非场所”
越来越多的人在出门旅行时选择民宿,而不是酒店。这是爱彼迎(Airbnb)作为全新的旅行房屋租赁社区引发的变革。尚在不久之前,出门旅行仍然只能选择传统的酒店。爱彼迎的出现,打破了传统酒店行业的垄断服务。
几乎所有人都认同这是“共享经济”带来的变革。“共享经济”指的是将私人闲置的物品分享给他人,获得一定报酬。爱彼迎是对居住空间的共享,此外还有共享出行(优步,滴滴)、共享单车(摩拜、Ofo)、共享饮食(Eatwith)等等。
“共享”的观念真的是促使这一系列变革发生的原因吗?我们可以举爱彼迎为例做出分析和说明。
房主将闲置空间共享给租客,租客付出租金,房主从中获得收益。对于房主来说,空间闲置在平时并不会产生成本,相反一旦被租用却能产生收益。这份利益是额外获得的,而且因为闲置空间可以重复使用,利润会不断累加。
对于房主来说,“共享”为他带来了额外收益。但对租客呢?
选择民宿还是传统的酒店,仅仅从功能来说差别并不大,两者都能满足在外居住的功能,这是旅行者的第一需求。而且他都需要为此付出金钱,或许民宿的价格比酒店低,但从经济学对理性人的设定来看,一丁点的优惠并不会持续驱动旅客选择民宿,而不是传统酒店。
“共享经济”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产生的收益却非常巨大,对房主来说具有巨大的诱惑力。“共享经济”只不过驱动了一批想赚钱的生意,但生意要完成交易必须有顾客的参与。如果对顾客的诱惑不是很大的话,生意便不可能持续。
那么为何爱彼迎还能如此红火,而且有越来越好的发展势头?其原因一定不在“共享经济”上,而在别处。 只有从空间角度进行分析,我们才能找到答案。
民宿对于传统酒店来说,其在满足居住功能的同时,还能额外满足旅客住酒店体验不到的软功能。最大区别是民宿提供了一种“家”的氛围,让旅客像居住在家里一样在外旅行,这是酒店所没有的。同时旅客住民宿时,可以与主人发生亲密互动,从而对旅游地产生情感联结。
这才是真正让爱彼迎扩散到全世界的原因,不是房主提供了闲置空间(酒店同样提供了),而是旅行者为居住功能背后附带的东西买单。任何生意一定是在巨大需求基础上才会发展起来的,这说明“共享经济”并不能解释一切。
法国人类学家马克·奥热在《非场所:超现代人类学入门》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非场所”(non-places),虽然“超现代”和非场所“两个概念都并非他的原创,但却在他手上变得广为认知。
马克·奥吉以人类学家的身份指出现代社会步入一种叫“超现代”(Supermodernity)的社会形态,结果便是诞生了大量的“非场所”,比如像机场、高速路、连锁酒店、超级市场等都属于“非场所”。
马克·奥热将“非场所”看成“场所”的反面。如果说“场所”具有三个特征:具有认同感(identical),能产生人与人关系(relational)和历史性的(historical),那么对“非场所”来说,则满足相反的三个方面:人对空间缺乏认同感,人在空间里无法产生关系,及空间不具有历史性。满足这三个条件的空间便可称为“非场所”。
我们在此处所说的酒店便是典型的“非场所”——住客不会对酒店产生认同感,尤其对连锁酒店来说更是如此;住客在酒店里不会与其他住客有交流;因为连锁酒店的内部空间如出一辙,并且反复居住,酒店不会产生独特的历史感。
说白了,住客不会将自己的经验加在酒店上,酒店空间于是不会变为“场所”,只能作为“非场所”存在。
爱彼迎所倡导的民宿,其空间形态与酒店迥异。住客之所以在民宿里体验到了类似于“家”的亲密感,是因为民宿本身即是由家改装而来。并且通过与主人的交流,住客将自己独特的情感和经验投入到民宿空间中,将其变为了“场所”。
一旦旅行结束,回归原来的生活,他回想起在旅行地住过的民宿、遇到的人、吃过的美食……这一切都会在记忆的作用下(认同感和历史性)将抽象的空间变为独特的“场所”。这是传统酒店所没有的。
正是因为旅行创造了大量的“非场所”——可以发现,“非场所”似乎是为孤独的旅行者或离群索居之人量身打造的——从而让旅行失去本身应有的意义。人们选择出门旅行,是想发现“在别处的生活”,如果任何地方都与现今居住的地方雷同,他乡宛若近邻,那么旅行还有什么意义呢?
这正是“超现代”社会在时间过剩,空间过剩和个体过剩之后导致的根本问题,“非场所”的大量增殖剥夺了人对空间的独特体验。
而能为旅行重新带来意义,便是重新将“非场所”变回“场所”,重新将旅行的记忆锚定在他方。这是爱彼迎兴起的根本原因,旅行者急切需要获得原初“旅行的意义”,重新用经验和情感来占有空间。
同样,Uber、滴滴之类的“共享出行”也可从这个角度来思考。传统的出租车所建构的同样是“非场所”,因为它满足“非场所”的三个特点:没有认同感、缺乏交流、不具有历史性。
私家车让顾客有了全新的体验:乘客与车主之间是伙伴关系,而不是主客关系;而且每一次出行都是独特的,你会遇到不同型号/牌子的汽车和个性迥异的司机,产生不同的交流,从而让行车穿越的空间变得不一样。
这就是一种通过经验作用将“空间”锚定为“场所”的过程,一旦抽象的空间没有在经验作用下具体化,它就会沦为“非场所”。
所以,下次别再说什么爱彼迎之类的新生活模式是“共享”理念的功劳,这是结果,而不是原因。
“共享经济”只对服务提供者有利,对消费者来说差别不大(功能上)。根本原因在于“共享经济”改变了空间形态,从而为漂泊无定的现代人在流动社会中重新通过经验锚定自己、占有空间提供了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