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图加特建筑设计学派
译者按:斯图加特设计学派以Leonhardt和Frei Otto等人为代表人物,是以结构创新为特点的、以工程师和建筑师为主要成员的学派。Matin Trautz教授也来自斯图加特,他以对这个设计流派的广泛而深刻的了解为我们介绍了代表人物、作品,以及对世界建筑和结构发展的影响。
作者简介:
Matin Trautz教授是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和结构设计的主教席。他也在法兰克福和亚琛领导自己的工程咨询公司。Trautz教授从斯图加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且与本文提到的很多人一起工作过。
Lorraine Lin是斯图加特大学1995年轻质结构研究所的邀请学者,在那里她研究自然张力结构。她从伯克利大学结构工程专业和哈佛大学GSD获得学位。
德国南部的斯图加特是工程创新的热点城市。不到60万的人口,斯图加特是许多世界闻名的公司的总部所在地,比如戴姆勒奔驰、博世和保时捷。然而,不只是高级汽车和汽车产品来自斯图加特,这个区域也因人民的创造力闻名全德。在这里孕育了最有趣的现代结构工程和建筑运动之一,“Stuttgarter Bauschule”,也就是斯图加特建筑设计学派。
对于一个随便的观者,斯图加特学派的一个关键特征是美学和结构的表达。然而,使其成为可能的隐形特征包括了工程师和建筑师优秀的技术能力,两个学科从大学层面的高度融合,精确的施工方法,以及对建造轻质结构的追求。当地大学的教授与地区的工程单位保持密切的联系;实际上,斯图加特学派的很多主要成员同时是大学教授和公司合伙人。在蓬勃发展的工程实践中,这使他们既有资源可以创新,又有实际项目把创新用于实践。促进斯图加特结构创新的繁荣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与斯图加特大学相关的很多人物。
Curt Siegel(1991-2004)是建筑学院1950至1970期间的静力学和结构设计教授,通过引入承重结构的系统分类作为其课程的附加主题,拓宽了学科的范围。Siegel称这个新的领域“Tragwerklehre”,将结构静力学分析和结构形式结合在一起。这可以被翻译为“结构学”或者物体的静力和材料科学。在1957年,与当时土木工程学院混凝土结构的教席Fritz Leonhardt一起,Siegel为学生组织了建筑和结构的设计项目。Leonhardt意识到,Siegel的结构教学方法不仅对建筑学生,也对结构学生适用,于是他力保其成为工程课程的一部分。大约在那个时期,Leonhardt和Siegel促成了Frei Otto轻量化结构教席的任命和一个相关联的研究所的建立。该研究所对相关主题进行研究,后来成为了著名的“Institute for Lightweight Structures(轻质结构研究所)”。Frei Otto是一个对结构、结构形式和自然和工程中结构开发有很深理解的建筑师。他专注帐篷结构和索网结构的设计,并且在柏林已经建立了对轻质结构的研究实验室。
这些人形成了需要对斯图加特学派赖以成名的研究类型,包括结构基础、轻质结构、结构细部和自然结构,扩展的临界值。1969年,Frei Otto和Fritz Leonhardt作为发起人和创始者,建立了第一个特殊研究小组SFB 64,该小组在建筑和土木工程学院开展了对大跨度结构的研究,并由DFG(德国研究基金会)资助。这个研究小组吸引了大量有雄心的青年工程师和建筑师。其还为一项最重要的项目开发了其科学基础——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体育馆。这个作为“帐篷的地景”的、由索网结构建造的体育馆建筑由Günther Behnisch(生于1922)和Frei Otto设计。它也是Jörg Schlaich早期的一项杰出作品。Schlaich先在Leonhardt的工作室工作,后来开展了自己的实践,然后以斯图加特学派的代表而闻名。
这就是这个学派如何作为一个集合的项目开始和发展的。为了更好理解,我们需要研究其开创成员的个人作品。
创始成员
桥和塔的建造者
斯图加特学派的一个先锋人物是Fritz Leonhardt(1909-1999)。他是一个非常聪明且有天赋的工程师,对桥梁设计和很多困难的工程建设项目做出重要贡献。他是一名建筑师的儿子,出生在斯图加特并在斯图加特大学和普渡大学学习。他在美国期间搭便车旅行,游遍整个美国来学习美国的大跨度桥梁和高层建筑。从美国回来后,他于1935年接受了德国公路建设管理局的工作。在那里他有机会在靠近科隆的地方建造了德国第一座悬索桥(Autobahnbrücke Köln-Rodenkirchen),为当时欧洲最长跨度的桥。

1953年,他与Wolfhardt Andrä一起成立了自己的工程公司,Leonhardt与Andrä合伙人有限公司(LAP),后来成为德国最著名的工程公司。他们最早的项目之一是为德国邮政局设计标准化电讯塔。与传统用于这种建筑类型的钢结构形成对比,Leonhardt首先在他家乡用预应力混凝土设计了一座塔。斯图加特电视塔成为了世界上很多电视塔的标准,也被作为斯图加特的地标。Leonhardt也提出斜拉桥的设计构想,并于1957年在杜塞尔多夫首次用于实践,横跨莱茵河。对于其设计的良好接受度又为他带来了两个项目,Leonhardt也将其设计为斜拉桥,使得他设计成为名副其实的桥梁集合,后来被誉为“杜塞尔多夫桥梁群”。慕尼黑奥运会体育馆屋顶的网索结构的设计为Leonhardt的多样性和工程能力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明。

在他的生涯中,Leonhardt发展出大跨度悬索和斜拉桥的系统,其有着更好的空气动力学稳定性,比传统的桥梁设计更加经济。他也预应力混凝土开拓出新的系统和施工方法,包括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桥。他的著作《桥梁:美学和设计(1982)》是桥梁设计的经典书目。他最大的梦想是建造一个大跨度单绳缆的桥,即一个悬索桥只用一根绳缆。不幸的是,Leonhardt未能实现这个愿望,只能留给后人去追求了。
从自然结构到轻质结构
Frei Otto生于1925年,是萨克森州一个雕塑家的儿子。他早期对于滑翔机和飞机的兴趣使他发展出对轻质结构设计的兴趣。Otto在柏林开始建筑的学习,并得到了去美国学习的奖学金。在那里他认识了几个离开德国逃避希特勒政权的建筑师,其中有Richard Neutra、Erich Mendelsohn和Ludwig Mies van der Rohe,并受到他们的影响。他于1954年完成了一项创造性的论文,名为《The Hanging Roof(悬浮的屋顶)》,后来成为对帐篷和张拉结构的标准作品。在1952年,Otto在柏林开设自己的建筑工作室,被纳入到了轻质结构研究中心里。1961年,他在柏林大学建立了生物学与建筑研究小组,旨在研究和比较自然结构与建筑结构。
随着斯图加特轻质结构研究所(IL)的建立,Otto最终得到了一个稳固的研究平台,用以追求对自然结构、仿生学、轻质结构、成型法、结构形式和肌理,以及历史设计方法重建的广泛的、跨学科的愿景。一系列有趣的、富有创造力的书籍,共41本,以《IL 1》到《IL 41》命名,记录了Frei Otto和他在斯图加特研究所的工作。
对比他最为一个研究者的杰出声誉,Otto作为一个建筑师或者工程师的建成作品并不全面。然而,只要是有Otto参与其中的项目几乎全都及其出色,并且因此十分受欢迎。与一家帐篷建设公司的拥有者Peter Strohmeier一起,Otto设计了第一种鞍形面的帐篷结构,即双曲面类似于马鞍的形状,用于花园展览和户外节庆。其中最著名的是于1955年建于卡塞尔的和1957年建于科隆的(位于Tanzbrunnen)。

轻质结构研究所十分恰当地选址在一栋实验性的建筑中,是一座早期的网索结构建筑,类似于1967年蒙特利尔世博会的德国馆或者慕尼黑体育场的屋顶。在1975年,Otto作为顾问设计了一个创新的木材网格结构,类似于充气的形态,作为曼海姆园艺博览会多功能厅的屋顶。慕尼黑动物园的大鸟舍(Großvolière München-Hellabrunn)也是Frei Otto的代表性建筑作品。那是一个巨大的、明亮的、覆盖超过54000平方英尺(5000平方米)的网索结构。最近的咨询的活动包括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的日本馆——一个由日本建筑师Shigeru Ban设计的竹制结构。


壳体和结构机械
Jörg Schlaich生于1934年,是路德教会一名牧师的儿子,在斯图加特大学、柏林工业大学和美国的西储大学学习工程。Schlaich凭借其混凝土结构的研究工作成为Leonhardt的学徒。1963年,他加入了Leonhardt与Andrä合伙人有限公司(LAP)并最终成为了合伙人。他在其中作为设计师参与了很多富有创造力的建筑创作。他负责过汉堡一个覆盖游泳池的大跨度混凝土壳体、几座桥梁和特殊结构的步行桥的设计。


1980年,Schlaich和Rudolf Bergermann(生于1941年)建立了自己的工程工作室。他们开始于一项在西班牙的非同寻常的项目——利用地面和大气温差产生的气流通过200米高烟囱的热力发电厂的规划。Schlaich与Bergermann合伙人的第二个项目是从LAP接手并完成的加尔各答附近的胡格利桥。这个斜拉桥经过特殊设计,尽量减少焊接而使用铆接,从而降低了施工要求,非常适用于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除此之外,Schlaich还在斯图加特及周边设计了一系列出色的步行桥,使用了多样的张拉形式,以及以力学流动为基础的桥梁。

Schlaich教授的特长是发明和想法的实现,正如其建成作品展现的那样。在1974年,Schlaich被任命为斯图加特大学混凝土结构的教席,作为Leonhardt的继任者。Schlaich使得很多Otto的想法得以实现,比如包住一个游泳馆的网壳——内卡苏尔姆游泳池(Schwimmhalle Neckarsulm),汉堡历史博物馆(Museum für Hamburgische Geschichte)和慕尼黑的一个带有被一个网索稳定住的拱的溜冰场屋顶。更多近期的项目包括适应性桥梁,比如靠近德国北部基尔的可折叠桥梁和杜伊斯堡附近带有很多开口的悬索桥。如今,Schlaich与很多著名建筑师合作,比如Frank Gehry、Rafael Viñoly、Thomas Herzog以及Volkwin Marg。他最有名的作品是纽约双子塔遗址纪念碑。

传承
没有学派是没有信徒的。当今许多来自斯图加特学派的有影响力的工程师和建筑师站在了巨人肩膀上。Schlaich认为自己是Leonhardt的信徒。他已经指导很多其他工程师,他们之前在斯图加特大学他的研究所中工作,后来成为德国很多其他大学结构工程方面或者相关学科的从业者或者讲师。Otto的很多门徒成为了科学家、教授和老师,比如Ewld Bubner(生于1932年)在埃森大学,Berthold Burkhardt(生于1941年)在布伦瑞克大学,和Bernd Baier(生于1943年)在埃森大学。另一个例子是Mahmud Bodo Rasch(生于1943年),他皈依了伊斯兰教,现在是阿拉伯世界最重要的轻质结构和帐篷结构的设计师,包括了麦加的大清真寺。
Werner Sobek(生于1953年)有可能是跟随Schlaich学习和工作的下一代工程师中最著名的。他在斯图加特学习了土木工程和建筑学,受益于那里多学科的教学方法——这是由Leonhardt和其他教授投入的教育基础设施的直接结果。同时使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Sobek与建筑师们发展出密切的合作关系,使其成为国际认可的结构工程师。Sobek最开始是在Schlaich的工作室做工程师,在那里他设计了法国城市尼姆的罗马竞技场的鞍型屋顶。1992年他在斯图加特建立了自己的工程工作室并在1995年被任命为Frei Otto的继任者从事轻质结构研究所(IL)的负责人,当时轻质结构研究所与Schlaich领导的大研究所合并形成了新的轻质结构和概念设计研究所(ILEK)。与德裔美国建筑师Helmut Jahn一起,Sobek策划和设计了曼谷的新机场。戴姆勒奔驰在斯图加特的新博物馆可能是他最激动人心的近期项目,其建筑师为荷兰的Ben van Berkel(UN Studio)。这座建筑有着复杂的自由形态的建筑概念,对于结构提出了更加复杂的要求。

Jan Kneippers生于1962年,是另一个Schlaich的门徒。他在柏林学习,后来被Schlaich资助来到斯图加特大学,并在他的办公室工作。Knippers在网壳结构的设计和分析上是个专家。他负责设计了基尔的可折叠桥。2001年他从Curt Siegel手中接手了教授职位并开始了自己的实践。他最有名的项目是一个美丽的曲面玻璃的建筑——Peek & Cloppenburg公司在科隆的总部,这座建筑是他与普利兹克奖得主Renzo Piano共同设计的。

总结
斯图加特建筑设计学派越来越多地扩大其影响力并扩展其声誉,首先是在德国境内,而后横跨并超越了欧洲到北美,亚洲和中东。 这也包括美国——其中许多创始成员,比如Leonhardt、Otto和Schlaich,都是以年轻人的身份学习并发现了一些早期的灵感。
翻译:Fu Shuai
-
要跳舞吗?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3-07-12 00:5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