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妈吵架
算是《美国丽人》小小的影评。
今天课堂上那个非常调皮,又很“社会人”的小朋友跟我说他爸妈在闹离婚。
想起之前这个小朋友的弟弟,那还是我刚来学校不久最早当助教的一批班级。弟弟和哥哥比起来,弟弟明显比哥哥更机灵一些,学习也更好一些。去年和校长一同练车聊起来这家小孩,说:“还是发传单发到的一个‘例子’。那天下着雨,随手发了一张到妈妈手里说要不要考虑学习英语。”妈妈看了一下立马说:“我家两个男孩子,压力有点大的喂。”
即使这样,下学期的学费妈妈还是帮两人都续上了。
男孩说:“老师,你别指望我发语音作业了!我爸妈最近在闹离婚。”
我说:“你骗谁?”
男孩:“真的。他们天天吵架,离婚协议书都拿出来过了。有天我在房间,看到妈妈拿着刀对着自己的脖子说‘我死也不离开这个家’。真的,我躲在房间都看到了。”
“如果爸妈离婚,你和弟弟会选择跟谁?”我问。
“我也不知道。”他有点不好意思,或者说逃避地回答我。
“老师,我再跟你说一个事。那天偷偷看老妈手机,看到我爸给我妈发消息说:‘我给你四万,你马上离开这个家’。可是我家那个店面都不止四万,好几十万呢。”
“你家做什么的呀?”我问。
“卖饰品呀!”
“卖什么饰品?”
“就是卖饰品呀!哎呀,我也不知道。”小孩子到底还是不太懂大人的工作,接着又说:“我婶婶家也是卖饰品的。跟你说,他家抄袭我家的。现在两家人都不来往了的!”
“婶婶?就是你亲叔叔的妻子呀!”我问。
“对呀!一个奶奶生的。”
我“哦”了一声,结束了对话。但是又好奇:“那今天谁送你过来上学的?”
男孩:“滴滴呀!我妈给我叫的滴滴。回去的时候老爸会给我叫滴滴。”
我:“一个人坐的?”
“对呀!一个人。”
旁边一学生听到也好奇地问:“你就不怕黑车把你给拐卖了?”
这小孩啥作业也不做,成绩也不太好。听完他家故事以后我说:“鉴于你家里的情况,这边的学习就不强求你了吧!”
印象里妈妈和爸爸也是吵架的,很多次都发生在过年。吵架的原因忘记了,但每次吵完架,妈妈似乎都会发毒誓再也不理爸爸。她把所有的东西都搬到我的房间,并和我睡在一起。起初是被子、衣服……后面连电视机,甚至马桶(手提式)都搬了进来。而我呢,是很开心的。因为一个人睡本来就害怕,再加上自己的房间有老鼠,所以妈妈睡旁边很有安全感。但是妈妈好像又心事重重,不开心。
有一年大过年的,爸爸和妈妈吵架。他们两个赌气,大年初一就睡在家里,也不出去拜年。那一年,家门口连对联都没有贴。
我知道这种吵架的生活对孩子的影响。我很害怕爸妈吵架,妈妈应对爸爸吵架的唯一方法就是非常生气的转身就走。而我,也渐渐在自己的身上越来越多的看到妈妈的影子。
其实我知道自己说:“我们再也不要来往了”这句话是假的。但是我会一而再再而三地说类似消极的话,目的是希望他对我重视起来。而事实上,他一直都是重视我的,但被自己这样不断地、反复地说,反而失去了耐心。我会展示经典动作:在对方还在解释的时候转身就走。我想让对方感到愧疚,结果并没有。反而给别人留下“我不好相处”、“这个人脾气很奇怪”等印象。
到底是为什么,爸爸妈妈会吵架到无法顾及到孩子的生活。
想起五年前看过的《美国丽人》。印象里人到中年,生活的压力和困境让每个人都无法解脱。
里面有两组完全不一样,但似乎又是一样的家庭。
第一组家庭:一个对什么都无所谓的“失败者”爸爸
电影开篇,男主趴在床上,画外音:“在某种程度上,我的心早就死了。”起床第一件事是洗澡,洗澡的时候打飞机。随着身体高潮的结束,他一天的高潮也到此为止。
一家人准备出门,妈妈讽刺落在后面的爸爸,老公说:“你能再慢一点吗?我这边迟到一会儿没关系喔!”爸爸尝试着去解释,可能想说:“就这么几分钟你也等不了?”刚拎起的手提包突然打开了,里面的文件散落一地。
饭桌上,爸爸试着和女儿套近乎,但是女儿不领情反而走开了。妈妈看到女儿对爸爸这样的态度洋洋自得。爸爸看到妈妈一脸得意的样子反击说:“怎么了,你以为你是模范妈妈吗?你对她的态度,不过就是把她当员工对待罢了。”但是又不敢反击的太彻底,说这些话时眼神都不敢看妈妈。
在去参加女儿的拉拉队表演的路上,爸爸说:“她有说要我们去看吗?”妈妈说:“没有。但是这对她来说很重要,因为她花了好几个礼拜的时间去练习。”妈妈这样做是为了让女儿跟老公可以更亲近些,但是爸爸无所谓:“我也错过了第四台播的007。”
总是这样对什么都无所谓的,“失败者”的爸爸。连到了观众席,要越过其他观众去到自己位置的中途还摔了一跤。表演刚开始就表现出极其不耐烦:“看完我们就可以走了,对吧。”
生活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得如死水一般毫无波澜。曾经的他也是一个热血少年,即使一无所有,即使花光一个暑假的工钱换来的一台匣式录音机也没关系。“那样的经历太棒了。那个时候我每天寻欢作乐,感觉有着挥霍不完的青春。”
而此时此刻的他,大腹便便,对任何人和事都提不起兴趣。
但现在不一样了,因为遇到了Angela。他爱上了这个和自己的女儿一样的大的女孩儿。爸爸觉得自己的人生再次拥有了新目标:辞掉工作,用敲诈来的年薪买了从小就很向往的火鸟跑车,并且开始每天健身。
一个强装坚强、又很有控制欲的妈妈
妈妈性格的强势到了无处不在的地步。女儿建议说:“吃饭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听这样的电梯音乐吗?”妈妈说:“不,不,不一定。除非你做出一顿像这样可口的晚餐。”
爸爸从原来的公司辞了职,并且对着自己的老板说:“去死吧”,还顺便敲诈到了六万块。妈妈让爸爸把这一切告诉女儿,为的是警告爸爸这样做是不对的。但是妈妈用错了方法。
那天的饭桌上,爸爸只是需要桌上的一盘芦笋,而妈妈显然对爸爸“不肯承认自己冲动离职这件事是不对的”感到不满。
“在每个月都要还房贷的情况下竟然离职?”
“你从来没有想过负担家里的重担?”
“显然你是想把这一切都交给我!”
“交给我没关系呀!是的,我卡罗琳可以承受。”
不等爸爸有任何喘息、解释的机会便把这一堆话都扔了出去。
女儿看到一家人吵成了这样,便说:“我最好利离开,让你们慢慢吵。”爸爸大声呵斥:“坐下来!我受够了你们把我当隐形人看待。从此以后,你们两个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不会抱怨……”还没等爸爸把话说完,妈妈像发了神经一样,用非常戏剧化的“表演”说道:“你不会抱怨吗?什么,请你再说一遍!请你再说一遍!我一定是聋掉了,你现在不是在抱怨?!拜托,别让我笑掉大牙。”忍无可忍的爸爸把那盘芦笋扔在了墙壁,才结束了这次争吵。
这一天,妈妈带着爸爸参加了一个房产交流会。会上,她和自己的竞争对手聊得非常尽兴,还约了下次起吃饭。而就是这次吃饭,让自己爱上了这个全方位都超级优秀的男人。紧接着,两个人发生了关系。
或许这个妈妈内心还是个非常需要保护的小女孩。她不让自己展示软弱的一面,连哭都不行。那天满怀希望却没有卖掉房子的自己躲在门帘后面大哭,抽泣没几下便自扇耳光让自己立马停止这种软弱的行为。同样,她也一边哭一边告诫女儿:这一辈子,你不能靠别人,只能靠自己。
或许妈妈需要的是一个很有上进心的男人:不像爸爸这样“软弱”。比如像自己的竞争对手Buddy Kane一样优秀的男人。
一个出于叛逆期,想要爸妈关心,却又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情感的女儿
处在青春期的女孩,整天穿着宽大的、看不出身材的校服。有着一个非常漂亮,整天把“性”挂在嘴边的女性朋友。没有人会关注配角,因为所有的光环都被自己的朋友Angela抢去了。每天在父母的争吵、青春期的迷茫了找不到自己。对着镜子看到的就是一个平凡的路人甲。
就是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女孩遇到了邻居家的“变态”的男生。但这个男生和别的男生好像不一样,他不会去关注自己的朋友Angela。他只关注自己。只不过他有个癖好是用录像机拍摄自己,但这也没什么大不了,因为终于有人关心我了。
女孩遇到男孩好像找到了知己。他们彼此分享内心的秘密,交流着自己不完美的家庭。茫茫人海里找到了彼此的依靠。
第二组家庭:死气沉沉的妈妈,不苟言笑的爸爸和叛逆期的儿子。
爸爸是一个军人、同性恋、不苟言笑、戒备心极强,对家人像对待军人一样的男人。
一次爸爸和妈妈在客厅看军旅题材的电影,儿子回来坐下来准备一起看。他和爸爸或者妈妈打招呼,但没有一个人理睬他。电视里军人说话的声音让妈妈错觉是爸爸在说话:“对不起,你在说什么?”儿子说:“妈妈,没人说话啊。”
这个男人,对着儿子即使有柔情也不知道怎么表达。只是例行每六个月给儿子尿检一次以确定儿子是否吸毒。
一次,儿子一如既往的在偷拍邻居的女儿,爸爸突然闯进来,不分青红皂白地把他痛打一顿,打到眼角出血。爸爸质问道:“谁让你开的?你是怎么打开的?!”起因是儿子给Jane看了自己珍藏在书房的纳粹碗碟。
被打倒在地的儿子知道爸爸就是这样一个以暴力解决问题的人,没有做过多解释,只是一直用军人的回复方式说着:“知道了!长官。”、“我错了,长官。”、“希望你不要对我失望,长官”。
儿子在外面靠贩卖毒品赚钱,而爸爸以为儿子靠的是兼职。
妈妈就像家里一件没用的摆设,永远面如死灰。儿子不吃培根,早饭反而准备了培根;听到门铃声,爸爸质问道:“你在等人吗?”妈妈立马解释:“没有啊!没有!”只不过就是个门铃声,爸爸却有着这么高的戒备心。面对新邻居送来的见面礼,爸爸却反复盘问了他们很久,让新邻居扫兴而归。
儿子晚饭期间收到短信,谎称说Jane的书本落在自己这里,要还回去。结果爸爸发现并不是,爸爸误以为儿子是去给隔壁男人“吹箫”赚钱。他悄无声息地等在儿子的房间里,不给儿子解释的机会便便把他暴揍一顿:“你敢嘲笑我?!我不允许自己唯一的儿子变成同性恋。你死了都比变成同性恋好。”儿子受够了这样一个神经兮兮的爸爸,于是在那个大雨滂沱的晚上准备和Jane私奔。
而后面我们知道,爸爸嘴上说“同性恋真可耻”,其实自己就是同性恋;Jane的好朋友Angela,虽然整天性事挂嘴边,但是却还是个从未有任何性经验的处女。
我在想,生活从什么时候开始变成了这样。每一个活着的人都不开心,拥有了一切也不开心。
或许从妈妈从不倾听爸爸的心声开始,或许从妈妈觉得掌控不了自己的女儿,给了她一耳光开始。或许从一个同性恋爸爸,却碍于社会压力和别人的道德评价,逼迫自己和异性结婚开始。
那么换一个角度想呢:如果从一开始,每个人都能按照自己内心的想法去生活,是不是就不会变成现在的结局。
而那个小朋友的爸爸妈妈,又是因为什么吵架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