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宝藏第二季山西博物馆
侯马盟书,一九六五年山西侯马晋国遗址出土了大量盟誓辞文玉石片,称为“侯马盟书”,又称“载书”,盟书笔锋清丽,为毛笔所写,多为朱书,少为墨书。其书法犀利简率,提按有致,舒展而有韵律。它见证了春秋末期晋国赵鞅参与晋国内部由六卿内争至四卿并立的一场激烈政治斗争,正是这场政治斗争,拉开了作为标志战国时代开端的“三家分晋”这一重大事件的序幕。“侯马盟书”是1949年以来中国考古发现的十大成果之一,也是山西博物院馆藏的十大国宝之一。
盟书又被叫作载书,中国古代为了某些重要的事件,会举行集会,制定共同遵守的公约,并对天立誓,表明谁也不能违反天命,否则便会受到严惩。参加盟誓者要在祭祀坑边杀牲取血,用毛笔蘸血,把结盟的誓言写在玉片或石片上,这就是所谓的盟书,然后再把盟书放在用作祭祀的牛、马、羊身上,埋藏在地下。 盟书必须一式两份,一份埋在祭祀坑中,一份藏在盟府。在侯马发现的盟书,就是埋在地下的那一份。 数以千计的侯马盟书,其完整而有系统的盟辞内容,在我国历史文献中是非常罕见的。侯马盟书这批珍贵的历史文物,为我们研究春秋后期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奴隶主专政向地主阶级专政转变过程中的政治,以及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都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侯马董氏金墓戏俑 金代戏曲文物。1959年出土。墓在山西省侯马市西郊。据墓葬买地券砖文字记载,为金大安二年(1210)董坚墓。墓为砖砌仿木构建筑。墓室后壁上部,有砖制舞台一座。舞台上排列着5个彩绘砖俑,均作表演状,面部有化妆。
侯马金代董氏墓戏俑共五件,平均高约20厘米,戏俑并列一排,从左至右分别为:末泥、副净、装孤、引戏(装旦)、和副末五个角色。 如正中一人,头戴黑色展翅幞头,身穿宽袖圆领红袍,腰间系带,足登皂靴,双手捧笏斜贴于左胸,身体微向前倾,目光右视,神态自若,是一个饰演官吏的“装孤”脚色。左起第一人,头戴黑幞头,身穿宽袖红衣,着皂靴,袒胸,左手置胸前,食指与中指伸直指向胸口,右手置腹间,表情凄楚,似在倾诉,是一个饰演平民的“引戏”脚色。左起第 2人,戴黑帽,穿圆领窄袖黑袍,着黑靴,腰系黄带,右手握拳置胸前,左手掖衣襟,面部微向左倾,作怒视状,是一个饰演皂隶的“副末”脚色。左起第 4人,戴卷角幞头,着窄袖团花红袄及黑靴,腰系黄带,右手执扇,并翘起食指和小指,左手握腰带,两腿一前一后,右脚尖及地,脚跟向上,张口露齿,神情活泼,是一个“末泥”脚色。左起第 5人,着宽袖黄底虎皮纹镶黑滚边长袍,红裤,黑靴胸部敞开,头上梳一偏髻,脸部以白粉抹鼻呈三角形,用墨粗粗地在眼睛上从上到下勾了一笔,作为眉毛的夸张处理,面颊两侧各抹一团不规则的黑,双腕各戴红手镯一只,左臂裸出,右手食指及大拇指置口中,其余三指贴面颊,作吹口哨状,表情滑稽,是一个“副净”脚色。
北魏木板漆画,通长82厘米,宽40厘米,厚约2.5厘米。1965年11月出土于山西大同市东南十三里的石家寨村北魏琅邪康王司马金龙夫妇的墓室中,是南北朝时代难得的一份重要画迹。

系漆画屏风中的两块,之间由榫卯连接。板面髹朱漆,分上下四层彩绘《列女传》故事,线条用黑色,人物面部和手部涂铅白,服饰器具用黄、白、青绿、橙红、灰蓝等色。题记和榜书处再涂黄漆,其上墨书文字。画风近顾恺之。题记和榜书文字介于隶、楷之间,气势疏朗,是少见的北魏墨迹。木板漆画是南北朝时期文化融合的产物,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