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鉴赏辞典》| 复旦刘康德教授讲解何谓中国之“道”
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有名可考的哲学家。
其留下的《老子》又名《道德经》,
是道家第一部传世经典,
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对中国社会及其他国家的思想文化
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鲁迅先生曾说:“中国根柢全在道教。”
李约瑟也说:“中国人的特性中,很多最吸引人的地方,都来自道家的传统。”
要想了解何谓中国之“道”,
且从阅读《老子》开始。

《老子鉴赏辞典(新一版)》
刘康德 主编
2018-12,定价64.00元
ISBN:9787532652464
《老子鉴赏辞典》(新一版),是“鉴赏辞典品牌再续新推古典经典系列”中的一本,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刘康德教授等学者进行细致评鉴,从文本、主题、名言三个维度进行的解读。读者可快速掌握这部道家经典的奥义。
本书共收鉴赏139篇。其中文本篇包括原文、注释、鉴赏三方面。原文采用明代华亭张之象所刊王弼注本(浙江书局本)为底本。主题篇包括按相关主题汇集的原文及鉴赏两方面,并大致按照《老子》的思想脉络编排,如“道法自然”“道立于一”“天地之教”“复归于朴”“道动以反”“阴阳巫卜”“变易之常”“体认道妙”等等。名言篇包括名言所在篇目的全文及对名言的鉴赏两方面。本书对老子的思想进行了深入浅出的现代式的评述、探讨与赏析,文字流畅,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同时文中还穿插了历代学者对《老子》的注释与赏析。
刘康德,1952年生,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导。中国哲学研究专家,在两汉哲学、魏晋哲学领域独具建树。从事中国哲学教学与研究多年,尤集中于道家思想,著作严整,沉潜有年,涵养深厚。著有《魏晋风度与东方人格》《阴性文化》《老子直解》《淮南子直解》等。
精美书影

实体书

去护封

内页
老子其人其书及其影响(节选)
一、老子其人
尽管胡适先生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将老子列为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有名可考的哲学家,认为老子是“中国哲学的始祖”,然而,由于年代的久远,加上老子本人自隐无名、谦下守柔的思想性格,历史上对老子的称谓、姓氏、名字、出身、仕宦、生卒年代等都有种种不同的考证和解释,这也就造成了老子形象的模糊性。同时,这也给后人留下了很大的发挥余地,如后来的道教将老子奉为太上老君,佛教弟子法琳则将老子描绘成“鼻隆薄、头尖、口高齿疏、眼睐耳擿、发苍黧色、厚唇长耳”的佛祖形象,李唐王朝更是认为老子乃上古帝颛顼高阳氏之后,并将老子奉为自己的祖先。
在学术界,老子的生平也是历代学者聚讼最多的问题之一,以至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还爆发了一场关于老子生平的大论战,一些激进的疑古派学者甚至怀疑老子其人的真实性。然而,随着1973年和1993年帛书本、竹简本《老子》的相继出土,老子作为“中国哲学始祖”的地位就变得益加稳固了,我们也可以据此,并结合一些较为可靠的史料,对于老子的生平事迹作一个大致的描述。
其一,据《史记》及裴骃为《史记》所作的“集解”,老子为春秋末期陈国(后为楚国所灭)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即今天的河南鹿邑人。
其二,孔子曾问礼于老子,这在司马迁《史记》中的《老庄申韩列传》《孔子世家》,以及道家典籍《庄子》、儒家典籍《礼记》等文献中都有明确记载。由此推断,老子应当长于孔子10~30岁,其生年约为公元前581年—前561年之间。
其三,老子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史”(《史记》),从事记录天下各诸侯的状况及管理周王室之史料的工作,这也是他能够通晓天下变化之理的原因。
其四,老子也是有老师的,据《文子》和《淮南子》的记载,老子曾问学于常枞(即商容),“见舌而知守柔矣”。
其五,老子“见周之衰,乃遂去”(《史记》)。老子是位知晓天下变化之理的智者,当他看到当时社会的衰败迹象,于是决定“自隐”离去。据潘雨廷先生考证,“周之衰”当是指公元前520年的周景王之死这一关节点(《易与老庄》)。正是由于老子的隐居,并且“莫知其所终”(《史记》),因而其卒年、卒地均已无从考证。
其六,老子离开周都洛阳,向西行至函谷关(或散关)时,受到守关的令尹喜之请,“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史记》)。由此,老子的思想得以流传于后世。
其七,从《老子》一书来看,与“自隐无名”相一致的是,老子还具有谦下、柔弱、虚静、贵愚、曲全、和光同尘、为而不恃、功成不居的思想性格。
最后,为了向读者呈现一位清晰的老子,我们不妨按传统笔法对老子的生平总结并简述如下: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春秋末期陈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人。生卒年不详,略长于孔子。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史”,后来“见周之衰”,于是决定隐居乡野。离开周都洛阳西行至函谷关(或散关)时,迫于守关的令尹喜之请,不得已著五千余言《道德经》,即《老子》。其后,“莫知其所终”。
二、老子其书
与老子其人的模糊与清晰密切相关,《老子》一书也是既模糊又清晰的。以下,我们就分别从《老子》一书的作者、成书年代、传本、分章、思想内容等方面作一简述。
首先,对于《老子》一书的作者和成书年代,历代学者都有翔实的考证,但却众说纷纭,直到近现代,还有相当多的学者认为《老子》一书并非出于春秋末期的老聃之手,而是战国时期的道家后学从《庄子》一书中摘录、发挥从而编纂成的(如国学大家钱穆先生即持此观点)。然而,正如我们上文已经提到的,随着帛书本、竹简本《老子》的相继出土,老子作为“中国哲学的始祖”的地位就变得益加稳固了;由此,我们基本可以认定,《老子》的作者是年长于孔子的老聃,其书作于庄子之前,乃道家的首部传世经典。
其次,就《老子》一书的流传和衍变来说,由于古代的信息传播技术远远赶不上现代,因而书籍在传抄流传过程中往往会因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种种讹误,从而造成各种传本之间及它们与古书原貌之间的不一致。据朱谦之先生考证,今本《老子》主要有河上公注本系统和王弼注本系统两种,前者据说是西汉文帝时的河上公所传,属民间传本系统,文句简古,且杂有俗语俚语;后者则是魏晋名士王弼所传,属文人传本系统,文笔晓畅,善于文辞。除此之外,还有开元御注、政和御注等传本系统,所有传本系统的所有传本加起来,大致有上百种之多。可以说,《老子》比中国历史上其他任何典籍的传本都要多得多,也复杂得多,在众多的传本中对《老子》进行校勘是一件十分困难的工作,《老子》一书的原貌因此也变得难以还原了。
再次,关于《老子》一书的篇章结构,司马迁在《史记》中仅仅说老子“著书上下篇”,并未言及《老子》一书的具体分章问题。后来,西汉的严遵将《老子》分为七十二章,而唐玄宗则将其分为七十八章,到了今天通行的河上本与王弼本,又都将《老子》分为八十一章。《老子》一书的分章不是古本所有,这应当说已经成为学术界的共识,然而,出于注解和诠释上的方便,多数学者仍然“将错就错”,沿袭着通行本将《老子》分为八十一章的传统。
最后,关于《老子》一书的思想内容,我们大致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看。其一,就语言表现手法而言,《老子》五千余字的篇幅蕴涵了十分宏阔的意境,可谓辞要趣远、语精义深,给人带来虽朦胧模糊、却又高妙玄远的感觉,总使人感到怎么看《老子》都行,每个人都可按自己特殊的经验、阅历和体会来读《老子》,从中得到认同,确立境界。其二,就老子思想本身的层次来说,《老子》一书可以《三十八章》为界,分为《道经》《德经》两大部分,其中,《道经》偏重于从宇宙大化之自然流行中呈现一种极为高远的宇宙关怀与形上智慧,《德经》则以现实的社会人生为落脚点,与老子所处的那个礼崩乐坏、天下大乱、人民颠沛流离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总的来说,老子哲学乃是一种救世哲学,它希冀人们基于从“道”中之所“德”(得)来达致一种“善”的生活情态。
末了,我们还是按照惯例向读者呈现一部清晰的《老子》:《老子》,作者为略早于孔子的老聃,创作年代大约为春秋末年,乃老聃出关时受关令尹喜之请而作。《老子》一书共五千余字,又名《道德经》,分为《道经》与《德经》两大部分,其中,“道”主要是指一种形而上的哲学思想,而“德”主要是指“道”在社会人生中的落实,二者既相互联系又不可分离,体现了老子在春秋末年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对于宇宙、社会和人生的敏锐观察与超凡智慧。
三、老子对后世的影响
老子作为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有名可考的哲学家,留下的文字虽然只有“五千余言”,但他深邃的思想却对其后的中国社会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礼崩乐坏、社会大乱的背景下,为了寻求救国救民之路,老子所处的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先秦诸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思想盛况。而老子作为“中国哲学的始祖”,在先秦诸子的百花园中,接连盛开的花朵无不或多或少地受到他的熏陶和影响。据史料记载,关尹子、庚桑子、文子等人均是老子的入室弟子,而杨朱、列子、彭蒙、田骈、慎到等人则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较为活跃的道家后学。到了战国中后期,庄子全面继承和发扬了老子的思想,可谓是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在道家学派之外,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问礼于老子,而孔子之后的子思、孟子也深受老子天道观的影响。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所提倡的节用、节葬、非乐、非攻、非命等思想,则与老子爱民斥暴、天道自然的思想多有相合。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韩非子更是最早对《老子》作注解的思想家,并且时时不忘“法”出于“道”。此外,名家、兵家、纵横家、阴阳家等学派的学者也无不从方方面面汲取老子思想的营养。正如吕思勉先生所说:“道家之学,实为诸家之纲领;诸家皆专明一节之用,道家则总揽其全。”(《先秦学术概论》)
到了西汉武帝时期,虽然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得到采纳,但当时的儒学,其实已经融入了道家、法家等多种思想元素。因此,虽然老子的思想没有正式成为官学,但它作为中国思想史上的一支鸿流,对于中国的社会政治、文化习俗始终发挥着根本性的影响。限于篇幅,我们仅将老子及其思想在汉代以后最为关键的一些影响条列如下。
其一,西汉初年的四代帝王均采取了以老子道家思想为指导的休养生息的国策,由此产生了中国历史上有确切史料依据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
其二,伴随着东汉中后期农民起义的发展,老子道家思想催生了中国历史上对普通民众最具影响力的宗教———道教。鲁迅先生曾说:“中国根柢全在道教。”(《1918年8月20日致许寿裳》)
其三,魏晋士人以生命践行老子道家思想,由此形成了一种涵蕴“玄思、妙赏、深情、旷达、忧患、弘毅”的哲学精神,也即魏晋风度,这成为后世中国知识分子之文化人格的核心特征。诚如李约瑟所说:“中国人的特性(性格)中,很多最吸引人的地方,都来自道家的传统。”(《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
其四,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东传,学者大多以道解佛、融道入佛,由此产生了与印度佛教性格迥异的中国佛教。
其五,唐高祖李渊认老子为李唐王朝的祖先,老子及道家、道教在唐代受到官方空前的崇奉。
其六,为了弘扬官方的儒学,儒家学者积极借鉴老子道家和中国佛教思想,由此产生了新形态的儒学——宋明理学,它所探讨的“理”“气”“太极”“无极”“动静”等核心哲学概念均出于道家。
最后,进入近代以来,老子道家思想成为文史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并且,政治学、社会学、养生学、美学、管理学乃至物理学等领域的学者对于老子道家思想也多有关注。在此意义上,老子已经跨越时空,融入了现代世界。
(刘康德 张锋宾)

长按二维码,进入我社淘宝自营店
[供稿编辑:张恬;供图:张舒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