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九零后说自己老了,却有妈妈在40岁时,活出崭新的开始

01
前几天,办公室的一位大姐跟我吐槽,说每次面对九零后吐槽说已经老的时候,自己不知道该怎么回复。
她说自己每次都想刻意忘记年龄时,突然想起来的时候,似乎年龄的真相又很戳心。
有的时候我也深有同感。
自从九零后都开始恐惧、没事就嚷嚷着自己再熬夜就秃了、已经迈入了“中年妇女”行列时。
看起来已经不具备年龄优势的40岁妈妈们,就只能自己保持沉默默默难过?
其实想明白了真相,也许又没那么糟糕。要知道大多数九零后,恐惧也算不上真恐惧。新女性们的特点往往是更善于自嘲,善于把过去人们认为女性最在意的东西,比如年龄、爱情、婚姻,挂在嘴边。
不等别人问,就开始自我嘲笑的方式,往往透出其他人根本没必要再嘲笑的自信,“我自己都这样说了,难道还怕你说?”
这种看似低头,却是为了更好抬头。似乎是更适合年轻的女孩表达自我管理态度。
但你真要以为这些女孩心态老了、觉得真步入中年了。那是没读懂这些年轻人的自我认知与生活态度。
可是有时面对自己年龄的压力,我在那一刻,有时真的会有些沮丧。最近我重新看了松浦弥太郎的《给40岁的崭新开始》,彻底想明白了这个困扰我的问题。
之前和九零后的很多写作者比起来,我总是觉得很无力,对自己有种无可奈何,总有一种根本没能力和别人竞争的感觉。
松浦弥太郎却用自己的日式小清新,轻轻在耳畔安慰我,关于人生新的思考和状态。我突然想得很透彻,面对40岁,才真的是一个全新的起点呢。
当有了这种成长性的期待心态,就就把自己与20多岁的九零后放在一样的起跑线。不由自主的产生才进入社会时,对一切充满好奇和期待的状态。
如果从现在愿意用归零的心态,开始自己的40岁之旅,相信经过时间的积淀,到70岁的时候,同样能收获满满的果实,走到人生的风景绝美处。
松浦弥太郎用自己的亲历,温柔的提醒我们:“我们一忙起来,很容易忘记停下来想一想。‘该做的事’太多,连喘个气、稍微歇息的时间都空不出来。
02
生活中,大多数40岁的人,是很难静心思考自己的当下和未来。大家每天光忙着应付各种中年危机,可能都已经心力交瘁。
而此刻,我开始感受到一种全新的力量。40岁,正是重新审视人生之旅的地图,这个时候是最需要思考“接下来该往哪里走呢?”
这真是人生最宝贵的一个黄金点,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10年前,另一个最好的时间,就是现在。
如果放弃了40岁这个人生黄金关口,白白浪费了宝贵的人生反思和自我规划机会。
再过几十年,除了自己增长的白发和皱纹,那个时候才会后悔吧!
之前我曾看到过一个访谈,是采访一群老年人,畅谈对自己一生有无遗憾的话题。
现场很多老人,坦承自己在65岁后,后悔年轻的时候不够努力,在工作上没有取得太多的成绩;没有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光,情感上对身边最亲近的人留有很多遗憾;还有很多人,感慨年轻的时候没有爱惜身体,以至于现在身体状况欠佳……
如果能从现在起,哪怕是40岁,才开始的人生奋斗之旅,想想20多年后,自己在年老的时候没有任何遗憾,40岁开始的第二次人生,又怎么会晚呢?
想起了心理学家荣格,他曾重点研究过中年时期的心理变化。
他认为,人不仅可以受到过去经历事件的塑造,同时也能突破自己的过去而成长。因此人格会受到两种重要因素的影响,一种是我们过去与现在是怎样的一个人?另一种则是未来我们希望成为怎样的人?

我所理解的这正是这两种重要因素,共同促使了中年的第二次生长。我们也可以视之为:“我的后半生”。
03
这种把中年的起点,放在一个更长远的时间段的人,未来真的可能达到自己所期待的终点。
至少在这个路上,有希望和动力去追逐自己的梦想。
可是该怎样去追逐梦想呢?
我自己最近的感受是,既要相信人生走过的路没有白走过的路,每一步都算数,每一个过去都是对现在的积累,但比记住过去更重要的是,是要主动忘记过去取得的成绩。
当一个人总是沉浸在炫耀和讲述自己的过去时,只说明当下没有什么可以进步以及值得讲述的成绩。
总是怀念过去的成绩,明显是让今天的自己,总处在心理的舒适圈罢了,其实也是一种放松自我要求的生活态度。
我发现自己最近就常常犯这个错误。总喜欢沉浸在过往取得的一些小小成绩里,有时甚至为此洋洋自得。
如果我再不保持冷静和清醒,接下来在40岁人生没有把握住最关键的黄金点时,我一定不会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和更棒的妈妈。
这是我对现在的自己,一直以来追求和奋斗的目标。我害怕自己变成那个跑步时,以一点点小小的领先优势,就躺在树底下睡觉休息的兔子。最终却被在时间中,不断前进的乌龟远远超过,这样的结果,不是我想要的。

想明白了这一点,我对自己说,一切到了和过去清零的时候。就像松浦弥太郎说:
“如果你愿意,就在今天,用一个仪式感十足的方式为‘全新的自己’庆生吧。如果说呱呱坠地是第一次诞生日,以崭新的心情迎接人生,就是你的二次诞生日。”
和昨天的自己挥手告别,从现在开始,用一个初入社会年轻人的心态,最大限度地让自己保持开放心态,积极吸纳周围照进来的一切光,为自己每一天的成长注入能量。
04
之所以写今天这篇文,还因前几天好友和我打的那一通电话。
她现在一个人,面对再婚的问题时,她问我:“我到底是要找一个经济条件更好,能够保护自己的人?还是要找一个自己更喜欢的人?”
我毫不犹豫地回答她:“难道你前夫不是那个一直保护你的人吗?走到分手,是你倾听了自己内心的声音。
你不是告诉我,如果这辈子遇见一个自己更喜欢的人,才会考虑再婚吗?”
一个人久了,有的时候,就会对自己最初很多坚定的想法,产生疑虑。尽管那个曾经保护她很多的人,总是不能专情的面对她,这是她选择分开的原因。
我特别提醒她:“别给自己设置条条框框,如果你遇见了一个你更喜欢的人,他又能给你更多的保护,为什么又不接受呢?”
她大笑,说每次和我聊天,总会一下子心里敞亮。
我感觉到了她内心的一种恐惧,尤其是在离婚好几年以后,我能感觉到她的一种焦虑。最初她离婚的时候,并不是这种状态。
那个时候对爱情还是充满着向往与期待,可几年后,那种状态不见了。我建议她,应该利用这个时间节点,好好的梳理一下自己。
尝试用每天改变一点的方式,通过一些具体的小行动,逐渐改善自己的情绪,逐渐走出自己为自己设置的各种心理障碍。
尤其是每次想到一个事情不好的一面时,要学会从另一个方面思考正面意义。尝试这样行动,变化也就会真正发生了。
我之所以这样告诉她,是我亲眼见证了一位妈妈,用坚持小行动为自己带来的改变。
她大约用了一年时间,渐渐从一个只会和孩子天天嚷嚷要学习进步的“咆哮妈妈”,到每天通过阅读去看见更大的世界,每天分享自己的阅读心法,哪怕只有几句话。
她曾在朋友圈里总结,如今自己再也不跟孩子发脾气了,没想到,自己变得佛系之后,孩子的进步,竟然还远远大于之前。
她本想通过读书消磨时间,没想到却意外地改变了自己的心智模式,改变了自己对待家人的态度,最终却让自己和家人受益。坚持看书的这个小行动,最终促进了大改变,还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好。
其实,每个人都有机会成长为蝴蝶,可大多数人到了40岁,就忘记了现在的自己,依然是一只可以不断生长的毛毛虫。
如果坚持用归零的心态,保持开放和包容的状态,用每天坚持一小步改变的方式,在这样的微改变中不断发展更好的自我。
哪怕现在就是40岁才开始的人生,为什么就不能恰好是人生崭新的开始呢?
@作者妮妮:
曾任记者多年,亲子教育与自我成长的终身学习者。
13岁帅哥的少女心辣妈,有深度的话痨达人,真诚幽默的非著名阅读推广人。
个人微信公众号:妮妮小屋(ninixw),欢迎与妮妮交流阅读与生活。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图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