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文学思潮与流派 课堂笔记
2019.3.15 第一节
推荐书单:
1.《俄罗斯文学思潮与流派(理论篇)》 张建华
2.《20世纪俄罗斯文学思潮》黎皓智(略偏激)
3.《俄罗斯现代文学批评史》汪介之
4.《俄罗斯现代文学史》汪介之
课后问题:
一、文学思潮与流派的概念、区别与关系。
1.文学流派,一方面是指“作家群体,他们具有共同的审美观念,具有艺术活动的共同纲领(这些体现在论著、宣言和口号中)”;另一方面是指“文学共性”,其中包含着相当广泛的审美因素。(俄罗斯白银时代文学史 凯尔德士著 谷羽、王亚民译 序言)
2.文学流派: 一般都把文学流派描述为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在某种相同相近的思想倾向、审美理想、艺术主张、风格方法的基础上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作家群体 (集合体、结合体) 。(《文学流派与文学思潮——评波斯彼洛夫的文学思潮观》卢铁澎)
关系:
1.苏联学者波斯彼洛夫:流派→思潮
①文学流派产生文学思潮。文学流派视为文学发展的中心, 坚信任何民族的文学史都不过是由文学流派构成的历史, 而文学思潮的产生也依赖于文学流派。
eg:“每一种民族文学的历史发展就是各种不同的文学流派的产生、互相影响和替代的过程。在这些流派的作品中, 不同程度地体现出相应的艺术体系, 这些流派还常常创立出相应的创作纲领, 作为文学思潮出现。”“文学流派在各民族文学发展史的开端就存在, 而文学思潮则是在相对来说较晚的发展阶段上并永远是在某些流派文学的思想艺术内容的基础上形成的”([苏]格.尼.波斯彼洛夫.文学原理[M].王忠琪, 徐京安, 张秉真译.北京:三联书店, 1985.)
②流派创作有无共同的创作纲领成为区别文学思潮与文学流派的主要标志。
eg:波氏认为, 文学思潮就是指“某个国家和时代的那些以承认统一的文学纲领而联合起来的作家团体的创作”, “文学流派”则是“那些仅仅具有思想和艺术的共性的作家集团的创作”。([苏]格.尼.波斯彼洛夫.文学原理[M].王忠琪, 徐京安, 张秉真译.北京:三联书店, 1985.)
2.文学思潮是一个阶段的包含文学流派等诸多元素的合集:思潮→流派
eg:现代主义文学并不是一种文学类型,也不是一种统一的文学流派。它所代表的是西方文学在经历了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等阶段后向现代文学转轨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诸多文学流派及其各种观点综合而成的一个庞大的世界性文艺思潮,它包括象征主义文学、未来主义文学、意识流文学、意象主义文学、超现实主义文学、达达主义文学、表现主义文学、抽象主义文学、存在主义文学等。(《俄罗斯文学之存在主义传统》戴卓萌等 P3)
eg:(许多文学流派是同一文学思潮共振的产物)新文学流派诸作家共振于一种文学思溯。这样的文学流派在中国近百年文坛上不算少数,凡此种流派诸作家往往具有共同的审美追求或相似的美学情趣,他们的文化心理易于受到同一文学思潮的刺激和振荡,通过创作主体思维的共振作用,有可能生成相同相似的审美意识或文学观念。所谓“共振”是借用物理学的概念,本意为两个振动频率相同的物体距离靠近时,一个发生振动另一个也随之振动。文学流派作为一个群体常常在同一文学思潮激发下出现彼此思维的共振,使群体中众多作家个体的文学兴趣的多样化和差异性可以在趋同文学思潮的制导下,把诸多作家美学兴趣的广阔性与集中性、倾向性与持久性予以良好的整合,导致文学流派形成过程中诸作家所呈现出的文学观念、审美取向甚至艺术话语极其相似。这是因为文学流派群体中的同一文学思潮造成的文化学术氛围诱导着创作个体,不仅趋同于该群体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思维结论和美学理想;而且文学群体与文学个体通过不断地文化信息循环或反复交流,能够产生这样的思维效果:群体中许多人的脑袋可以为一个人所使用,从而延长和扩展了他的思维。”(《中国新文学流派与文学思潮关系论_朱德发》)
3.文学思潮交织、流派并存成为白银时代的一大特点——并重并存
eg:过去那种以某一种主义为主流的文学生活格局被打破了; 过去那种由某一种思潮去取代另一种思潮的线型行进方式被颠覆了。即便从流派更迭、思潮交嬗这一传统的视角来看, 世纪之交的俄罗斯文学也不仅仅呈现出流派更替思潮迭起的景象, 更有流派并存思潮交织的景观:(《白银时代俄罗斯文学研究》周启超 P6)
eg:20世纪俄罗斯文学的起点是1890年代……当时,在民粹派运动失败,晚期封建危机加深,探索民族发展道路和前途的热情高涨的时代条件下,知识界开始大量引入以“重估一切价值”为特点的现代西方社会哲学思潮……俄国象征主义、“阿克梅派”、未来主义及其变体,具有自然主义倾向的作家先后出现,一批不属于任何流派的诗人和作家坚持独立的艺术探索,同变化发展了的现实主义一起,构成了一个多种思潮和流派并存发展、争妍斗艳的文坛新格局。(《俄罗斯现代文学史》汪介之 前言)
文学流派和文学思潮都是历史范畴, 两者的确常有重叠、交叉的关系。然而, 文学思潮是一个整体观念系统, 属于文学活动系统中占支配地位的最高层面的观念, 它决定着活动主体的实践行为, 体现于行为成果及其产生的信息反馈之中。而文学流派只是创作领域中的特定作家群体, 虽然也涉及文学思想、实践行为和创作成果, 但就其性质来说, 它是人 (作家) 的集合, 思潮却是文学思想的系统。思潮的核心是“思”———一种规范性文学思想体系, 流派的中心是“派”———艺术派别, 以创作流派而论, 它的形成基础和聚合标志主要是艺术风格。文学流派只在思想观念层面与文学思潮重叠、交叉, 即一定的作家群体在自己的创作观念里接受某一文学思潮的文学规范体系, 并努力贯彻于创作实践之中。一种思潮往往不只涵盖一个流派, 如属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就有德国的耶拿派、海得堡派、施瓦本诗派、英国的湖畔派、“恶魔”派……等等。一个流派也不一定只忠于一种思潮。例如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浪漫派从一开始就不是完全属于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流派, “它强烈地受着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其他西方文艺思潮流派的吸引, 因而其浪漫主义之中融汇进了不少它们的成分。(《文学流派与文学思潮——评波斯彼洛夫的文学思潮观》卢铁澎)
只要逐个考察剖析新文学流派就会发现,它们几乎都不是一种文学思潮振动和作用的产物,似乎不想钟情一种文学思潮,往往共振于多种文学思潮,也就是汲取并选择了多种文学思潮的美学因素加以整合而形成一个独具特色的新文学流派。(《中国新文学流派与文学思潮关系论_朱德发》)
自己的话:
文学流派: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在某种相同相近的思想倾向、审美理想、艺术主张、风格方法的基础上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作家群体,他们在自己的创作观念里体现某一文学思潮的文学思想、接受这一文学思潮的文学规范体系,一般具有共同的文学纲领(论著、宣言和口号)。
文学思潮:一种规范性文学思想体系。文学思潮是指以倡导某种文学思想,在文学界以至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而形成潮流的社会思潮。它是社会思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系:重叠、交叉,孰先孰后无定论。有时文学思潮产生文学流派:某些作家的文化心理受到同一文学思潮的刺激和振荡,生成含有相同相似的审美意识或文学观念的作品,从而建立或“被研究者建立”流派;有时文学流派产生文学思潮(文学流派出现在前而文学思潮传播于后——不一定正确because也许我们会发现他们在进行文学创作之前或参与某个文学流派之前,早已深受某一种文学思潮的渗透与影响,使自己的文化素养或审美文化心理具有了倾心于某种文学思潮的指向,或许这种指向或意向是非自觉或非理性的,而一旦进人创作过程却也就逐渐明晰化或理智化了。):格.尼.波斯彼洛夫。 一种思潮往往不只涵盖一个流派,一个流派也不一定只忠于一种思潮(共振于多种文学思潮because文学思潮往往并非径渭分明地各自独立地流淌)。
区别:文学思潮的内涵与外延往往大于文学流派,其价值含量也要重于一个文学流派,其层次性较为丰富,阐释的弹性也较大,特别是它的包容性与辐射性极强,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信息的扩大,同一文学思潮的内涵也得到不断地充实和更新,这无疑为文学流派的选择和汲取提供了多种可能性,成为诸多文学流派的共振场和营养源。
文学思翻与文学流派之间的关系虽然密切得难解难分,但二者却不能完全棍为一体。不论是文学思潮转化为文学流派的灵魂或者是文学流派衍化为文学思潮的载休,它们之间必须有个转换的中介,而这个中介无疑是作家主体。所以要透彻地揭开文学思潮与文学流派之间的复杂而徽的关系,必须对“中介”进行专题研究。(《中国新文学流派与文学思潮关系论_朱德发》)
二、为什么文学向来贫瘠的俄国在19世纪突然产出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几位大文豪(文化繁荣)?
1. 总括:19c前五十年,俄国精英分子引进的西方的异质文化强烈冲击俄国;后五十年,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化的不断撞击、对话、融合、交流中发展变化,整合、借鉴了西方文化,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俄罗斯文化。(《十九世纪俄国文学史纲》刘亚丁 P3)
十九世纪俄国文学阶段划分:1. 19c初--40年代初,西方文化强烈冲击俄国,十二月当人文学、普希金、莱蒙托夫;2. 40年代--60年代,俄国精英分子反思文化认同问题、主张两种文化融合,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3. 70年代--19c末,在整合了西方文化之后的俄罗斯传统文化的繁荣期,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民粹派文学。(《十九世纪俄国文学史纲》刘亚丁 序言)
在《一八四六年俄国文学一瞥》中,别林斯基已经看到,年轻的俄国文学开始逐步摆脱模仿外国文学,走向独立。(《十九世纪俄国文学史纲》刘亚丁 P13)
第一步:19c前五十年西方文化强烈冲击:①1810亚历山大一世撤销对外国货物和书籍入口的禁令,准许俄国人出国旅游。②1812-1814俄法战争使贵族军官(其中很多成为了后来的十二月党人)开拓对欧洲的认识。
第二步:俄罗斯文化突然在后五十年繁荣起来原因,即承接前后五十年的转折点:1848年欧洲革命的失败使过去在欧洲寻找道路的俄国精英(赫尔岑)对欧洲失望,从而反向回归俄国道路(村社,民粹派的俄国农民社会主义——列宁语)。
1848欧洲革命,是指反对君主政体的一系列共和派的叛乱。1848年1月革命运动首先在西西里岛掀起,然后扩展到意大利、德意志和法国诸国,以及奥地利帝国。法国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确定了普选权。在中欧,则出现自由政治改革和民族统一之类的运动。然而,军队仍忠于王室,君主不久即重建其政权,废除大部分承诺的改革。叛乱最后都以失败告终,自由主义者自此觉醒。 (百度百科)
第三步:俄国文学受西方文化的精神实质的影响→产生自我意识,形成民族特征→文化繁荣。
三、世界上(西方的)的古典主义是什么?(经典代表作)
百度百科:
17世纪开始流行在西欧、特别是法国的一种文学思潮。这一潮流是特定历史时期产物,因它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和样板而被称为“古典主义”。作为一种文艺思潮,古典主义在欧洲流行了两个世纪,直到19世纪初浪漫主义文艺兴起才结束。它在17世纪的法国最为盛行,发展也最为完备。法国古典主义的政治基础是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哲学基础是笛卡儿的唯理主义理论。古典主义在创作理论上强调模仿古代,主张用民族规范语言,按照规定的创作原则(如戏剧的三一律)进行创作,追求艺术完美。
古典主义文学以法国成就最大。弗朗索瓦·德·马莱布是古典主义文学的开创者,他要求语言准确、明晰、和谐、庄重。
古典主义 艺术特征:
1. 从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中汲取艺术形式和题材。
2. 有一套严格的艺术规范和标准。例如戏剧创作要遵守“三一律”,即情节、时间、地点必须保持“整一”。
3. 主张语言准确、精练、华丽、典雅,表现出较多的宫廷趣味。
古典主义代表作:
在法国的古典主义文学中,戏剧方面最有成就,出现了三大戏剧家:悲剧作家有高乃依(1606--1684)( 《熙德》 )和 让·拉辛(1639-1699)(《昂朵马格》),喜剧作家是莫里哀(1622--1673),莫里哀的代表作品有《伪君子》、《悭吝人》等,他是十七世纪最有成就的喜剧家,但并不是最典型的古典主义者。
让·德·拉封丹(1621—1695) : 《寓言诗》(1668—1694)
尼古拉·布瓦洛(1636—1711) : 《诗的艺术》(1674)
四、简述莫里哀《太太学堂》
1662年12月,莫里哀推出了五幕喜剧《太太学堂》,与《丈夫学堂》相同,主题写的是女人有权在爱情上进行抉择。内容讲一个嫉妒成性、心胸狭隘、专横的名叫阿尔诺尔弗(德·拉·树桩先生)的人经常嘲讽被戴绿帽的男人,对时下有文化有知识风雅迷人的女性嗤之以鼻,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懂得祷告上帝、爱我、缝缝补补就够了”),有着想同纯洁无暇的少女结婚以此避免被戴绿帽的荒谬想法(少女养成)。于是把一个穷人家的小女孩阿涅斯送到了与世隔绝的修道院里要求修女以“尽可能把她教成一个白痴”的方针从四岁养到了成婚年纪后接回了家里准备结婚,然而成婚前夕阿涅斯却与一个正当年纪的青年奥拉斯(阿尔诺尔弗朋友奥隆特的儿子)相恋了,他又是恐吓不谙情事的阿涅斯说与青年相爱是犯罪、又是派人偷袭夜里来幽会的奥拉斯、又是向阿涅斯哭诉衷肠,几番阻扰他俩的爱情,最后奥拉斯的父亲、也就是阿尔诺尔弗的朋友奥隆特回来为奥拉斯指定婚姻,对象竟正好是阿涅斯,原来阿涅斯幼时远走的父亲昂立克(奥隆特同乡)现在回来与她相认并确认同意了这门婚事,阿尔诺尔弗气急败坏、而两个有情人终成眷属,结局皆大欢喜。
布尔加科夫《莫里哀传》:皮埃尔·高乃依和莫里哀彻底决裂:①《太太学堂》演出后一个时期内,国王赏赐莫里哀年俸1000利弗尔,以酬谢他作为一个伟大的喜剧作家的功绩。②莫里哀在《太太学堂》第二幕末尾引用了高乃依的悲剧《谢尔托乌斯》中的一行小诗,通过阿尔诺尔弗之口念出来。因此,使高乃依的话显得有点滑稽,莫里哀并没有任何恶意,不过为了戏谑而已。
百科: 《太太学堂》因宣扬新思想,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牢笼而被指责为“淫秽”、“诋毁宗教”,又遭到禁演。莫里哀奋起还击,写了《〈太太学堂〉的批评》和《凡尔赛宫即兴》两出论战性短剧。 在莫里哀看来,喜剧具有独特的社会功能,其价值不亚于悲剧,而喜剧的主要任务就是“表现人们的缺点,主要是本世纪人们的缺点。”他还指出,戏剧应该面向广大的“池座观众”,不必刻意迎合上流社会人们的意见。此外,他不赞成用“规律”约束创作。所有这些见解都表明,莫里哀虽然身在宫廷,但思想仍坚持着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立场。
五一后 需要准备的
1.要结合情节、人物性格和作品的表现手法着重分析作品的浪漫主义特点
拜伦《唐璜》
2. 按照以下顺序准备“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19世纪)”ppt
我们的主要目的是对思潮流派的发展有个概括整体性的把握,所以不是具体分析每一个作家所有代表作的详细内容,侧重点是每位作家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手法、主题等方面的发展变化。
19c初(前25年)
背景:亚历山大一世反动统治。农奴制出现危机,社会动荡。资本主义因素发展,农奴制阻碍资本主义。
事件:1812年拿破仑入侵俄国,俄国民族意识空前高涨。改革者(年轻军官)意识觉醒。
⊙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 1831
⊙格利鲍耶陀夫《智慧的痛苦》 1824 (通过恰茨基对俄国当时社会的腐朽势力进行批判,该剧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开端。)
⊙普希金《鲍里斯·戈都诺夫》 1825
总结:(批判?)现实主义奠基之作。
19c30-50年代
背景:尼古拉一世残暴统治时期。人民反抗风起云涌(农民起义、工人暴动)。
“西欧派”(废除农奴制,建立资本主义制度)vs“斯拉夫派(代表贵族地主思想)”。
文学界:1、出现许多表面搞学术活动、实际上宣传革命思想的先进小组:克里茨基小组、拉古洛夫小组、赫尔岑-奥加辽夫小组、斯坦凯维奇小组、布塔舍维奇-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最激进)、别林斯基11号小组。
2、社会斗争的反映:文学界的斗争。几种反映在一些杂志、刊物上的论战。
事件:1825年十二月党人起义。宣告了积极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开始。
⊙普希金《别尔金小说集》 1831
⊙果戈理《钦差大臣》 1836
⊙莱蒙托夫《当代英雄》 1840
⊙果戈理《死魂灵》 1842
⊙陀思妥耶夫斯基《穷人》 1846
⊙屠格涅夫《猎人笔记》 1852
⊙赫尔岑《谁之罪?》 1846
总结:从社会各阶层各方面反映旧制度的腐朽与落后,赫尔岑总结:制度之罪。
(前面普希金、果戈里和莱蒙托夫两个人即可,一个人负责概述这一阶段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确立和发展,另一个同学具化)
普希金:青年时期学习和模仿西方文学技巧,短短几年: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
彼得堡时期(1817-1820)(接近十二月党人):《自由颂》《致恰达耶夫》:反暴政的民主主义思想;1819《乡村》:反农奴制。
南方流放时期(1820-1824)(一定程度上受十二月党人影响):积极浪漫主义高潮时期。“普希金的南方长诗”:《高加索的俘虏》《强盗兄弟》《巴赫奇萨拉伊的喷泉》《茨冈》:20年代俄国贵族青年找寻出路的动荡不安心情。其中自我斗争和反抗意识,是普希金现实主义的开端。
米哈伊洛夫斯科耶监禁时期(1824-1826)(十二月党人起义):《鲍里斯·戈都诺夫》 1825 ,现实主义剧本。
重返彼得堡(1826-1837)(怀念十二月党人):《叶甫盖尼·奥涅金》 1831(NO.1 多余人)奥涅金反映了封建农奴制度对人性的压抑、扭曲、摧残 ;《别尔金小说集》 1831 ,普希金现实主义重要阶段,《驿站长》(NO.1 小人物)向现实主义大进一步重要标志。
果戈里:继普希金之后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确立者、奠基人,他和普希金一起奠定了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方向。“自然派”:1846年反动文人布尔加林评论果戈理作品,别林斯基接受该名称。
《狄康卡近乡夜话》(1831)浪漫主义作品集。→《外套》延续小人物;《钦差大臣》 1836 《死魂灵》 1842 ,揭露、批判社会;在俄国文学发展的历史上,无论普希金还是莱蒙托夫都没有最终完成从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的转变,而果戈理的《钦差大臣》《死魂灵》才最终充分建立了俄国民族独特的、自成一格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莱蒙托夫:诗歌特点:表现社会的动荡不安;表现有理想有追求的知识分子的痛苦、愁闷、惆怅;在否定中肯定,悲痛中有力量。
《当代英雄》 1840 中毕巧林是19世纪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第一阶段的重要典型,“多余人”。
事件:1.1855年尼古拉一世离世,亚历山大二世上台,开始准备废除农奴制。
2.俄国在1853-1856年俄土战争(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暴露旧制腐朽,社会觉醒、思索。
⊙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 1855
⊙屠格涅夫《罗亭》 1855
⊙杜勃罗留波夫写作时期
⊙冈察洛夫《奥勃洛莫夫》 1859
⊙屠格涅夫《贵族之家》 1859
⊙奥斯特洛夫斯基《大雷雨》 1859
⊙屠格涅夫《前夜》 1860
总结: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美就是生活,要求文学再现生活。后人通过描写人物的爱情、家庭生活反映制度之落后。
事件:1861年“农奴解放令”。
⊙屠格涅夫《父与子》 1862
⊙车尔尼雪夫斯基《怎么办?》 1862—1863
⊙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 1863—1869
⊙涅克拉索夫《在俄罗斯谁能过好日子》 1863-1877
(需要两名同学准备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罗留夫三人的文学批评观点和美学观点)
别林斯基:1.文学艺术的本质是有意识的、有目的地反映现实生活,反对为艺术而艺术。
2.在文学艺术中,作家的主观和生活的客观中间要建立辩证统一的关系,没有客观就没有诗
3.典型问题:一个典型就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是一个人又是许多人。
4.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内容和形式不可割裂,艺术的美是为生活的美服务的,它的根源和基础来自生活。
5.文学艺术的人民性原则:文学艺术必须反映这个时代的本民族人民生活的特点。
总结:反映1861农奴制改革后,大转折时代的新旧社会交替的冲突与碰撞。
⊙谢德林《戈洛夫廖夫老爷们》 1875一1880
⊙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宁娜》 1873-1877
⊙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 1879-1880
总结:旧制度的濒死状态。
⊙托尔斯泰《复活》 1889-1899
总结:批判现实主义的高峰。
⊙契诃夫《套中人》 1898
(契诃夫的作品不仅限于这里的一部,而是整体性的)
参考文献:《19世纪俄国文学史讲稿》
《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美学中的现实主义问题》布尔索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