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25岁女人的现实思考
到底什么才是想要的生活,不知道是身在深圳,还是现在社会的普遍现象,大家对于金钱的追求胜过其他一切。年轻人都被高不可攀的房价束缚,“什么时候才能买得起房”似乎是一个紧箍咒,无形的套在我们头上,时不时被念一下,重要的是念咒的人不仅是别人,更多的是我们自己。
我对生活品质是有要求的,我希望有一个温暖的家,一个知心的爱人,共同抚养两个小孩,一日三餐,一年四季,岁月静好。这些似乎是最简单的要求,是电影电视里最平凡普通的场景,可放在现实中却是五指山般压在年轻的我们身上,喘不过气来。因为这一切实现的基础都直指一个基本要求:经济实力。
以前对于父母长辈说的“找对象一定要找有经济实力的”这种观点嗤之以鼻,心想有爱情就够了,两个相爱的人在一起怎么过都能开心,钱买不到快乐,快乐才是最重要的。现在想想,果然还是幼稚,父母长辈说的没错,他们经历太多,生活告诉他们的道理他们只是把简单粗暴的总结直截了当告诉你,并没有掰开揉碎了跟你讲为什么,所以我们通常都会选择质疑,并且伴随青春期的叛逆。
两个人确实可以穷开心,确切来说是两个年轻人,我有大把的精力,我身体充满活力,我去逛个公园都能获得身心的愉悦感,我所需花费:0元。年轻的身体不需要担心生病,不需要打理外形都能散发诱人的魅力,这些都不需要花销。可是如果过了这个年纪,所有的东西都走下坡路,你的身体、智力、记忆力等等,需要花费的地方越来越多,赚钱的能力却逐步下降,如果在年轻的时候没有积累的话,生活状况只能每况愈下,况且不说结婚、养孩子、赡养父母,哪一项不是巨大的经济支出。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没有人是一座孤岛,身处社会中,我们应该明白基本的社会规则,而经济永远是强规则。我认为的人的幸福感来自两个方面,外在物质与内在精神,缺一不可。物质条件与幸福感的关系对于我来说是一条正相关曲线,开始时系数很大,越往上系数越低,甚至于到后面接近一条平行线,当然我这一辈子也不一定能达到这平行线的程度(大概只有马云了吧,金钱的增加并不会增加他的幸福感)。当物质基础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这时候想保持或增加幸福感只能来自于精神世界的满足,和睦的家庭,健康的身体,丰富的爱好等等,这些都构成我们的幸福。这也就自然解释了那句老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并不是说这有一个固定的先后顺序,你一定要先赚钱再去满足精神需求,而是我觉得这就是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物质与精神的两个自变量决定幸福这个因变量的大小,而且物质的系数开始时是很大的,为了获取幸福的最大值,应该创造更多的物质才对。
大家都普遍意识到现在的年轻人更物质、更现实了,这并不是我们的意愿,是社会给我们的压力,我们只是想要幸福而已。巨额的房价压在我们面前,我们结婚生子生活需要房子,买房子是幸福生活的基础,可为了打这个基础,我们需要花全部的精力去考虑物质,去考虑现实。周围很多同龄人都很焦虑,在深圳这座城市,年轻人靠自己、靠工资是买不起房的,或许有的人一辈子在深圳也买不起房。所以在择偶的时候,大家都看不起那些所谓物质的女人,一个深爱你的人最后都敌不过那个深圳有房的,这有什么错呢,那个深爱的你男人可能一辈子都拿不下这个基础设备,这又如何进入下一步幸福生活呢?
很多人奋斗的人生目标似乎就只是车子、房子,这怎么是目标呢,这只是一个过程而已啊,我的奋斗目标是幸福啊,而车子房子是基础,这只是第一步啊,还有二三四五六步……
只是在现在国土上,在一线城市,第一步的台阶实在是很高,那又有什么办法呢,只能努力向前了,想要的生活在前面,这是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