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看重外表是天经地义?的确如此!来自进化心理学的证据
情感博主们经常会提出这样一种观点:“两个人因为爱情而结婚其实非常荒唐。最适合你的结婚对象应该是你的好友。你对好友的喜爱,不是因为她长了一张锥子脸,而是因为你们的脾性和趣味都更加投合。但在爱情中,你却会因为锥子脸而选择恋人,选择结婚对象。这就像是在说:‘我愿意与你共度余生,因为你有一张锥子脸。’”
爱情中的这种现象的确让人困惑;而解答困惑的关键思路,就是你不会与好友生儿育女,但却会与配偶合作造人。或许,我们之所以对腰上的几两肥肉耿耿于怀,只是因为它代表了某种我们无法直接观察到的品质,像是你的身体是否足够健康,是否可以承担起生养子女的重任。

美貌与健康?
我们的审美趣味是与生俱来的吗?很多人都会认为美的标准是主观的, 并且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但事实并非如此。性吸引力有着非常客观的标准。不同文化群体的人在判断美丑时,常常都能够取得一致意见。并且,世界各地的人都想要自己的恋人美丽标致。甚至三个月大的婴儿,也会在看到姣好的面孔时,眼神停留更长时间。
那么,到底是什么成就了性感?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要想成功繁衍后代,都需要自己的配偶发育健全,身体健康。健康不止会让你精力充沛,不易感染疾病,还意味着更好的生育能力和能够免疫疾病的基因。我们虽然没能演化出听诊器,来鉴别异性的健康程度,但却演化出了与生俱来的审美偏好,来筛选基因优良的配偶。面部对称,没有身体畸形,皮肤干净光滑、无瑕无斑,眼睛明亮,牙齿整洁,这些特质在任何文化群体里都极具吸引力。柔顺光亮的头发之所以让人愉悦,或许只是因为它不仅代表了个体现今的健康程度,还反映了个体以往的身体状况。
美貌与自然选择
根据自然选择的冷酷筛选公式,从未生育过的年轻女性是最佳的妻子候选。她们不仅有更强的生育能力和生育意愿,而且也不会有“拖油瓶”来占用资源。同样根据自然选择的冷酷公式,远古时期的男性必须发展出对这类年轻女性的本能偏好,才能更顺利地生儿育女,同时确保带有这种本能偏好的基因不断延续。由此可以推断,年轻和从未怀孕的信号特征,会让一个女人看起来更加美丽。
少女通常拥有更大的眼睛,更饱满红润的嘴唇,更光滑紧致的肌肤,以及更加坚挺的乳房;而这些也一直都是让一个女人标致起来的公认要素。衰老和妊娠会让女性的面部骨骼变长变粗,而雄性激素尤其会让女性的下颌骨变得厚重;正因此,小巧的下巴和骨架轻灵的脸庞,是代表了四种生育优势的信号特征:她的确是女性,她内分泌正常,她年轻尚轻,她从未妊娠。相比之下,男性的外貌并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迅速衰退;这并不是因为我们的社会在评价两性时采取双重标准,而是因为男性的生育能力并不会因为年龄而急速下滑。

进入青春期后,女性的臀部会逐渐变宽,这是因为她们的骨盆开始生长,同时脂肪也堆积到了臀部。这些脂肪是一种能量储备,可以在女性怀孕期间供养她们的身体。大部分育龄女性的腰围和臀围的比例,都在0.67到0.80之间,而大部分男性、儿童和绝经女性的腰围臀围比例,则是在0.8和0.95之间。对于女性而言,较低的腰围臀围比例一直都与年轻、健康、容易受孕和目前未孕等特征高度相关。与此同时,这也是对男性而言最具吸引力的腰臀比例。相比之下,体重因素虽然经常被用来证明美的标准的任意性,然而只要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体重可能是外表评价中最不重要的因素。
现代问题:化妆与整容
尽管美貌的几何特性曾经是女性年轻、健康和未孕的标志,但在今天它们却无法再发挥同样的作用。女性如今生育的子女更少,生育时间也更加延后;她们更少被风吹日晒,营养摄入也更加适量,并且不会轻易被疾病缠身。她们可以一直拥有我们的祖先在少女时期才能拥有的外貌,直至步入中年。
女性还拥有了可以伪装和夸大美貌因素的技术,让自己显得更年轻、更健康和更女性化。眼妆让眼睛显得更大,口红使嘴唇变得红润,化妆品令皮肤显得细腻年轻;用烫染来改变头发的光泽和颜色,用胸罩和衣服来伪装出年轻的乳房。节食和健身也让女性的腰肢更苗条,从而降低了腰围和臀围的比例。整容则比化妆更进一步,它直接而彻底地改变了女性的外表特征。
美貌这种东西,并非像女权主义者所宣称的那样,是男性物化和压迫女性的阴谋。反而是性别歧视最严重的社会,才会要求女性用黑色袍子包裹全身。对美丽外表最热衷的人,往往也都是女性本身。这其中的原委也并不像女权主义者所分析的那样,是女性因为头脑愚笨才被洗脑,进而去追求自己并不真实想要的东西。这样的观点其实才是对女性的最大羞辱。在开放社会里,女性之所以追求美丽的外表,是因为这能赋予她们优势,让她们吸引到权势人物的注意,获得更优秀的配偶和更高的社会地位。
保守社会里的男性之所以痛恨美貌,是因为这会让他们的妻女成为其他男性觊觎的对象,进而赋予女性借助性魅力来获取利益的权力;而这些权力原本都操控在男性手中。类似的利益考量也会让男性想要变得英俊,但是男性的外表并没有那么热销,重要程度也比不上女性,因而男性对修饰外表并没有那么热衷。
参考文献:
Steven Pinker, "How the Mind Works"
David M. Buss,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The New Science of the M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