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骑兵最后的华彩时代,波兰翼骑兵
重骑兵最后的华彩时代,波兰翼骑兵 原创:龙语者 在西欧,尽管16世纪前中期火绳枪与专业化步兵方阵给法国敕令骑士的封王之路不停带来阻碍与困扰,但板甲全具装骑兵依旧是那个时代最强大的兵种这点仍无可争议。 在17世纪出现了一种作战方式更为传统、装饰更为华丽的重型骑兵,虽然16世纪后期这种重骑兵就开始享有盛名,他们就是波兰翼骑兵。 波兰翼骑兵的前身并非重骑兵,而是1500 年前后(文件是1503年,但很可能在此之前就引进), 波兰引进自匈牙利与塞尔维亚的雇佣骑兵骠骑兵。他们是手持长矛、马刀与盾牌,颇有东方元素的冲击型轻骑兵。他们协同波兰军中的,与西欧重板甲骑士一样的波兰重骑兵作战。当时,更令人瞩目的是波兰的传统板甲重骑兵。 但在16 世纪70 年代,经过波兰国王斯蒂芬·巴托里的深入军事改革后,原先骠骑兵的筝形巴尔干盾被放弃,取而代之的是重型的半身板甲。而他们继续全面重装化,转变为一种冲锋非常强力的冲击型重骑兵。这位波兰国王在1576 年征召了1000 名宫廷翼骑兵,并扩大化到逐步取代了波兰传统的中世纪重骑兵。从那个时候直至1770 年前,波兰翼骑兵巨大的骑矛、身披带有斑点的猫科动物的兽皮、夸张的背部羽饰都被看作是波兰精英骑兵的象征。 比起16 世纪后期—17 世纪初,德意志手枪重骑兵依然非常重视四分之三重型板甲带来的防护,波兰翼骑兵也是重装的。当然,装甲不算特别厚重,翼骑兵的全身基础盔甲依然是相比较为轻型的链甲。但随着斯蒂芬“重装化”的改革,外形有点类似于古罗马军队环片甲式的层状板甲胸甲,逐步出现在翼骑兵的身体上。这种类似于龙虾形状的板甲至17 世纪初逐步流传开。 17世纪早期的波兰翼骑兵 但有意思的是,到17 世纪中期之后, 就连最重装的德意志手枪重骑兵也开始仅装备一件板甲胸甲时,波兰翼骑兵继续坚持使用他们的“龙虾式”板甲。结果,他们在整个西欧重型骑兵装甲轻装化的那个时代,反倒成了最“重装”的重装骑兵。此外,美观一直是波兰翼骑兵所重视的。他们不会像德意志那样将重型板甲漆成深黑色(但根据现代审美或许黑骑士会更受欢迎),而是尽量闪闪发亮。 16世纪,波兰翼骑兵的头盔还是匈牙利式的锅状铁盔。不过,这种铁盔护鼻与护耳倒都是齐备的。此时,著名的“龙虾尾”头盔还未装备波兰翼骑兵。而真正我们较为熟悉的,装备着“龙虾尾”盔、龙虾层状半身板甲及羽饰的波兰翼骑兵形象,一般是17世纪后期索别斯基复兴后的场景。 波兰翼骑兵的武器,综合了东西方的元素,而马刀很显然是东方化的。有意思的是自奥斯曼帝国向东,直至远东地区的中国明朝,几乎所有地区的民族都钟爱长刃带有弧线的马刀。不过,波兰人也会使用一种刃部较细,刃长可达到130—160cm,被称为“koncerz”的穿甲剑。这种剑的剑刃更像是矛,甚至没有设计切割的剑刃。剑脊被设计成凸起,拥有一定穿透板甲的能力来对付重装部队。当然,这种形制的剑刃不适合劈砍。除此以外,他们也与西方骑兵一样拥有西式宽剑。 波兰翼骑兵的马刀与骑矛 波兰翼骑兵最有特色的武器就是他们被称为“kopia”的骑矛,他们很可能是欧洲对传统骑矛最怀有“最后的情怀”的重骑兵。在其他欧洲国家骑矛逐步被削弱或是濒临消失的状态下,波兰翼骑兵却使用较传统西欧骑矛更巨大,更像是比赛用矛的巨型骑矛。这种巨型骑矛与骑士比武用矛一样是中空的,有具备特色的球形护手,且作为一次性使用的武器,会在冲击后碎裂。大部分骑矛的长度是4.8—5.6米,并且多数骑矛上都会使用彩色的矛旗。作为欧洲“最后的冲击骑兵”的象征,骑矛几乎伴随着翼骑兵的整个历史。到了18世纪早期,翼骑兵们的侍从骑兵们,几乎已经完全抛弃了长矛,使用短管卡宾枪或是大口径卡宾枪, 但波兰翼骑兵的主武器依然是骑矛。 虽然波兰翼骑兵带有浓重的传统情怀, 甚至一部分翼骑兵还装备着弓箭作为装饰。但作为一种16—17 世纪的欧洲骑兵,即使是冲击骑兵,也是不能拒绝火器的。16 世纪,翼骑兵在早期轻骑兵阶段是较为排斥火器的。不过,在斯蒂芬改革之后,这种情况就完全不同了,翼骑兵会携带一支到两支手枪。到了17 世纪中叶之后,翼骑兵开始使用比轮簧手枪更小,更可靠的利用燧石点火的燧发手枪。 一部分历史学家认为,波兰翼骑兵最具特色的羽饰外观,很可能来源于早期翼骑兵轻骑兵阶段时,左臂盾牌上飞羽的绘画以及固定在盾牌上的羽饰。从16 世纪末开始, 也许是为了不阻碍骑矛的使用,羽饰被固定在马鞍上。而“经典样式”那种固定在骑手背上,非常华丽甚至有点怪诞的造型,则要到17 世纪中期索别斯基对翼骑兵的复兴阶段。这些羽饰在实战中确实是有装备过,但很可能没有这么夸张。而且,根据当时的一些资料,不是所有翼骑兵连队都使用这样的装饰。 翼骑兵恐怖的冲锋 在波兰有一句谚语:“一个没有马的波兰人就像是没有灵魂的身体”,展现着波兰人对于骑兵战马育种的重视程度。1565 年, 波兰皇家马场就已经拥有3000 匹不同种的种马。而波兰翼骑兵优秀的战马是他们作为西方“最后的枪骑兵”存在的重要理由。17 世纪的波兰马匹育种师,较为良好地平衡了西方的重型战马与阿拉伯马的特点,产生了一些既强壮,也富有耐力与速度的品种。大量的战马不但培育出来提供给波兰骑兵部队,甚至在出口的禁令下仍不断销售给临近的西方军队,尤其是三十年战争期间的邻国。 虽然现代的马种大波兰马在那个时代还未形成,当时的波兰战马就是混了一定阿拉伯血统的西欧重型马种。一般这些战马的肩高标准是15 掌以上,在当时应该算较为高大的战马。波兰翼骑兵的战马则是取其中的最优者。除了战马外,很多波兰翼骑兵都有备用骑乘马及军役马。 17 世纪初,当德意志手枪装甲骑兵依然在坚持维护重型板甲的荣誉时,波兰翼骑兵则坚持着传统重装骑兵更为依仗的骑矛冲击技能,并将此发挥至极限。翼骑兵始终保持着良好的骑矛训练。在1683 年著名的维也纳会战之后,波兰国王索别斯基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面前,要求自己的24名翼骑兵分成两组,进行平举骑矛的对冲。他们可以在骑矛即将撞击对方的刹那间拨转马头,这引发了已经大量放弃骑枪的德国人的惊叹。因此,作战中的波兰翼骑兵也往往是浅纵深队形,没有必要超过四排纵深,一般就是三排纵深。进行冲击的时候,骑兵们先是密集队形小跑,在距离敌人100步时开始冲锋,50—60步时全速奔驰纵马狂奔加至最高速,平举骑矛极其猛烈地撞击敌阵。 维也纳之战中冲击奥斯曼步兵的翼骑兵 但由于波兰骑兵喜欢更大的空心的骑矛,事实上与传统的西方骑矛相比减轻了重量,这些骑矛也被诟病作用往往是气势上的,对特别是重甲的敌人造成的伤害是非常有限的,会在撞击下散开或者粉碎。在与瑞典的战斗中,骑矛在面对瑞典胸板甲的时候并没有造成良好的伤害效果。在1627年的战斗中,一名瑞典上校甚至有三根骑矛在他的胸甲上折断。 但在战斗中,翼骑兵骑矛的价值仍是巨大的。一方面,他们在对抗仍没有板甲、使用锁甲或札甲的相对轻装的敌人,如俄罗斯人或是奥斯曼军队,仍是常常有效的。另一方面,即使他们对抗身穿重板甲的重装敌人,他们强大冲锋的主要目的是将对手的队形冲乱冲散,而非直接用骑矛杀死敌人。冲散敌阵后,后阵那些挥舞着koncerz穿甲剑的翼骑兵,以及其他协同作战的波兰兵种,更适合做这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