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和声第十期 | 这座城,那些人
城市来源于人的劳动,它因人的集聚而诞生膨胀,因人的迭代而变迁发展;同时城市,也对处于其中的居住者产生休戚相关的影响。人栖于一城,不仅是这座城市当下最好的声音,也会不知不觉被烙上它过去时代的印记,而后,人又运用经验和智慧瞻望城市未来。二者相辅相成。城市生活的魅力,正在于此。发掘城市魅力,要由每一个城市居住者自己去感知。
主讲人:范江——“一日之迹”

空间设计跟其他的艺术创作不一样,它受了非常多的限制。首先说建筑,比如今天的这个小剧场中间有两根柱子,我没有办法把这个柱子拿掉。在这个空间当中,会有视线的阻碍。这是一方面,另外一个就是功能的需求。这是哪方面的功能,比如说开个书店,开个餐厅或者其他。空间的作用另外就是对风格的把握。我们是用什么样的方式,什么样的风格去演绎这个空间。最后作为空间设计最重要的还是要回落到一个造价的控制。所有的业主投资,包括哪怕是你自己家里的装修也有一定的预算,不可能超越预算去做设计。所以,设计本身虽然是一个实用艺术,但是它所有的东西都是非常大的受限制的。我们在慈城的一个项目,叫走马楼饭庄。大家有可能去过慈城也到过这个餐厅,这是我15年前做的一个项目。大家一听走马楼。可能觉得只是跟其他餐厅一样,起个名字叫走马楼。其实并不是。走马楼是中国目前建筑的一个形式。就是我的主体主楼跟二楼厢房都是可以全部连在一起的,它都是连通的。就像一个U字型的建筑。我们就用了这样一个建筑形式,把它作为一个餐厅的命名。
艺术创作除了平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悟以外,更多的,可能是平时一次次的写生给我的感动。我当时是在露台上写生一个月季。刚刚画了一半的时候,突然下雨了,雨点打在我的纸上,瞬间融化的感觉停留在画面当中,我觉得非常美。这是可遇不可求的。
主讲人:洪涛——“一年四季吃新鲜”

怎么样做得好吃呢。其实是分三个部分来做的。第一个我们认为是食材。石材里面包含了原料,还有调料。第二个就是烹饪的工艺。烹饪的工艺是非常重要的。其实呢,厨师真正要成长为一个非常优秀的厨师。他的前面的基础工作是需要十年的准备的。除了烹饪工艺以外,第三个就是出品的美感。前面两个,尤其是食材方面,我要讲一讲。我们现在吃东西为什么不太好吃,是因为我们的原料来源现在不太好,因为我们的工业农业这一块儿,技术达不到足够精细的程度。比如说日本,日本的鱼捕捞来之后,他们直接先把血弄出来,神经割断,我们这方面做不到。我们的海鲜从海里捕来的时候。还是非常原始的,冰直接放上去。然后鱼肉吸了水。很多人买了菜市场里的鱼,拿过来煮的时候,水都不用放,越煮水越多,这说明我们保鲜的技术达不到人家的水平。还有比如我们店里在用的是正宗的五常大米。但是呢,我开饭店有六年了,这六年来,大米每一年的质量都在退化,我就问了我的供应商是什么原因。想想,其实也很明白。他们农民是不知道土壤的肥力要一次次的去改变土壤。他们只会从泥土里索取,却不知道要重新回到泥土。所以现在的米饭,这么好的稻花香大米,它这个香味一年一年逐渐减弱,是非常可惜的。
主讲人:戚柏军——“衣心妄语”

我们今天的衣服已经离开了一个保暖的范围。他进入了一个时尚好看的范围。还有一个范围已经出现了,我们称之为“品位”。一个人会去品这件衣服的时候,说明我们这个行业就可以应运而生了。那么它就已经变成了一个艺术品,一个技术展示的小区域……有很多的人说,你一定要实地去考察。其实你只要心细到极微的时候。你就可以不用去实地。你可以通过自己的一个时空去想象他们那边的人的生活模式。他们的山水,他们的风景,然后去想他们的气候特征。
我举一个例子。我是从一个什么样子的情况去了解我的衣服的过去和未来的。我就从这个英国,英吉利海峡开始,从它的海洋性气候,我就一个一个过来,里面是德国、法国、瑞士,慢慢过来,之后呢,到了一个地中海气候,就是到了意大利。意大利它有很多裁缝。包括它的那不勒斯。为什么它有这么多裁缝,然后你可以想象他这样一个城市是像上海一样容纳不同人群的地方。为什么英国如此古板,可以想象,它是一个集权制的,它不允许其他人,它的身份是绑架出来的。
英国人是很gentleman的。但是他的gentleman是要付出代价的。英国衣服还很硬。为什么硬呢?气候很冷啊。但是我们中国人就很傻,老是去学别人,跟着人家屁股后面走。前几天有一个学生开了一个英式下午茶。我跟他毫不客气说这是在宁波。有可能我们的纬度差不多,气候差不多。但是的的确确人家那边要比我们这边凉快。英国它那个时候秋天,我们宁波这儿却还很热。要求每个人穿西服。他没有考虑过对方(我们)的地域环境。英国人也很怪,下午嘛,就要穿西服呀,就要喝咖啡啊。但英国人他不知道中国冷起来这么冷,我说你这段时间来宁波体验一下,你穿着你所谓的这个西服,外面去转一下。你就会知道中国人为什么要穿大衣、穿棉袄。
主讲人:邹瑜平——“非遗展览的品牌化思考”

在我们“形而上”做了十周年展览之后,我们就在想,我们除了做平面设计、品牌设计之外,还能干些什么。在这么思考的时候,有一个机会,宁波市文化馆,有这么一个契机吧,就是想做一个“非遗”的展览。那这一个展览,当然是国家级的“非遗”,特别好,就是把在全国都是排上名字的一些“非遗”的项目组合起来,做这么一个展览,那我们觉得特别有意思。但是我们很头痛的是,设计公司要招投标、要审计、要各种流程,做起来特别累。但是去年一整年坚持下来了,做了六场。今年又做了六场。然后昨天晚上做了今年的最后一场。
那从这个项目的名字开始,我们就开始想,这样一个展览要怎么做。那其实第一年的展览,我们做的是一个国家级的手工艺。手工艺,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手的温度。然后这个手工艺背后的故事,我们能不能通过展览的方式把它呈现出来。所以我们的文案很快就像到了“温故”这个名字。所以广告语很自然。有温度,有故事。因为有“温故”这个展,我们马上就开了。第二家公司,非遗文化。这个非遗文化就是专门为“温故”而开的。因为做了“温故”,我们又有了新的客户,宁波图书馆、宁波博物馆。非常有意思。展览的这个方向,通过更加现代的、商业的模式去尝试,这个是我们做的一个尝试。
主讲人:熊伟——“世界那么大,我们现场见”

我们认为音乐一定要听现场。所以在灯塔成立的初级阶段,我就带着我的那套设备,就像打游击一样,出现在宁波的各个角落。我们去过很多的地方,去过咖啡馆,去过酒吧,去过书店,去过小剧场,去过健身房,去过很多地方。后来我们做了一张图,把灯塔那段时间去过的地方,用小logo标注了一下。基本上这个城市的东西南北我们都走遍了。那个时间段做灯塔真的是非常的辛苦。因为每一个场地它都不具备演出条件。所以,每一场演出,我们都是带着自己的一大堆设备,提前一天把设备拉过去搭建、调试。然后演出结束的当天晚上再拆走再运回仓库。每一场演出结束的时候都是凌晨两点了,真的是非常辛苦。但是那个时候,整个团队战斗力真的非常强大。大家都很亢奋。都觉得自己是在做一件特别牛逼的事情,就是我们把那些在CD里听到的声音,在广播电台里听到的节目真真实实地带到宁波的观众面前,近距离地表演给大家看,这事情本身对我来说非常酷。但是同时呢,有比较糟糕的情绪,就是灯塔对于声音的品质还是非常努力地追求的。但是当时那样的状况,场地条件、声音环境,不是每一场出来的效果都非常满意。就好像你很喜欢一件事情,你想要花十分的精力和情绪去做这件事情,对这件事情的预期是这样的,但是呈现出来的效果是这样的,这个结果让人非常沮丧。
现 场






© 本文版权归 和声VoicePark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