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不透人生难题,你得学学内生外法王阳明
公元1513年,日本高僧了庵桂梧在浙江宁波碰到了王阳明,促膝长谈之后,了庵桂梧大为折服,随后把阳明心学传入了日本。而这大大影响了日本的明治维新。
近代日本其实也跟中国一样,曾遭受西方列强的欺压,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在明治维新之初,日本派遣了一个岩仓使团前往西方,希望能够取消这些不平等条约。但是弱国无外交,最后除了嘲笑什么也没得到。岩仓使团并没有就此放弃,而是花了差不多两年的时间,认真考察了美国、德国、英国、法国等十二个资本主义改革强国。就是这两年的考察奠定了明治维新的基础。
章太炎先生说“日本维新,王学为其先导”。岩仓使团之所以花费了两年时间认真学习,就是“知行合一”思想的现实体现,岩仓使团的领导人物都是阳明心学的信徒。
看到阳明心学在国外的土地上开花结果,但是我们却对王阳明知之甚少,实在是悲哀。

1
王阳明自小就不安分,不管是下象棋、练骑射,还是学书法、习兵法,他都没落下。而且他一直表现出天才的一面,学什么会什么,样样精通。
王阳明在11岁时,问先生“何为人生第一等事?”
先生回答说“唯读书登第耳。”
王阳明产生了质疑,先生反过来问他“那你认为人生第一等事是什么?”
王阳明回答“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登第耳!”
王阳明认为人生最重要的事是做圣贤、做圣人,他从小就志向远大,非同凡响!甚至在15岁时,他瞒着父亲王华离家出走,考察塞外,要“为万世开太平”。
王华与王阳明的喜好大相径庭。
王华从小热衷于儒家经典,他少时成名,一心要“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自然走的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条路。因此他碰到整天舞刀弄剑的小王阳明,经常气不打一处来。
小王阳明放在今天,定是惹人喜爱。而在当时的环境下,读书人只有华山一条路:学而优则仕。王华又气又急,儿子在他看来就是不务正业,最后王华出了绝招,逼儿子结婚。
王阳明虽然乖乖地听话结婚了,但是他只想着一件事:做圣人。
在成亲的路上,他遇到了理学大师娄谅。娄谅告诉他做圣人必须先格物致知,王阳明如获至宝,回到家后立即踏踏实实地落实起来。随后,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阳明格竹”拉开了帷幕。
但是观察和实验之间的差距是非常大的,格是观察,而实验是把竹子进行解剖分析。王阳明待在竹林里盯着竹子看了七天,什么都没格出来,最后反而格出了血。阴冷潮湿的竹林为王阳明本就虚弱的身体增添了新的隐患,更让王阳明产生了对理学的怀疑。
新郎的角色给王阳明带来了思维的转变,又加上王华的循循善诱,他终于走上王华希望他走的那条路:科举考试。
王阳明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中,一直与父亲亦亲亦友,他终身都非常敬佩、热爱王华。
18岁的我们总觉得父亲以其权威压迫我们,我们也总想要找机会表现自己、证明自己,但最后跌破头来才发现父亲说的都是对的。一个男孩要想成为一个男人,就注定要翻越父亲这座高山。

2
大明弘治十二年,王阳明在殿试考试中取得了二甲第七名,进入工部工作。
即便进入了官场,王阳明仍然没忘记自己的人生理想。他“初溺于任侠之习,再溺于骑射之习,三溺于词章之习,四溺于神仙之习,五溺于佛氏之习。”也就是说武术、兵家、文学、道家、佛老,王阳明都在尝试。
当时朝堂上,有宦官刘瑾八虎乱政,正气凛然的王阳明与大宦官刘瑾展开了对抗。但王阳明只是一个小小的六品兵部主事,刘瑾将王阳明打了四十大板,扔进了锦衣卫的诏狱。
正德元年的除夕之夜,王阳明是在诏狱里度过的。
王阳明挺过了诏狱,刘瑾把王阳明贬到贵州龙场驿做驿丞,想把王阳明害死在那里。王阳明在龙场驿看到当地百姓虽然善良,但是不知礼仪。王阳明一人的生死不能让他探得真理,对世人的大爱才能激发他思想的升华。在蛇虺魍魉、瘴疠之地的龙场驿,王阳明悟出了心学。
心学悟出来之后,王阳明的行事作风立马发生了转变。
王阳明一生主要有三大战功,平江西匪患、宁王之乱、广西匪患,心学的强大在这些战役的平定过程中可见一斑。
王阳明打仗从来都是攻心战,无论面临多少敌人,他都能控制住一切,不被动,所以士兵的作用反而显得不是那么重要。而且他都是随便拉起一支部队,却一直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战术、兵法也神乎其神,让人难以捉摸。
后来有人请教王阳明,说王巡抚用兵如神啊!一个文官竟然打了武将都不一定打赢的仗。王阳明说“用兵何术?但学问纯笃,养得此心不动乃术尔。凡人智能相去不甚远,胜负不决,不待人诸临阵,只在此心动与不动之间。”
这也正是文人之军和武将的区别所在。武将凭的是力气、武功、胆量,而儒将凭的是气场、智慧、谋略。
文可妙笔安天下,武能马上定乾坤,文武兼备一直是儒家的追求目标。
他所有的对手败给他从来不是武力的较量,而是心智的较量。每次打仗,王阳明的眼光总是超越众人,不拘一格。他能够紧紧抓住对方的心理,然后兵分十几路,给敌人造成一种假象,气势逼人,然后乱其军心。
一个人做事不能慌乱,一旦心乱了就容易出错,急中生愚、乱中出错的事情经常发生。祸不单行的原因怕就是因为此。因为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被一件事牵绊就会内心惆怅、无暇多顾,另一件事也难免宥于其中。
那么,王阳明打仗从来都是“不动如山,心外无物”,但是打完仗后,他却又开始悲悯死伤了这么多人。
到底是心动了还是未动?
动了,就不会打赢;没动,又如何心生悲悯?
当然没动!
心即理,即听从内心光明的指引,不被外界的评价、信息、行为“动”到你。一旦有了情绪,动了欲望,坏了习性,那就糟了。你应当从本我出发,尊重你的所有情感、欲望,追求良知,崇尚价值。

3
阳明先生身体一直不好,学者猜测他应该死于肺癌。看其画像,也是颧骨隆起,骨瘦如柴,还经常咳血,但就是在这个身体状态下,他平南赣匪患、平宁王之乱、平广西匪患,开辟心学极大境界,在正统官学围追堵截之下,终成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临死之前,学生问王阳明:还有什么要说的吗?王阳明缓缓说道“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王阳明去世之后不久,因为阳明心学与正统理学格格不入,嫉贤妒能的嘉靖皇帝下令天下废王学,褫夺了王阳明新建伯称号。
明代大史学家王世贞曾说“今天下之好守仁者,十之七八。”也就是说天下十之七八的人都喜欢阳明心学,可见王阳明在当时百姓心中的地位。
正所谓公道自在人心,到了隆庆年间,隆庆皇帝亲书给王阳明拨乱反正,称他为“两肩正气,一代伟人”,并将王阳明新建伯的伯爵再升一级,升到新建侯,追谥号文正公。到了万历年间,万历皇帝将王阳明供奉孔庙,王阳明终于成为公认的儒家之圣。
每个人的内心都是自命不凡的,都是清高傲娇的,只不过最后在岁月的打磨中渐渐看清了现实,磨平了尖锐锋利的棱角,褪去了年少轻狂书生意气。
那么为什么有的人能够超越生命的桎梏,打开人生的格局,塑造辉煌的成就呢?我们怎么能够不去学习这些先贤的思想,这难道不就是历史给我们的意义和作用吗?
屈原沉江以明志,杀身成仁。
大明灭亡,一代知识分子有多少集体自杀,舍生取义。
日本侵华,革命烈士们抛头颅、洒热血,打了整整八年,才有今天的太平盛世,为的就是中华民族不被消亡和华夏文明的延续。
他们都是为了心中的价值可以舍弃生命于不顾,而这种价值存在是高于生命的,是一个人生命的根柢。
毛看了阳明心学后,开始在戏台子和街上看书,就是为了练习心上学之技。
曾国藩读阳明心学后,开始讲“重开天地,另起炉灶”、“内断于心,自为主持”。
我国每年因为要面临高考导致压力大而自杀的不在少数,还有名校985研究生毕业却在家啃老,更有甚者竟然因为刚进入职场碰壁之后就去武当山想着当道士,所以有学者把现代的很多年轻人称之为“巨婴”。
而阳明心学是塑造一个人强大内心、激发一个人巨大潜能的最好药方。
在年轻人追逐着各种洋文化、过着各种洋节的今天,文化传承的断层已然非常危险。而阳明心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也应该是增强国人文化自信的起点。
历史,从来不是让我们看看、听听而已。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王朝如此,人,也当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