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阅读时代如何更好地利用微信公众号
这是我两年前的一篇文,今日重新审视却感慨万分。 两年后的今天,咪蒙已死,但随处仍可见其影子,咪蒙给我们带来的是什么,如今的公众号生态是更好了还是更差了,仍未可知。 但可以确定的是,在各类自媒体平台纷纷涌现的今天,微信公众号仍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而丁香医生扳倒权健又让我看到了公众号的巨大力量和意义。 2019年,谈“碎片化阅读时代如何更好地利用微信公众号”,依然应景。 希望对大家有启发。
01
微信公众平台发展到现在,传统纸媒的逐步消亡、自媒体的不断涌现以及微信极高的用户留存,使得微信公众号成为大众手机阅读的首要阵地。
然而,有些朋友对微信公众号持有偏见。
有一次跟一位喜欢读书的朋友谈论一个话题,我提出了一个比较新颖的观点,朋友一脸诧异,但我还没来得及说出论据,他竟然先问了一句“你在哪个公众号上看到的吗”。
且不说当时我的观点来源何处正确与否,但让我惊讶又有些懊恼的是,在某些人的认知里,似乎订阅公众号的文章成了难登大雅之堂的低级阅读,似乎逻辑思维低下正是因为毒鸡汤盛行、信息碎片化、文章质量良莠不齐的公众号们。
这让我这个公众号重度使用患者有点无所适从。
于是,我觉得有必要为公众号正下名。
02
公众号的意义何在?
首先,我觉得对于读者来说,公众号是接收各类资讯的一个很好的窗口。
在纸媒逐渐退出人们生活圈子的今天,公众号就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报纸和杂志。
我们可以在传统媒体的公众号上更快捷地收到新闻报道,订阅我们感兴趣领域的自媒体公号阅读他们的原创文章,购买学习短小精悍的在线学习课程。
的确,与传统纸媒的深耕细作相比,以公众号为首的新媒体存在着很明显的先天不足,准入门槛低、网络监管有限等原因,导致人云亦云的“伪原创”文章盛行,一篇篇哗众取宠的毒鸡汤刷爆朋友圈。
但是,我相信新媒体会向专业化、品牌化、深度化发展,在“内容为王”的竞争背景下,最终沉淀下来并抵达读者的始终是优质的内容。
而对于运营者来说,公众号是一个充满机遇、意义多元的平台。
内容创业对于大家来说已经不陌生,不少自媒体人通过运营自己的原创公众号实现了作家梦想和财务自由,咪蒙们的成功让在电脑前发邮件的上班族意识到,原来写作和知识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变现技能。
而不那么功利地说,即使不以盈利为目的,个人公众号创办也可以作为一张个人社交名片。当朋友圈还停留在简短文字配九宫图的形式时,可以发长文的公众号可以作为朋友圈的延伸、成为微信平台里面的个人博客,可以让家长里短的朋友圈里多几分深度交流的氛围。
而再退一步说,不管个人公众号创建的初衷是什么而最终运营成果如何,每一个用心写作、勤于思考的人至少完成了从文化消费者到文化生产者的身份转变。
音乐、电影、图书、游戏,我们茶余饭后消费了多少别人的脑力劳动成果,消化了多少别人咀嚼加工后的文化资源,我们也应该跳出他人的脑回路,独立思考后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东西了。
03
在这个碎片化阅读时代,我们又应该如何更好地利用公众号来提升自我呢?
在这里我提出两点,供大家参考。
第一,不要让你的阅读止于公众号的一篇文章。
我在上文提到,公众号是一个很好的窗口,而也应该只是一个窗口,每一篇文章理当成为我们探讨某个话题的起点而不是浅尝辄止的终点。
比如拿我自身的经历来说,之前我关注了以情感咨询和探讨两性关系为主体的公号“冷爱”,有一次看到他们的一篇推送文章里面出现“情绪价值”一词,第一次接触这样专业的概念不甚了解,于是我去问度娘,无意中又发现一个在这方面讲得更加系统的公众号“阿福”,于是我把他们的历史消息都阅读了一遍,又把公众号作者的原著书籍看了一遍,阿福在其中一篇文章里提到“情绪价值”一词源自《怪诞行为学》,于是我又下载了电子书……
在这个过程当中,你会深切地体会到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芝诺的经典名言,“人的知识就好比一个圆圈,圆圈里面是已知的,圆圈外面是未知的。你知道得越多,圆圈也就越大,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
兴许扯远了,但是我想表达的是,当公众号推荐了一本好书、一部好电影或者一套好的纪录片时,不要让它们永远停留在你的收藏夹里,不要让你对它们的认识永远停留在“知道存在”的层面,去看去读去实践才是应有之义。
当公众号推送的文章提出你感兴趣的话题或观点时,不要只满足于这篇文章的内容,去看更多相关的资料,甚至去看文章的参考文献,对我们知识架构的全面性和系统性更有助益。
第二,关注热点事件时不应该只阅读单一立场的评论文章。
关注时事理应阅读不同立场、不同观点的文章,从多个侧面了解事件原委,防止偏听偏信。
现代社会关系复杂,单个个体的视野和认知以及掌握的资源往往都是有限的,很多事情不是用一篇文章就能说得面面俱到。而在价值多元的全球化语境下,对许多事件的价值评判也不应该是非此即彼的。
比如之前刷爆朋友圈的“为什么有的女生讨厌生孩子”知乎热门回答(现在已经被删了),答主是位职场成功女性,声称是因为岳父母和丈夫想要孩子所以才生孩子的,因此自己没有必要承担带孩子的责任。
我向来比较反感过于激进的言论,因此咪蒙的热文里“世上所有孩子的出生都应该是因为爱,反对女性用直男癌的方式报复直男癌”的理性女权主义观点让我深以为然。
但是后来我又读到一篇相关的评论文章提到“激进思潮对促进变革的意义”,因为要在男权社会反对根深蒂固的大男子主义,激进的反直男癌观点和做法更加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考因此也更加有效。
所以有意识地去引导自己阅读不同立场的文章,有助于我们从不同层面去思考问题,打破狭隘思维的围墙。
-
墨迹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0-14 16:58:52
-
_Metearolite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5-02 22:2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