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笔记——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开端15—22(复旦大学吴晓明教授)
第一章 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开端。
黑格尔哲学在黑格尔去世以后发生了解体,不仅是青年黑格尔派和老年黑格尔派的争论,而且青年黑格尔派自身也出现解体,以施特劳斯为代表的站在自我意识实体的立场上,以鲍威尔站为代表的站在自我意识的立场上,因此黑格尔哲学似乎发生了解体。
不久以后我们会看到还有一个人物,那就是费尔巴哈,他在1841年发表了他的《基督教的本质》,1839年他就对黑格尔哲学进行了批判,他和青年黑格尔派是有区别的。青年黑格尔派无论是施特劳斯还是鲍威尔,都还在黑格尔哲学的内部。按马克思的说法,他们站在黑格尔哲学的某一个立场上,并把这个原则进行了彻底的发挥,施老师是实体的原则,而鲍威尔是自我意识的原则。
马克思最初属于[博士俱乐部]这个团体,这个俱乐部的团体真正领袖是鲍威尔。鲍威尔以自我意识为原则对圣经故事进行了更为激进的批判,几乎达到了无神论的结论,并成为了这个俱乐部真正的领袖。博士俱乐部中主要是三位有影响的人物,一个是鲍威尔,一个是科本,第三个是马克思。科本是站在自我意识的立场上,但他更多的是对古希腊的自我意识进行阐释,而后来马克思的博士论文的题目就是古希腊的自我意识哲学。博士俱乐部的成员被称为黑格尔派的最左翼,他们试图通过古希腊的自我意识哲学来对基督教德意志世界进行批判,通过怀疑派的怀疑、斯多葛派的共和以及伊壁鸠鲁派对宗教的敌视,来完成他们对基督教德意志世界的批判。因此他们在讨论古希腊自我意识哲学的时候,并不仅仅是怀古的想法,而是希望通过古希腊自我意识哲学,来找到现实的批判武器,通过这个武器对基督教德意志世界进行批判。这一派是以鲍威尔为首的最激进的一派,马克思最初就是在这样的博士俱乐部当中,马克思最初在哲学上与鲍威尔最接近,马克思博士论文的题目都与鲍威尔科本有关。
1.哲学、法学与政治。
马克思思想的开端大体出现在黑格尔哲学的解体和青年黑格尔运动这样的背景当中。在阐述黑格尔哲学方面,他坚定的站在自我意识的立场上。
马克思最初学的是法学,但他的兴趣很快转到了哲学。在所有思想的展开过程中,马克思最开始研究法学,而且他主要通过康得费希特来对整个法权哲学进行梳理和提出基本观点。但是大约在1837年,在这样做的时候马克思已经感觉到面临的一些困难和障碍,这些困难和障碍主要是在康德费希特以及黑格尔之间。我们在讲德国古典哲学的时候已经讲到,一方面是实体的原则,主要来自来自斯宾诺莎和谢林;另外一方面是自我意识的原则,这主要来自康德和费希特。当黑格尔学派解体,施特劳斯和鲍威尔分道扬镳的时候,鲍威尔是站在自我意识的立场上,这个立场也比较倾向于康德费希特。当然马克思在这一点上和鲍威尔有区别。
还有一个问题是政治立场的问题。从政治立场这个方面来讲,马克思似乎更加靠近康德费希特,因为在哲学上要真正讲启蒙原则的话那特别是康德费希特,而黑格尔是轻蔑的把这种启蒙叫作伪启蒙。这和黑格尔哲学有关,启蒙的思想应该属于现代性,但黑格尔的哲学部分的是超越现代性。所以我们知道伦理实体的解体以及个别自我意识的产生,这样一个过程可以被描述为现代世界的产生,但黑格尔始终认为这样一种所谓主体性的原则非常有必要,它是和传统世界不一样的,但这种所谓个别的自我意识主观性它也有自己的局限。所以黑格尔哲学的要点,简单的说就是要把实体的原则和自我意识的原则(所谓主观性的原则)能够结合起来,它实际上是要完成一种调和,就是古代或者传统的基督教教义和现代思想的一个调和。古代的世界就是伦理实体的原则,只是在近代才出现的所谓主体性,个别的自我意识这个原则。主体性个别的自我意识是有缺陷的,用黑格尔的方式来描述叫做[坏的主观性]。
举个例子,比如现代世界当中强调个人自由,因此在现代世界当中比如婚姻关系被理解为两个有自我意识的人个别的主体他们之间建立一个契约关系。而黑格尔认为不是这样的,如果是这样的话它就不再有神圣性,但是婚姻是神圣的,是实体性的,而不仅仅是这种主观性。但现代世界我们看到它越来越变成主观性的世界,但黑格尔认为不是这样的,从本质上来讲它是有神圣性的,神圣性意味着它不是什么两个独立的主体建立一个什么契约关系,不是原子个人与原子个人之间建立契约关系。如果是建立这种契约关系的话,它不具有神圣性,而它是实体性的。而黑格尔又认为原来传统世界的实体性缺少能动的方面,它需要有主观性的补足,就是斯宾诺莎的实体和费希特的自我意识怎么统一怎么调和的问题。
再举一个例子,比如舆论。报纸,又叫公众意见,在这里面开始出现了主观性,而原来没有这种东西,在传统社会当中只有一种实体性的意识形态,那个时候叫政教合一,整个的观念都要服从于这样一个力量的支配,现在开始出现个人意见,个人意见的表达表现为舆论,所以黑格尔认为舆论是一个进步。但是如果通通服从于舆论,舆论就变成了坏的主观性。所以报纸这种媒体最初形式刚出现的时候,两位大思想家一位歌德一位黑格尔就发表意见——歌德说这种东西非常可怕,他会使得一切伟大的东西都来不及成熟;而黑格尔是把报纸这种东西叫做坏的主观性。舆论这种东西既值得尊重又值得蔑视,这是黑格尔在法哲学当中专门讲,一切真正伟大的人物对这种东西当然是要尊重的,但同时他也知道这种东西是不值得真正尊重的,因为它是坏的主观性,叫个人意见的集合。在媒体的最高形式网络中,似乎每一个人都能发表意见,实际上是围观,大体上属于这个性质。基本上在现代网络中可以看到海德格尔关于人的存在状况的几乎所有描述,闲聊、围观、骂街诸如此类的东西,似乎人人都很自由,每个人都能发表个人意见,但黑格尔说那只不过是你个人意见罢了。黑格尔关心的是真理,真理不会在平均数上出现,不会在坏的主观性中出现。但大家不要以为黑格尔因此认为主观性不重要,主观性很重要,古代世界中世纪没有这个原则,只有现代世界才发展起来这个原则,这个东西是非常了不起的东西,是现代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但黑格尔认为我们不能仅仅执着于这个坏的主观性,这是意见的领域,不是真理的领域,在这个领域中你得不出一个叫真理的东西,你不能把所有主观意见的平均数或所有主观意见的集合叫做真理。票选的政治民主似乎要把所有事情都弄到全民公决的地步,以至于我们要不要进口美国的牛肉都变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这种东西当然包含主观性,但主观性这个东西有没有好处?有没有历史进步意义呢?当然有,但黑格尔认为不能沉迷于这个东西当中去,因为这个东西里面没有所谓实体性的真理的东西,这是一个个人主观意见的领域,而西方哲学历来就是把意见和真理区别开的。
从这个方面来讲。我们来谈马克思的政治立场,马克思是更靠近康德和费希特的,因为康德应该被看作德国启蒙思想家当中最经典的人物,而费希特当时他的自我意识立场使得他对德意志基督教世界进行了最为激进的批判,费希特甚至说德国已经到了一个恶贯满盈的那个时代,所以从政治立场的这种批判的尖锐性方面,以及从青年马克思最初在博士俱乐部当中他们的整个倾向来讲,可能更加靠近康德费希特。
但是有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马克思在哲学最初领域的那个领域中就已经发现了。就是康德和费希特他们的哲学,由于他们的主观主义,因而造成了一种叫做[应有与现有的无限的对立]。这一点在马克思依照康德和费希特来从事他的法哲学的时候,他已经开始感觉到。当时他依照的是康德和费希特的方式,按照他当时所处的情形来看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第一,他站在鲍威尔一边,他采取自我意识立场,而自我意识哲学从德国唯心主义的发展来讲首先是康得菲斯特。第二,在政治上马克思更加倾向于当时的启蒙的思想,这种启蒙的思想是在马克思在政治上更靠近康德费希特而不是保守的黑格尔。马克思开始就讲我读过黑格尔的著作,而且我几乎花了很大的精力来读他的著作,但是我一点都不喜欢他那阴郁古怪的调子。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他在哲学上又暗暗的同黑格尔有某种联系,他说那种东西虽然阴郁古怪,但是像一个诱人的海妖一样,把我引入她的怀抱。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情况呢?就是因为当他用康德费希特那一套来做法学理论的时候,他发现康德费希特在哲学上的一种自我意识立场使得[应有]和[现有](也就是[应当]和[是])有一个无限的分离,这一点马克思是隐隐约约感觉到的。
我们知道,当我们一般的用[应有]和[现有]对立的时候,很容易发展出一种批判的观点:应当是怎么怎么样的,而实际是怎么怎么样的——实际是那么糟糕,但它不应该是这样的。但是这种批判的观点从哲学上来讲又已经落伍了,因为我们已经看到黑格尔哲学,这一点在道德哲学方面表现得非常充分,伽达默尔在《20世纪的哲学基础》这篇文章当中专门谈过这个问题。主观主义的哲学基础总是会造成这种分离,造成这种二元论,就是应有和现有,应当和是之间的那种分离。应有的东西和现有的东西没有关系,而现有的东西又总是不是真正应有的东西,所以这两个东西就被分离了。这个在康德的哲学道德形而上学当中表现的非常充分,这个就是看到的[绝对命令],这个被黑格尔看成是完全软弱无力的绝对命令。那么[康德道德哲学的出发点]是什么呢?是我们能够反思的一个自由的领域。初听起来很棒,这当然也对,必须得先有自由意志,因为如果没有自由意志的话,就谈不上道德。你如果欺骗一个人或者我偷窃某个人的东西,这些东西被看成是不道德的。为什么呢?因为我有自由意志。但我们不会说海啸和地震是不道德的,因为地震和海啸没有自由意志。一个人道德行为的前提要有自由意志,因此康德的道德出发点是我们能够对他反思的一个完全自由的境遇。然后康德构造了他的道德哲学,并提出了它的基本原理[绝对命令]。但是这个绝对命令在黑格尔后来的批判当中被看成是完全软弱无力的,个人提出了一个批判性的意见,他说这使得康德的整个道德哲学完全立足于主观主义这个方面,就是动机论的那种方面。
那么黑格尔说什么叫道德呢?在看的那里是按照绝对命令的形式,在黑格尔那里(用伽德默尔说法是粗鲁的、惹人愤慨的表达方式)[道德就是按照一个国家的习惯去行动]。但是在这样一个说法当中包含了所谓客观精神的概念,这就是在类和实体当中所包含的东西。因此从哲学上来讲,自我意识的立场特别是康德李希特的立场,在本体论上它是二元论的和主观主义的,因为它设定的那个自在之物是自我不可能真正达到的东西。 费希特的非我是自我无限的阻力,按照黑格尔的看法,因此它就变成了一种坏的无限性,这个坏的无限性意味着自我永远达不到,永远不可能真正把握,永远不可能消化那个非我。这是一种主观思想,而黑格尔要求把主观思想变成客观的思想,所以在道德哲学当中,他就用粗鲁的惹人讨厌的表达方式。
马克思当时的政治立场,包括他的宗教批判,可能和康德费希特更加接近。从哲学的立场上来讲,大体上也是黑格尔哲学中的自我意识,因此也是黑格尔哲学当中的康德费希特因素,但是马克思在哲学上也或多或少意识到[应有和现有][应当和是]的无限的分离。在哲学上有一种麻烦,这种麻烦最后会导致主观主义的想法,所以马克思在这一点上他是有所感觉的,这个我们在后面讨论马克思的博士论文的时候从其中能够看到。
所以马克思哲学的开端大体上从1837年来讲,因为他当时有一些信件札记,最主要的是马克思的博士论文,这个博士论文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比较确定的开端。
1.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完成在1841年,如果我们讨论马克思哲学思想开端的话,一个比较稳固的,而且有较多文献支持的应该从博士论文开始,当然前期还有各种各样的文稿和札记也能追溯他的思想来源。这博士论文是在1841年完成的,这个论文实际上和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差不多同时出版,费尔巴哈稍微早一点。按照当时德国文献的情况,思想史上比较一致的意见认为,马克思在写博士论文的时候,是完全可以读到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这本书的,但是从博士论文来看,马克思丝毫没有受到费尔巴哈的影响。因为恩格斯后来有一个说法,在当时的估计是个怎样一种情况,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发表了,我们一下子都成了费尔巴哈派了,但这个说法对马克思不适用,恩格斯比马克思更早的成为费尔巴哈派,马克思要到1843年。
马克思博士论文的题目《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在做这个论文时,鲍威尔和科本肯定给马克思出了一些主意,当然马克思也有自己的想法,而且在理论的深度方面据说马克思不逊色博士俱乐部当中的任何一个人。马克思的博士论文要讨论一个思想史上,特别是古希腊思想史上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就是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这个题目很学术化,因为博士论文的一个功能就是要通过,做这样的题目是比较好的,可以阐发非常重要的思想和原理,但它的形式是研究古希腊的自然哲学。这样一个题目在马克思哲学思想开端当中显现出来,基本的立场很显然是自我意识。
马克思在博士论文的序言当中有这样一段话——普罗米修斯的自白:总而言之,我痛恨所有的神。这是哲学的自白,是哲学自己的格言,表示它反对不承认人的自我意识是最高神性的、一切天上的和地上的神,不应该有任何神同人的自我意识相并列。这段话意味着马克思当时的哲学立场,主要的就是自我意识。那么我们从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进程来看,这是由康德费希特发展起来的哲学的主观性的原则,或者我们叫主体性哲学的原理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从黑格尔哲学的解体方面来看,施特劳斯站在实体的立场上,鲍威尔站在自我意识的立场上。因此马克思当时的哲学思想是和鲍威尔更加接近的。那么从刚才马克思博士论文序言当中那段话,我们也可以看出青年的马克思是带着一种怎样的批判的热情来阐发或者说宣扬自我意识哲学。
马克思这个批判的要求,当时站在自我意识哲学的立场上的鲍威尔科本还有马克思本人,都是对基督教德意志世界给予尖锐批判的思想家。所以马克思在讨论古希腊的自我意识哲学,马克思主要做的是伊壁鸠鲁哲学,伊壁鸠鲁的哲学主要是对宗教的敌视,马克思当时所做的工作大体上也延续着鲍威尔施特劳斯的工作。同时1841年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也出现了。当时德国最有才华的思想家大概都集中在宗教这个主题上,鲍威尔,马克思是自我意识,施特劳斯是实体,费尔巴哈是现实的人,对宗教的人本学批判。由此看来马克思还是在自我意识的哲学当中待了一段时间,因此他可能比其他的哲学家特别是比恩格斯更晚的进入到费尔巴哈哲学当中去,但是比较起来,马克思没有白白的进入自我意识这所学校,从后来的哲学成果可以看得很清楚,马克思行动不够迅速,梅林说恩格斯是端着轻武器的,出来就扫一阵,所以恩格斯经常比马克思快,达到社会主义的观点也比马克思快,政治经济学批判也比马克思快;马克思则拖着一个重炮,慢慢的走在后面,1843年以前都还没和费尔巴哈哲学打过交道,还在自我意识这所学校里学习。这是我们在博士论文序言中可以看到的马克思哲学立场的一个明确的表述,但是我们在读博士论文的时候还要注意,尽管马克思明确的站在自我意识哲学立场上,但是他对抽象个别的自我意识是有保留的,从这一点来看,鲍威尔更加接近费希特,而马克思虽然站在自我意识的立场上,但从另外一方面来讲,他对抽象个别的自我意识怀有一种深深的警惕,抽象个别的自我意识还有一种重大缺陷,他已经意识到了这个缺陷,这个缺陷就是应有和现有之间的无限的分离和对立。谁曾经解决和调和过这种对立?显然是黑格尔。所以在批判的方面,马克思确实更加接近康德和费希特,鲍威尔,但是在哲学的深层的方面,马克思还是保留着黑格尔那种调和自我和非我以及应有和现有这样一种哲学上的思考。所以从哲学上的开端来讲,马克思比鲍威尔更加矛盾,更加不纯粹,因为鲍威尔很显然在自我意识的立场上,更加彻底的发挥了黑格尔哲学中的费希特因素,因此他甚至利用应有和现有的矛盾对立对现存世界进行异常激进的批判,这是能够做到的。在鲍威尔的哲学当中看不出妥协的因素,而黑格尔的哲学我们很容易看出他所谓的妥协和调和,这一点马克思在批判的立场上显然不赞同黑格,而倾向于康德费希特鲍威尔。但是在哲学的深度上,他是懂得抽象个别的自我意识,有主观主义的方面,它造成应有和现有的分离,应有和现有的无限的对立,这一点如果被保留下来并被不断夸大的话,在哲学上会犯时代错误。这就是马克思哲学的开端。
小结:马克思思想的开端重要的是两点:*第一,就是马克思哲学思想一个比较稳定可靠的出发点,《博士论文》。
*第二,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基本立场叫自我意识,或者我们也可以大体上说他是和鲍威尔科本相当接近的立场,或者也可以说是黑格尔哲学当中的康德费希特因素。但是在博士论文的整体当中,他感觉到自我意识的立场是有缺陷的,他对这一点是有保留的,但他宁愿站在自我意识的立场上以便构成一种武器来对基督教德意志世界进行尖锐的批判。
(1)下面具体的讲讲博士论文这本著作。马克思是在1840年下半年到1841年写的。它的题目叫做《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德谟克里特和伊壁鸠鲁都是原子论者,原子论在当时被看成是自然哲学。但是另外一方面,德谟克利特是较早的原子论者,而伊壁鸠鲁又被看成是自我意识哲学家,这个就在黑格尔哲学史中把他们三派怀疑派、斯多葛派和伊壁鸠鲁派叫做自我意识哲学家,自我意识最初的结构和诸环节在这些体系当中得到了表述。黑格尔有个独特的观点,哲学就是哲学史,哲学史的每一步进展,只不过是把哲学体系当中的诸概念作为一个环节把它表述出来,但是在后来比如近代哲学当中,笛卡尔是自我意识的观点,斯宾诺莎实体的概念范畴,在他的哲学当中得到展现,康德费希特德国古典哲学又是一个循环。马克思在序言当中他谈到他研究的这个对象任务,“我认为在这篇论文当中我已经解决了一个在希腊哲学史上至今尚未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是什么问题呢?就是两个原子论的差别。注意差别这个词,因为在哲学史上,就原子论而言,所有的哲学史家和几乎所有的哲学家都认为,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原子论是一回事,伊壁鸠鲁是抄袭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在原子论方面,伊壁鸠鲁没有任何真正的进展。
所以马克思说我解决了在古希腊历史上至今尚未解决的问题:德谟克里特和伊壁鸠鲁的原子论的差别。同时他讲到,黑格尔在这方面以及现行所做的工作,他说“虽然黑格尔大体上正确的规定了上述诸体系的一般特点,但由于他的哲学史,一般说的这些是从他开始的,由于他的哲学史的惊人的庞大和大胆的计划,使他不能深入研究个别细节,另一方面,黑格尔对于他主要的称之为思辨的东西的观点,也妨碍了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正是上述那些体系对于希腊哲学史和整个希腊精神的重大意义,这些体系是理解希腊哲学的真正历史的钥匙。”上述诸体系就是怀疑派伊壁鸠鲁派和斯多葛派。在这段时间中他首先承认黑格尔有先行的公绩——“大体上正确的规定和上述诸体系的一般特点”。有一句话很重要,“一般说来哲学史从他开始的”,其他被叫做哲学史的东西严格来说是不能叫哲学史的。这话被一再的重复,卢卡奇也说过,“我们只知道一本哲学史,那就是黑格尔的哲学史,其他的不叫哲学史,大体上可以叫做资料编纂学”。海德格尔说过同样的话。所以老师跟研究生讲,进了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读任何专业,如果现在不知道要做什么,就读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如果你觉得它过于的庞大,你可以先读第4卷,近代哲学的部分。马克思讲到的后一点说,“黑格尔的哲学是令人惊讶的庞大和大胆的计划,因为他不能够深入到细节上去。”而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差别,这是一个细节问题,他没有深入,而我想来深入研究。这是一个方面,形式上的方面,而另外一个方面,马克思是这样说的:“黑格尔对于他主要的称之为思辨的东西的观点,也妨碍了这位伟大的思想家认识上述那些体系对于希腊哲学是和整个希腊精神的重大意义”。这是在哲学立场上对黑格尔所批评的,意思是说黑格尔的主要的称之为思辨的东西的观点,妨碍了他充分的认识自我意识哲学家的意义。这里讲的黑格尔主要地称之为思辨的东西的观点是[绝对精神的观点],是思辨的思维所要求达到的东西。换句话说,马克思当时主要站在自我意识的立场上,马克思认为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使得他没有对自我意识哲学给出更高的评价。这一点完全能够理解,因为无论是从哲学上来讲的康德费希特因素,还是从社会生活发展起来的那些被黑格尔看成是主观性的东西,他是尖锐的把他们批评为坏的主观性的。但是正是这种主观性,这种自我意识的东西,在马克思看来或者在当时的青年黑格尔派最左翼看来,是激进批判的基本武器,是反对已经实体化了的基督教德意志世界的基本武器。
所以马克思要做的工作是解决一个哲学史上至今尚未解决的问题——两个原子论的差别问题,他所借重的观点显然是黑格尔的已经做过的工作,因为黑格尔大体上正确的规定了怀疑派斯多葛派伊壁鸠鲁派的地位,规定了它们的性质。但是马克思要做的工作还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从形式上来讲黑格尔他的计划过分的庞大,所以他不可能深入到细节;第二个方面从这些立场上来讲黑格尔的观点是神正论的观点,是绝对精神的观点,这个方案里他对自我意识哲学家作出恰当的正确的评价。这是马克思在博士论文的序言中交代的。
(2)博士论文的正文大体上分成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一般差别。这部分比较简单,主要讨论主要讨论两个原子论实际上存在的差别。
首先是对德莫克利特的物理学和伊壁鸠鲁的物理学的关系的判断。注意一点,有的时候叫物理学,有的时候叫自然哲学,马克思大概是在这样不同的意义上使用这个词,就其原子论的哲学方面更多用自然哲学,就其原子论的经验基础方面来讲更多用物理学,在这个地方没有太大的差别,主要是指他们俩人的原子论。首先马克思在一般差别这个题目下,讨论了德谟克利特的物理学和伊壁鸠鲁的物理学的关系的判断,这个关系的判断很简单一句话,马克思是这么说的,[“无论是古代的思想家,还是教会神父、近代作家,大家都一致认为,伊壁鸠鲁的物理学是从德谟克利特那里剽窃来的”]。恐怕直到今天都还是这样的,没有多少人来谈论他们的差别,这里的差别当然是指实质上的差别,表面的差别当然能够指出来。这里讲的古代思想家主要是马库斯·西塞罗(公元前106至公元前43年,古罗马著名政治家,演说家,雄辩家,法学家和哲学家著作有《论至善和至恶》《论神性》等);神学家就不太清楚,但总而言之,大体上是中世纪或者新柏拉图主义以后出现的那些经院哲学家,伊壁鸠鲁和德谟克里特的原子论是一样的;近代作家有两位著名人物:一位是莱布尼茨,一位是康德,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都提到了。这就是对德谟克里特的物理学和伊壁鸠鲁的物理学的关系判断。接下来马克思要做一个巨大的翻案,因为他的博士论文的主题是这两个人的差别,这种差别不是表面的形式的鸡毛蒜皮的东西,而是重要的实质上的差别。
马克思在下面一点中讨论的是什么问题呢?他说我要讨论的是“把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等同起来所产生的困难”。马克思从这样一个题目开始,他说:“在这里我们会碰到一个奇特的无法解决的谜,两位哲学家教导的是同一门科学,并且采用的是完全相同的方式,但是多么说不通啊!在一切方面,无论涉及这门科学的真理性、可靠性及其应用,或是涉及思想和现实的一般关系,他们都是截然相反的。”马克思是要对从古至今的哲学史所判定的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自然哲学关系,作出严峻挑战和彻底翻案。如果说这两个人的东西是一样的,如果说他们教导的是同一门科学,而且他们采用的是完全相同的方式,但是在所有重大问题上,他们两个人都是截然相反的。这个问题得解决,我们要知道在古代希腊如果讲原子论讲物理学或自然哲学,它不仅仅是讲这个世界的构成,讲这个事情如何以及依靠什么被建立起来,而且是他的整个哲学思想由之发源的地方那个基础。如果他们两人教导的是同一学问,而且采用的是同样的方式,他们怎么可能在哲学思想的最基本的重大问题上表现出截然相反的性质呢?对于原子论者来说原子论是他们哲学的基础,这个基础一定有所不同,然后他们才会在各种最重大的问题上表现出不同来,否则的话,这些事情就不可理解。
下面马克思讨论了几个方面的差别:
#1.德谟克利特关于人类知识的真理性和可靠性的判断看起来很难弄清楚。他有一些互相矛盾的判断,这个矛盾植根于德莫克利特的哲学当中。但是他很明显地表现出在这个问题上,他是踌躇的、犹豫的、首鼠两端的,在“关于人类知识的真理性和可靠性”这个问题上,“德谟克里特采取了一种怀疑论的不确定的内在矛盾着的观点。”
马克思在论文中说:“一方面,感性现象不是原子本身所固有的。它不是客观现象,而是主观假象。德谟克利特这样说,“真实的原则是原子和虚空;其余的一切都是意见、假象。”我们看到原子论者,他这样来区分两个不同的世界——一个是真实的世界[真实界],另一个是我们现在大概叫做[现象界]的东西。真实界是[原子和虚空],其他的通通属于现象界,所谓[意见和假象]。
马克思论文中接着说:“另一方面感性现象是唯一真实的客体,‘感性知觉’是理性思维,这个真实的东西是变化着的、不稳定的,它是现象。但是说现象是真实的,这就自相矛盾了”
“可见,德谟克里特并没有避免这种二律背反。”这种情况在德谟克利特遗传下来的著作和残稿当中到处可以找到,总而言之,有矛盾的观点——一方面他特别强调真实界的优越性,另一方面有的时候,他仿佛又特别强调现象界。之所以如此我们说一个表面的形式上的原因,因为德谟克里特不仅是哲学家以及原子论者,同时他是自然科学家,他做了很多自然科学的研究。因此他有的时候强调真实界,其他的东西都是意见和假象,但是另外一方面他有的时候又说现象界是真实的。古代的原子论跟今天的原子论不一样,道尔顿后来的原子论与自然科学不是哲学,但是在古希腊不是这样的,古希腊的原子论则是哲学家,不是自然科学家。古希腊的原子论只要他讲原子,那就不是我们能够观察到的,不是我们所讲的物质的构成保持其性质最基本的单位,讲的是真实界。
总而言之,德谟克利特对这样一个问题采取了,按马克思的说法是“怀疑论的、不确定的和内在矛盾的观点”。
下面我们看伊壁鸠鲁,伊壁鸠鲁不是这样的,他说:“哲人对待事物采取独断的态度,而不采取怀疑的态度。哲人比别人优越的地方就在于他对自己的认识深信不疑。一切感官都是真实东西的报道者。没有什么东西能够驳倒感性知觉。所以马克思讲,当德谟克里特把感性世界变成主观假象时,伊壁鸠鲁却把它变成客观现象。真实界与现象界被原子论者区分开来,这种区分使得德谟克里特有的时候站在原子和虚空的立场上来批评现象界,有的时候他又作为科学家站在现象界是真实的这个方面。伊壁鸠鲁不是这样的,他说哲学家对事物采取独断态度而不采取怀疑态度,并对自己的认识深信不疑,同时他强调把感性现象变成客观现象而不是主观假象,因此真实界和现象界应该重叠起来变成一个东西,所以他说感官是一切事物的真实报道者,“太阳的直径就是两尺,我看到的就是两尺”。
总结:关于人类知识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德谟克里特采取怀疑的矛盾的犹豫不决的态度,伊壁鸠鲁采取独断的态度。德谟克里特把真实的世界和主观假象区别开来,而伊壁鸠鲁认为现象的世界实际上是客观现象,把两个世界重叠起来。
#2.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关于科学的可靠性和科学对象的真理性,两种意见上的这种差别,又在两位思想家的不同的科学活动和实践上表现出来。
德谟克利特是一位哲学家,原子论最重要的一位奠基者,同时他又是一位非常卓越的,有巨大成就的自然科学家,他研究了许许多多的经验现象并进行了分类和整理,在这一点上他很像后来的亚里士多德。海涅曾经讲过亚里士多德在当时那种思想的深度博学的广度上来说没有人能够超越他,甚至整个人的历史上能够和他相提并论的也没有几个人,黑格尔可以算一个。德谟克利特走遍了当时沿地中海流域的大半个世界,到处研究观察。但是海涅说这位在生物界进行如此多观察和整理的大哲学家居然忽视了他真正应该重视的对象,也就是他面前的学生亚力山大,这个最可怕最有成就最野心勃勃最有天才的野兽。
伊壁鸠鲁则和他完全相反。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这样说:“伊壁鸠鲁在哲学中感到满足和幸福……伊壁鸠鲁轻视实证科学,因为按照他的看法,这种科学丝毫无助于达到真正的完善,他被称为科学的敌人,语法的轻视者。”这里的语法指的是逻辑之类的东西。
马克思在札记中又提到两个人,这两个人实际上在这方面表现出重大的差别。那就是德谟克里特在真实界和现象界之间犹豫徘徊,狼奔豕突,最后把自己的眼睛弄瞎了。他之所以把自己的眼睛弄瞎,是因为他不知道两个世界的真实性究竟该相信哪边,究竟哪个是可靠的?究竟是真实界的我们感官不能触碰的那个原子和虚空的世界呢,还是实际上由我们的感官报道出来的现象界呢?德谟克利特一定从两者之间感到了巨大的矛盾,不是一般的张力,而是对立和冲突,而到了最后,真实界胜利了,这个胜利不是一般的所谓德谟克利特内心世界当中的胜利,它具有西方世界历史的重大意义,德谟克里特几乎和苏格拉底柏拉图同时了,理念论几乎就在那个时代产生出来了,而德谟克利特是感受到了,那是那个时代那个民族那种文化已经要表现出来的重大的特征,而德谟克利特抓住了这个特征,因此他把自己的眼睛弄瞎了,因为感官世界,感性世界是虚假的,是不真实的,理念的世界才是真理的世界。所以德谟克利特最后在这样一种非常矛盾高度紧张的状态下把自己弄瞎了,这意味着对感官的不信任,对感性事物的不信任,而对心灵的眼睛提出的要求,就是要深入到理念的真理的世界当中去。所以德谟克利特是西方思想西方哲学的一个伟大的预言,这个寓言意味着长达2000多年的西方思想如何贯穿了一条叫做柏拉图主义的基本线索。这个柏拉图主义说的就是:第一,真理的世界理念的世界同现象区别开来;第二,把本质性归于真实界,而不是现象界。所以这个就是德谟克利特,他在高度的紧张对立冲突这样一种状态下最终做出了一个抉择,不再信任感官感性世界。而伊壁鸠鲁完全不一样。
海德格尔经常讲西方形而上学的历史的天命的开端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德谟克里特第一个以一种悲剧的形式显现了这样一种世界历史天命的展开形式。伊壁鸠鲁与之完全相反,他在哲学当中感到幸福和满足,他临死的时候洗了一个热水澡,喝了一杯醇酒,然后把他的弟子叫到跟前,关照他们彼此友爱,然后与世长辞。
马克思说不能把刚才所指出的那些差别归因于两位哲学家的偶然的个性;他们所体现的是两个相反的方向。不仅如此,在关于现实性的反思形式上,这两位哲学家也是完全对立的。德谟克利特站在必然性的一边,德谟克利特把必然性看做现实性的反思形式,换句话说现实的东西它是必然的。马克思引证了亚里士多德的说法,“关于他,亚里士多德说过,他(德谟克利特)把一切都归结为必然性。”也就是说在哲学地思考这个世界的时候,德谟克利特把现实性理解为必然性,亚里士多德甚至说他把一切都归结为必然性。但是伊壁鸠鲁又跟他完全相反,马克思说“与此相反,伊壁鸠鲁认为‘被某些人当作万物的主宰的必然性,是不存在的,应当说有些事物是偶然的,另一些事物则取决于我们的任意性,必然性是不容劝说的,反之偶然性是不稳定的……应该承认的是偶然,而不是众人所相信的神。’”这和马克思在序言中谈到他的自我意识立场的时候讲到的,反对一切天上的和地上的神。按照伊壁鸠鲁看法,这种必然性,不容劝说的东西它就是被人们当作是万物主宰的神。后来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也看到类似的东西,一个就是第二国际的理论家,他们强调必然性,而后来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他们主要强调的是自我意识这个方面,因此他们否认在所谓历史进程当中包含那种完全以人的意志活动无关的必然性,因为这种必然性是不容劝说的,因为这种必然性看起来就是被人们当作万物主宰的神,大体的意思是说共产主义是必然的,咱们大家都可以睡大觉,睡到某一天共产主义就实现了,这个是必然性。为了避免任何一种必然性,伊壁鸠鲁甚至否定了选言判断。选言判断的基本形式是或者a或者b,伊壁鸠鲁认为在选言判断中都还包含着必然性的参与,还包含着某种强制,他甚至否定了选言判断。比如说当一个完全自由主义的小孩,你和他说你现在要么吃饭要么把这块蛋糕吃掉,它包含着一种必然性的强制,而一个真正自由的小孩,他会说我既不吃饭也不吃蛋糕,这个包含的任意性他是不稳定的。
总结:马克思在第一部分中主要讲了三个方面。第一个是关于人类知识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的问题,德谟克利特采取怀疑的不确定的和内在矛盾着的观点,伊壁鸠鲁采取独断的观点。第二个是在他们所谓知识的实践方面,德谟克里特不仅建立了原子论,对原子世界,原子和虚空作出了阐述,而且他进入到了我们通常讲的广大的经验实证科学的领域当中去,而伊壁鸠鲁与他相反,他认为哲学家就是在真实的世界当中,他对于他的知识采取独断的态度,轻视科学,被称为科学的敌人和语法的轻视者。第三个方面,关于现实性的反思形式,一个人站在必然性一边,一个人站在偶然性甚至是人们的任意性上。
就此马克思作出了总结:“通过前面所有这些讨论,这两个人在每一个步骤上都是互相对立的,一个是怀疑论者,另一个是独断论者;一个把感性世界看作主观假象,另一个把感性世界看作客观现象……但是还有更深的矛盾。把感性自然看作主观假象的怀疑论者和经验论者,从必然性的观点来考察自然了,并力求解释和理解事物的真实存在。相反,把现象看作真实的哲学家和独断论者到处只看见偶然,而他的解释方法更倾向于否定自然的一切,客观实在性在这些对立面中似乎存在着某种颠倒的情况。”这是马克思就前面一般差别所作的讨论最后做了一个总结,这个总结说明两点:第一,这两位哲学家在所有步骤上都是完全相反的,由此我们怎么能相信他们教导的是同一种科学而且他们采取着相同的步骤呢,也就是说哲学史上一直以为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和伊壁鸠鲁的原子论是完全一样;第二点,马克思还注意到在这种对立当中还存在着某种颠倒的情况,什么叫颠倒的情况呢,一个是怀疑论者经验论者,从必然性的角度来看待自然世界,另外一位是独断论者,到处只看见任意性和偶然性,这非常奇怪,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颠倒的情况,因为一般来讲一个独断论者一般强调必然性,一个怀疑论者经验论者往往强调偶然性。
马克思在这样一个总结当中他要给出一个什么回答呢?这个回答就是把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和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等同起来是不对的,里面显然有需要更加深刻地来讨论的问题。因为如果我们相信哲学史上流传下来的说法——伊壁鸠鲁的原子论完全是抄袭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那么他们教导的就是同一种科学,采用的就是同样的方法,但是这是说不通的,因为他们在哲学上几乎所有的最重要的观点中这两人都是截然相反的。由此马克思进展到博士论文的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在细节上的差别。这个部分很大,共五章,分别讨论德谟克里特的物理学和伊壁鸠鲁的物理学在细节上的五种主要的差别。第一章原子脱离直线而偏斜,第二章原子的质,第三章不可分的本源和不可分的元素,第四章时间,第五章天体现象。这里我们只讨论第一个章,原子脱离直线而偏斜。
这一点确实是伊壁鸠鲁原子论中最明显的而且是最著名的并且是最受诟病的理论。这个理论就是伊壁鸠鲁假定原子在虚空当中的运动除了直线降落以外还有偏离直线的运动。这个是在哲学史上伊壁鸠鲁原子论非常著名的、与以往原子论非常不同的特点。但是怎么来解释这个特点?
一般哲学史家认为这个根本无关紧要,甚至认为偏斜运动是胡说八道,毫无根据。还有人认为是伊壁鸠鲁在抄写德谟克利特原子论以后为了表明自己还是有特点的、还是和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有差别的,所以他就无端的没有根据地假定了原子在虚空当中还有一种偏离直线的运动。因此在这一点上还有人说他表现得尤其的厚颜无耻。
马克思在这里是如何讨论的呢?马克思说:“伊壁鸠鲁认为原子在虚空中有三种运动。第一种运动是直线式的下落;第二种运动起因于原子偏离直线;第三种运动是由于许多原子的互相排斥而引起的。”在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当中,第一种和第三种运动是共有的,但偏斜运动是伊壁鸠鲁原子运动的基本特点。由于解释的不同,偏斜运动往往被看成是一种毫无根据的杜撰。马克思说:“这个偏斜运动的学说,受到过很多人的嘲笑。在西塞罗和培尔的论断中,有一个极其显著的特点,他们给伊壁鸠鲁加上一些彼此互相排斥的东西,似乎伊壁鸠鲁承认原子的偏斜有时是为了说明排斥,有时是为了说明自由,但是如果原子没有偏斜就不会互相碰撞,那么用偏斜的说明自由就是多余的,只有在原子被决定和被迫互相碰撞之时,才开始有自由的反面。……我认为这种矛盾之所以产生,是由于西塞罗和培尔那样,把原子偏离直线的原因理解的太表面化和太无内在联系了。”
下面对这段话进行解说。一种解说是为了说明排斥,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碰撞。在古希腊的原子论看来,原子在虚空当中有直线的降落运动,然后在这个降落的过程当中它会彼此碰撞,然后在这个碰撞的过程当中,会产生一些原子旋涡,然后由原子漩涡构成各种各样的事物和整个世界。这是原子论的一个基本框架。但是在直观当中我们会碰到一个问题,如果原子在虚空当中直线降落的话,如果他们是匀速运动或者是等加速运动的话,他们恐怕永远没有机会互相碰撞,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伊壁鸠鲁就想出一个办法来,说原子直线降落,但也有一些原子它不是直线降落而是偏斜降落,如果在偏斜降落的过程中呢,它们就会发生碰撞。但是在西塞罗和培尔还有一个方面,他们有的时候说好像这个偏斜是为了说明碰撞,但是有的时候他们又说这个偏斜主要是说明自由。我们知道原子论的哲学家,他们要在原子的整个构成当中来解说整个世界,我们知道伊壁鸠鲁它是强调偶然性和任意性的,所以在原子世界的过程当中他需要有一个原理,这个原理就是自由的原理,所以有的时候呢他们似乎又说这个偏斜是为了说明自由。因此无论是西塞罗还是培尔,他们解释伊壁鸠鲁这个偏斜的时候,有的时候是为了说明碰撞,有的时候是为了说明自由。
马克思则说,这两种解释不能共存,他们是互相矛盾的,“在西塞罗和培尔的论断当中,有一个极其显著的特点,他们给伊壁鸠鲁加上了一些相互矛盾的动机:似乎伊壁鸠鲁承认原子的偏斜有时是为了说明排斥,有时是为了说明自由。但是如果原子没有偏斜就不会互相碰撞,那么用偏斜来说明自由就是多余的,因为只有在原子被决定和被迫互相碰撞之时,才开始有自由的反面”。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当偏斜是为了说明碰撞的时候,意思就是由于偏斜,所以原子被迫和被决定互相碰撞的时候,出现的不是自由而是自由的反面。换句话说,如果原子是有自由意志的,那么它想碰撞它就碰撞,它不想碰撞它就不碰撞,而不能要求它必然的或被迫的相互碰撞,因此这两种动机(碰撞和自由)一定是相反的。什么道理呢?偏斜用来说明碰撞的时候,就意味着它是决定论的;单皮鞋用来说明自由的时候,这意味着它是非决定论的,因此这两种动机是彼此矛盾的。所以马克思说:“之所以产生这种情况,是因为向西塞罗和培尔那样,把原子偏离直线的原因理解的太表面化和太无内在联系了。”换句话说这个解释不对,因此马克思提出了另外一种解释,这种解释很特别,所以从一个方面来讲,马克思说他解决了迄今为止哲学史上一直未能真正解决的问题,但是这种解释是不是正确,我们无从知道,以至于梅林在《马克思传》当中说,也许马克思比伊壁鸠鲁本人更深刻的思考了伊壁鸠鲁的原理。
马克思说:原子在伊壁鸠鲁那里有三种不同的运动,首先是直线降落,其次是偏离直线的运动,为了解决偏离直线的运动,我们应该首先来解释直线运动,也就是这个直线降落到底是什么意思,然后我们才能够理解偏离直线的运动是什么意思。“原子既然它的运动构成一条直线,就纯粹是用空间来规定的了,它就会被赋予一个相对的定在,而它的存在就是纯粹物质性的存在。”这是非常关键的一句话。
首先解释[直线运动]。既然原子的运动构成一条直线,它就纯粹是被空间来规定的。如果被空间来规定的话,它就会被赋予一个相对的[定在](Dasein 某物,一个具体的物,而它的存在就是纯粹物质性的存在)。首先我们要知道原子不是某物,原子是某物的真相,是某物的前提和条件。但是古希腊的原子论者说电子的运动构成一条直线,那么这意味着什么呢?换句话说,这些哲学家在说什么呢?我们来分析。说原子的运动构成一条直线,那就是用空间的规定它,也就是说它被赋予一个相对的定在,就是说它是某物。但是我们知道原子不是某物,在那条直线上会有所有的点,这些点都是某物,然后这条直线扬弃直线上面所有的点,也就是说这条直线既说它是某物,同时它又扬弃所有的某物,而变成纯粹物质性的存在。为什么说它是纯粹物质性的存在?因为它被空间规定。当然它不是某物,它不是某个定在,这是很显然的。因此古希腊的原子论者,他们不像后来的哲学家,会用思辨的方式和抽象的方式来说,后来的哲学家他会说原子是什么呢?原子是纯粹物质性的存在,但是古希腊的哲学家不会这样说,古希腊的原子论者是这样说的,他说原子的运动构成一条直线,而当古希腊的原子论者说原子的运动构成一条直线的时候,他的意思是说原子是纯粹物质性的存在。为什么这么解说?就因为我们刚才所说的理由,电子的运动构成一条直线,那就是空间的规定它,然后他就会被赋予一个相对的定在,但是这条直线扬弃的这条直线上所有的点,也就是说这一运动扬弃所有空间规定的那样的定在,而得出的是它的存在,是注定在的存在,就是纯粹物质性的存在。我们知道用空间来规定就会得到定在,但是我们知道原子不是定在,但是古希腊的原子论者采取了定在的表达方式,在这个定在的表达方式中,他想要说的绝不是说原子是一个定在,而是说原子是一种纯粹的物质性存在。因此马克思说:“原子既然它的运动构成一条直线,就纯粹是用空间来规定的,他就会被赋予一个相对的定在,而它的存在就是纯粹物质性的存在。”或者说是我们讲的纯粹的[质料]。所以严格来说,根本不能说原子能够直线降落,但是显而易见,原子不是定在,而是一切定在的根据。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说,古希腊的原子论者采取了一种定在的表达方式。这种定在的表达方式它说出了原子的一面,它是纯粹物质性的存在。所以这种表达方式实际上是一种寓言的表达方式,不够哲学,他们不会说原子是纯粹物质性的存在,但他们会说原子的运动构成一条直线,当他们说原子的运动构成一条直线的时候,他们的意思绝不是说原子是一个定在,会像粉笔头一样运动。有道理,要不然你会把原子想象成一个粉笔头,原子绝不是粉笔头,原子绝不可能被空间规定。但是当你说原子的运动构成一条直线的时候,你一定是个空间规定的,一定会获得一个相对的定在,这些相对的定在,这些通过直线运动要表达出来的东西实际上是扬弃所有的定在,而使它表达为一个纯粹物质性的存在,也就是通常讲的质料。这是直线运动。
另外一方面,这个[偏离直线的运动],究竟是什么呢?马克思接着说:“但是我会看到,原子的概念当中所包含的另一个因素便是纯粹的形式,即对一切相对性的否定,对与另一定在的任何关系的否定。”因此马克思认为,或者说它非常独特的认为,原子偏离直线的运动说的是原子的纯粹的形式,为什么马克思这么认为呢?第一,形式是纯粹质料的反面。这是哲学范畴最高范畴,它总是这样的一个情况。换句话说,它是纯粹质料的否定,因此如果你在表达当中否定了这条直线,你也就表达了原子作为纯粹资料的反面,也就是它的形式。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来否定这条直线?这条直线是纯粹物质性的存在,是质料,形式怎么表达呢?形式无非说质料的否定,因此你要表达形式,很简单,就是否定这条直线。否定这条直线大概有几种方法,一种办法是用粉笔擦把它擦掉,但是如果把它擦掉的话,他就不再成为一种表达了。还有一种办法,直线上升可以否定直线降落,这种办法的问题在于在自然现象当中我们找不到直观的那种表达。粉笔头一放手,它的自然状态就是直线坠落,但是我不可能在自然状态下看到一个东西会直线上升。而偏离直线的运动,它有一个直观的来源,叫做天体运动。博士论文的最后一章专门讨论天体运动,大概是在圆周运动当中有一个切线的方向,在希腊人直观的看来是偏斜运动的那种方式。所以马克思讲:“我们已经看到原子的概念中所包含的另一个环节就是纯粹的形式,即对一切相对性的否定,对于另一定在的任何关系的否定。伊壁鸠鲁提出了原子偏离直线的运动,因此他把这两个环节客观化了,他们虽说是互相矛盾的,但是两者都包含在原子的概念中。”这是马克思的解释,大体上是这样一个解释格局:首先,原子的直线运动,表达原子作为纯粹的质料,是纯粹物质性的存在;然后,偏离直线的运动是否定直线下落,而对直线下落的否定意味着是对原子作为纯粹质料的否定,因此它表达的是原子的纯粹形式。所以马克思认为伊壁鸠鲁他所说的原子的偏斜运动实际上是表达了原子概念的另一个本质的环节,他是纯粹的形式。
所以马克思认为直线降落意味着原子是纯粹物质性的存在,是质料,偏离直线的运动意味着原子是纯粹的形式,当然我们知道这个纯粹的形式指的是主观性和能动性,这个我们后面再说。所以总体来讲所有的关于原子运动的那种表达方式都是定在的表达方式,也就是我们前面讲过的寓言式的表达方式。古希腊思想家、古希腊原子论者,他不会说原子是纯粹的质料,但是他会说原子直线降落,当他说原子直线降落时,他实际上说的是原子是纯粹的质料,伊壁鸠鲁不会说原子是纯粹的形式,但是他会说原子偏离直线运动,而当他说原子偏离直线运动的时候,他的意思是说原子是纯粹的形式,是纯粹的主观性和能动性。
#前文回顾
原则概念包含两个环节:一个是它的纯粹物质性的存在,另外一个是它的纯粹的形式。在伊壁鸠鲁那里,原子的运动首先是直线降落,这个直线降落意味着原子是纯粹物质性的存在,是纯粹的质料。这个无论是在德谟克利特还是在伊壁鸠鲁那里都有,换句话说,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首先都把原子理解为单纯的质料或者纯粹物质性的存在。那么这个解释性的原理我们在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当中就已经看到了,主要是这样一句话:“原子既然它的运动构成一条直线,就纯粹是用空间来规定的,它就会被赋予一个相对的定在,而它的存在就是纯粹物质性的存在。”这是直线降落的含义,换句话说这是马克思对原子在虚空中直线降落的一个解释,那么为什么要做这个解释?道理很简单,你必须对它作出解释,因为原子根本不能够被想象为在空间当中运动。原子如果在空间当中运动,它有直线降落的话,它就不是原子,而是某一个定在,比如这个粉笔,这个杯子,所以你一定要对原子在虚空当中的运动首先是他的直线降落作出解释。那么按照马克思的解释这个原子直线降落意味着原子被理解为单纯的资料,被理解为纯粹物质性的存在。这个解释的原理,在马克思论文当中就是这么说的。原子的运动既然它构成一条直线。这纯粹是用空间来规定的,这样的话它就会被赋予一个相对的定在,最主要的是后面那句话,[它的存在是纯粹物质性的存在],所以我们记住所谓直线降落、原子在虚空当中的直线降落,意味着原子被理解为纯粹物质性的存在,那么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原子论都有这样的直线降落,换句话说他们都被理解为原子是纯粹物质性的存在,这个在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那里一样,但是在伊壁鸠鲁的原子论当中出现了另外一种运动,就是原子偏离直线的运动。原子偏离直线的运动在原来的哲学史的解释当中都被看作是附加的任意的和毫无道理的,那么现在马克思根据第一种解释——原子的直线运动意味着原子被理解为纯粹物质性的存在,那么现在他把原子偏离直线的运动理解为纯粹的形式。
这个解释的原理,马克思是这样说的:“但是和原子相对立的相对的存在,资源只应当给予否定的定在,就是直线,这一运动的直接否定乃是另外一种运动,因此这运动本身如果被想象为空间性的话,就是偏离直线的运动。”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这条直线意味着原子是纯粹物质性的存在,那么作为纯粹形式的原子就是否定质料,否定纯粹物质性的存在,这种否定如果被想象为空间性的话,就是另外一种运动,这种运动就是偏离直线的运动。所以说的简单一点,原子的直线降落意味着原子是是纯粹的质料,形式意味着对质料的否定,那么这条斜线意味着对直线运动的否定,因此这条斜线意味着否定质料即纯粹的形式。
#形式
在我们通常的感觉当中,[形式]意味着某种和内容相疏远的东西,某种无关紧要的东西。但是在古希腊哲学当中不是这样的,比如我们会想象这本书的内容,这本书所提出的思想构成了这本书的实体性的东西,然后它还要有一种形式,这本书的装潢排版,我们往往是这样来理解形式,但是在古希腊人那里特别是亚里士多德那里有明确的表述,这个形式类似于我们通常讲的灵魂的东西,所以一种是质料,或者纯粹物质性的存在,另外一种叫形式它实际上是灵魂性质的东西。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他举的例子是一个铜像,被溶解的铜质叫做质料,使得这个铜像成为铜像的东西是形式,这里的形式不是外在的东西,而是内在的、类似于灵魂的东西。所以原子这个概念包含两个环节,第一是纯粹的质料,第二是纯粹的形式。在德谟克利特那里,在伊壁鸠鲁那里都有,原子是纯粹的质料,因为他们都说原子是直线降落,如果这两位哲学家都说原子直线降落,那么就意味着这两位哲学家都承认原子是纯粹的质料,但是在德谟克利特那里,没有偏离直线的运动,在伊壁鸠鲁那里有,这意味着德谟克利特还不理解原子不仅是纯粹的质料,它还是纯粹的形式,但是伊壁鸠鲁懂得原子不仅是纯粹的质料,而且还是纯粹的形式。
那么关于这种偏离直线的运动,它有直观上的根据。古希腊人在描述他们的哲学理论,他往往采取一种直观上的根据。为什么说原子会直线降落?它直观上是有根据的:一个物体,如果不使它受到某种力的阻碍的话,它会直线下落。否定这个直线运动,有两个办法,一个是把这条直线擦掉抹掉,但是如果这样的话,它就不再是一种表达。我们是否能想象否定直线降落的运动是往上的运动呢?这个缺乏直观上的根据,所以希腊人特别是伊壁鸠鲁,他从天体运动、偏离直线的运动来想象原子作为纯粹的形式,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讲了这样的话:“原子是纯粹独立的物体,或者不如说是被想象为像天体那样的有绝对独立性的物体,所以他们也像天体一样不是按直线而按斜线运动,下坠运动是非独立性的运动。”为什么说下坠运动是非独立性的运动呢?因为下坠运动是受动。如果原子作为纯粹的质料,作为纯粹物质性的存在,它还没有能动的原理,但是在伊壁鸠鲁那里出现了偏离直线的运动,而偏离直线的运动,实际上它是直观的根据是天体运动,所以在这样的一个时候,原子被想象将为纯粹独立的物体,所以它也像天体一样是具有绝对独立性的物体,它们也像天体一样不是按直线而上按斜线来运动。如果我们分开来讲的话,首先它是直线降落,直线降落意味着它是纯粹的质料,纯粹性的物质性存在,这是受动的,在这个地方谈不上什么绝对的独立,但是当它赋有形式之后,这意味着它具有了灵魂,它具有了独立的那一面,所以它在直观上是有根据的。
所以马克思最后总结这两种运动——直线运动和偏离直线运动,马克思说:“因此,如果说伊壁鸠鲁以原子的直线运动表述了原子的物质性的话,那么他以原子偏离直线的运动实现了原子形式的规定,而这些相反的规定又被看成是直接相反的运动。”在马克思的解释方案当中,伊壁鸠鲁关于原子的两种运动,一种是直线运动,一种是偏离直线的运动,直线运动意味着原子被解释为理解成质料或者是纯粹物质性的存在或者是受动的原理。而偏离直线的运动意味着原子被理解为形式,被理解为灵魂,被理解为能动的方面。所以在德谟克里特那里原子只有直线降落,换句话说原子只是被理解为单纯的质料,单纯的物质性存在。伊壁鸠鲁不是这样的,他使得原子的概念出现了两个规定,一个是纯粹物质性的存在,一个是纯粹的形式,那么马克思的这个解释是不是过度解释?但至少马克思讲对了,首先我们在伊壁鸠鲁哲学当中一种特征,这种特征是要求独立性,要求能动性,要求偶然的事物能够有它的存在。那么这一点和德谟克里顿的原子论是相当不一样的,而这样的一些思想一定在伊壁鸠鲁的原子论当中有其基础。所以马克思这么讲,卢克莱修(伊壁鸠鲁思想最重要的阐释者)写过一本完全用韵文(诗歌)写的哲学著作《互信论》,他说:“偏斜运动打破了命运的束缚,并且正如他立即把这个思想运用于历史方面那样,关于原子也可以这样说,偏斜运动正是他胸中能够进行斗争和对抗的某种东西。”这样的哲学上的特征在伊壁鸠鲁哲学当中表现出来,甚至可以说是到处表现出来。直线降落是非独立性的运动,直线降落意味着原子只是受动的质料,因此直线降落意味着世界束缚在命运之中。如果某些东西仅仅被理解为质料的话,那么就意味着它不是独立的,那么意味着它完全是受动的,意味着它完全在命运的束缚之中,所以卢克来修是这么说的,[偏斜运动打破了命运的束缚]。这条直线是受动的,是质料,是命运。偏斜,运动是从这个受动的方面从命运的束缚当中摆脱出来,解放出来,这就是形式、纯粹的形式、灵魂、能动的东西。所以它在直观上有这样的一种东西,如果说这条直线意味着单纯的质料,意味着单纯的受动性,意味着命运的束缚的话,就像粉笔,如果手一松的话,它命运般的被决定的往下坠落,那么偏离直线的运动是什么?偏离直线的运动是从命运的束缚当中摆脱出来,解放出来,所以原子一方面是纯粹的质料,在伊壁鸠鲁那里同时又是纯粹的形式。所以卢克来修说偏斜运动打破了命运的束缚,偏斜运动是原子胸中能够进行斗争和对抗的某种东西。这听起来很奇怪,古希腊人怎么这样的原子,这原子不仅是被想象为空间性,而且还拟人化了。这就是古希腊人在原子论表述上的特点,它被想象为空间性,它甚至还被拟人化。原子的运动偏离直线的运动在马克思的理解方案当中就作出了这样的解释,他引用了卢克来修说的话,所以我们注意偏斜运动,打破了命运的束缚,偏斜运动是原子胸中可以进行斗争和对抗的某种东西,所以马克思接着又评论的西塞罗和培尔的解释:“西塞罗所要求的物理的原因会把原子的偏斜拖回到决定论的范围离去里去,而偏斜正是应该超出这种决定论的。其次在原子中未出现偏斜的规定之前,原子概念根本还没有完成,最后培尔依据圣奥古斯丁的权威,按照这个权威的意见,德谟克利特曾赋予原子一个精神的原理,因而责备伊壁鸠鲁,说他想出了一个偏斜来代替这个精神的原理,事实上正好相反,原子的灵魂只是一句空话,而偏斜却表述了原子真实的灵魂、抽象个体性的概念。”这里又回到了前面所说的,大概有两点:第一个,按照西塞罗和贝尔的解释,他们首先说偏离直线的运动是为了解释碰撞,如果偏离直线的运动是解释碰撞的话,那么就会把偏斜运动拖回到决定论的范围中去,换句话说,原子如果不偏斜它就无法回到碰撞,因此它会被拖回到决定的范围当中去。马克思说这肯定不对,因为偏离直线的运动恰恰是应该超出这个这个决定论的这是一个方面;第二个培尔根据圣奥古斯丁的说法,他说德谟克里特曾经赋予原子一个精神的原理。为什么呢?因为德谟克利特经常说原子的灵魂;马克思说,事实上恰好相反,原子的灵魂只是一句空话,而偏离直线的运动却表述了原子的真实的灵魂,也就是抽象个体性的概念。这个我们就不多讲了,很简单,如果我们只是说原子的灵魂,而在哲学上没有得到一种本质重要表达的话,那么这个原子的灵魂是空话,伊壁鸠鲁从来不说原子的灵魂,但他说原子有偏离直线的运动,而这一点恰恰是原子真实的灵魂即抽象个体性的原则,这就是自我意识的原则。
#伊壁鸠鲁的排斥
所以最后马克思对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排斥概念做了不同的理解。我们在一开始的时候曾经说过,德谟克利特的原子有两种运动——一种是直线降落,一种是排斥。伊壁鸠鲁原子有三种运动,直线降落是一样的,排斥也是一样的,但是它当中加了一个偏离直线的运动。由于这个上面的区别,马克思认为这个排斥——德谟克里特的排斥和伊壁鸠鲁的排斥具有完全不同的含义。马克思是这样讲的,对于伊壁鸠鲁来说,在排斥里原子的概念便实现,按照这个概念它是抽象的形式,但反过来说也一样,按照这个概念,原子就是抽象的物质,因此在原子的排斥中表现在直线下坠中的原子的物质性和表现在偏斜中的原子的形式规定都综合的结合起来了。这是对伊壁鸠鲁来说。
排斥在伊壁鸠鲁的原子论当中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表现在直线降落当中的物质性和表现在偏离直线运动当中的形式规定,这两者综合为排斥。这有点像黑格尔的三段论,一方面是纯粹物质性的存在,直线降落,另外一方面是纯粹形式、偏斜运动,最后排斥是这两者的综合。所以马克思讲按照这个概念它是抽象的形式,但反过来说也一样,按照这个概念原子就是抽象的物质,表现在直线下坠中的原子的物质性和表现在偏斜中的原子的形式规定,综合的结合起来,这就是伊壁鸠鲁的排斥,那么德谟克利特的排斥意味着什么呢?马克思接着说,“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相反,他把那对伊壁鸠鲁来说是原子概念的实现的东西,变成一种强制的运动,一种盲目必然性的行为,可见他在排斥中只注意到物质方面即分裂变化,而没有注意到观念方面。按照观念方面,在原子中一切和别的东西的联系都被否定了,而运动被设定为自我规定。”这是德谟克利特的排斥。为什么德谟克里特的排斥只是单纯的受动的方面,因为在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当中还没有出现形式规定,所以他的排斥只注意到物质方面即分裂变化而没有注意到观念方面,因为观念方面是指形式形式规定,按照这个观念的方面,在原子中一切和别的东西的关系都被否定了,运动被设定了自我规定。这只是在伊壁鸠鲁那里才出现,在德谟克利特那里还没有出现,因为在他那里还没有形式的、能动的、主观的方面,他完全是被理解为单纯的质料。
小结:德谟克里特和伊壁鸠鲁都讲排斥,但是由于他们对原子的理解不一样,所以这两种排斥完全不同。对伊壁鸠鲁来讲排斥意味着形式规定和质料综合起来统一起来;对于德谟克利特来讲,原子只是被理解为单纯的治质料,所以他只注意到原子的物质性方面,也就是用马克思的话来讲,就是物质上的分裂变化,还没有领会到原子的观念的方面、主观的方面、形式的方面,按照形式的方面原子应该是被理解为自我运动。这是他们两个人之间的区别,所以我们看到马克思在对德谟克里特和伊壁鸠鲁的原子论的阐述当中,实际上是对伊壁鸠鲁的自我意识哲学做出了更多的肯定。这样的一种讨论看起来很学院化,一个哲学史上的一个争论,但实际上马克思是更多的赞扬了伊壁鸠鲁哲学,因为在伊壁鸠鲁的哲学当中,至少是在按照马克思所解释的伊壁鸠鲁哲学当中,他和德谟克里特不一样,德谟克利特只是关注到了原子的物质性的存在,而没有注意到原子概念的另外一个环节,就是纯粹的形式。所谓纯粹的形式就是大体上被理解为灵魂般的东西,指的是主观的能动的方面。因此原子论作为世界原理的一般的古希腊哲学上的根基,由此而构成的对世界的理解是相当不同的。在德谟克里特那里只有单纯的物质方面,分裂、变化和必然性的东西,在伊壁鸠鲁的哲学当中不同,他有能动的方面,有主观的方面,有打破命运束缚的方面,所以这两种哲学意味着他们对整个世界的领会和、理解和阐述是有非常大的区别的,所以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对伊壁鸠鲁哲学给予很高的评价。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在博士论文的最后,马克思是这样评价伊壁鸠鲁的:“伊壁鸠鲁是最伟大的希腊启蒙思想家,在伊壁鸠鲁那里,原子论及其所有矛盾,作为自我意识的自然科学已经完成,有了最后的结论,而这个在抽象的个别形势下的自我意识,对于自身来说是绝对的原则,是原子论的取消和普遍东西的有意识的对立物;反之对于德谟克利特,原子只是对整个自然进行经验研究的一般客观的表现,因此对他来说原子仍然是纯粹和抽象的范畴,是表示经验的结果的一种假设,而不是经验的推动原则,这种假设因此也没有得到实现,正如真正的自然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并没有受到他的规定那样”。这里马克思特别突出地强调了伊壁鸠鲁是希腊最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在他的原子论当中,特别是在他所说的偏离直线的运动当中,表述了原子概念的灵魂、抽象的个体性、形式方面、主观方面和能动性,所以如果和德谟克利特比较比较起来的话,德谟克利特只知道物质的方面,只知道受动的方面,德谟克利特还不知道什么叫自我运动。在刚才我们讲的一段话里,马克思说德谟克利特只是表述了经验结果的一种假定,而不是经验的推动原则。所以德谟克利特的原子只是表示经验的结果的一种假设,而不是经验的推动原则。那么经验的推动原则出现在哪里呢?出现在伊壁鸠鲁的原子论当中。这个故事已经讲得太长了,这是一个比较思辨的讨论,一个大体上可以说哲学史上的一个学术化的讨论,但是这个学术化的讨论,当然首先服务于马克思做博士论文,他要使他的博士论文,既表述深刻的思想又能获得通过,最后他的博士论文在他本人缺席的情况下也顺利通过。另外一个方面在这样一个解释当中毫无疑问、非常明显,马克思实际上力图对古希腊的自我意识哲学进行积极的阐述,并且实际上像青年黑格尔派的最左翼一样,他们试图拿这样的武器来对基督教德意志世界进行尖锐的批判。所以我们看到在1840年到1841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当中,他的哲学的立场很显然是站在自我意识的立场上的。在伊壁鸠鲁的排斥当中两者被结合起来了,而在德谟克利特的排斥当中只包含了物质性的原理。这就像斯宾诺莎的实体,缺少能动性,缺少灵魂,缺少形式的方面。灵魂的方面,纯粹沦落的方面,主观的方面被康德和费希特发展起来了,所以黑格尔最后要求调和斯宾诺莎的实体和费希特的自我意识,以便使得斯宾诺莎的那个无限的幽暗,像垃圾桶一样的实体能够活动起来,能够使得斯宾诺莎的实体从无限的基质变成无限的机能,这是黑格尔对斯宾诺莎的批评意见。斯宾诺莎的实体确实是绝对者、无限者,这是哲学和宗教最根本的主题,这是斯宾诺莎应该高度肯定的地方,但是斯宾诺莎的实体只是无限的基质,就像我们刚才讲的,德谟克利特的原子只是无限的资料,但是它还不是无限的机能,当然费希特康德的自我意识是机能,是能动的方面和主观的方面,但它是有限的,所以黑格尔要求把斯宾诺莎的无限的基质同时理解为无限的机能,这就是精神现象学当中讲的原理,实体即主体。这是马克思在博士论文当中强调的,而且我们实际上可以看到,马克思对于伊壁鸠鲁哲学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远远超出了对德谟克利特的评价,所以马克思在这一部著作当中实际上要表明的是自我意识立场的优越性。这是我们在一开始讲到马克思立场的时候特别强调的一个基本方面,明确的主导的立场叫自我意识,但是我们同时要注意到马克思在博士论文当中实际上是或多或少意识到自我意识立场的界限,意识到自我意识立场有某种需要保留的地方。
在博士论文的正文当中,它有两处提到:这两个方面意味着马克思对自我意识立场的局限性是有所了解的——第一个地方,马克思讲到“抽象的个别性是脱离定在的自由,而不是在定在中的自由,他不能在定在之光中发亮”。这话的意思是,自我意识作为纯粹主观的自我意识,这个我们可以在康德和费希特的哲学中看到,它是脱离定在的自由,而不是在定在中的自由,他不能在定在之光中发亮。我举个不恰当的例子一个人受到很多很多的限制,甚至他被关到了监狱里,而且判的是无期徒刑,那个时候你能不能是自由的?你可以是自由的,但是这个自由是主观的自由。剥夺自由,把这个人关在监狱里就是剥夺他的自由,但是这对于囚犯来说他还是能自由的,在思想中的自由。但这个自由是纯粹主观的自由,所以马克思是这么讲的,[抽象的个别性指的就是抽象个别的自我意识,它是脱离定在的自由,脱离实物世界的自由,而不是在定在中的自由,它不能在定在之光中发亮,换句话说是纯粹主观的自由,是纯粹的主观性,所以比如讲康德的哲学,特别是在道德哲学当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康德讲的绝对命令,这东西很厉害,但是在黑格尔看来是纯粹主观的。后来马克思恩格斯也说这种绝对命令,一碰到现实就变得完全软弱无力。马克思强调的自我意识它确实意味着自由,但是在自我意识哲学当中的那种自由,也就是说抽象个别的自我意识,他有一个缺点,这个马克思已经看到了,事实上作为一个黑格尔的学生,他应该能知道他是纯粹主观的自由,所以马克思说抽象的个别性是脱离定在的自由,而不是在定在中的自由,它不能再定在之光中发亮,这个就是康德费希特哲学作为主观主义的哲学,他本来始终面临的问题,他把应有和现有、应当和是分割开来,所以这样的哲学总是面临这样的问题,马克思作为黑格尔的学生,他知道自我意识哲学有这方面的毛病,他强调了自由,它突出了自由。但是他强调和突出的自由有一个缺陷,它往往是脱离定在的,它不是在定在中的自由,换句话说,不是在现实当中的自由,而是我们的主观上的自由,他不能在定在之光中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