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言二拍之吴保安弃家赎友【原文7183字,新编1751字】
话说大唐开元年间,当朝宰相郭元振,有一侄儿郭仲翔,文武双全,但因性格不拘一格,一直无人举荐。他的父亲见他一事无成,于是让仲翔上京参见伯父,求个一官半职。郭宰相说,大丈夫如不能通过科举考试,登上青云,也要像班超那样,身有一技之长。如果借门第关系,又有什么作为?
适逢南蛮作乱,李蒙都尉带兵进讨,临行之前前往相府辞别。郭宰相希望李将军带一带自己的侄儿,待将军立功归来,仲翔也算沾光成名了。李蒙见到仲翔一表人才,又是当朝宰相侄儿,宰相又亲口嘱托,不好推却,于是任命仲翔为行军判官。
仲翔辞别伯父,跟随李将军启程了。行军到剑南,有一同乡名叫吴保安,两人虽从未谋面,但吴保安听闻郭仲翔是个特别讲义气的人,也肯扶持帮助别人。于是保安写了一封信给仲翔,将自己的生活情况和工作情况大致说明了一下,也希望他能帮助给与提拔。
仲翔心想,虽素未蒙面,但却详细告知自身情况,也是信任我的。大丈夫遇知己却不能出力,心有惭愧。于是向李蒙推荐了吴保安,李都督随后任命吴保安为管记。
这时探子来报,南蛮猖獗,已逼近内地。于是李将军下令半夜起兵剿蛮。正巧蛮兵强掳过程,未做作战准备,被大军突袭,大败全输。李将军想趁势继续作战,可仲翔建议,蛮人虽已兵败而逃,但生性狡诈,将军威信已树立,还是班师回州更好,如深入南蛮腹地,唯恐对方使诈。李将军不悦,大怒:蛮军已闻风丧胆,不乘此机会清扫大本营,更待何时?!你就不要多说了,看我怎么大破敌军!
第二天,李将军带兵深入蛮军大本营边界。只见万山高耸,不知哪一条才是去路。谁料,找路的同时,突闻锣鼓四起,抬头望去,蛮兵满山都是。对方头目叫做蒙细奴逻,手执弓箭,百发百中。蒙主携众蛮穿林渡岭,不费功夫,就把唐兵打得落花流水。人生地不熟,英雄完全无用武之地,眼看部队即将被全歼,李将军悔不当初听郭判官的谏言,不愿被蛮军擒去羞辱,于是割喉自杀。至此,全军覆没。
当时,仲翔成了俘虏。蒙主知道他是宰相的侄儿,于是送给了头目乌罗。南蛮胸无大志,只图财物,掳掠的汉人,人少就做奴仆,人多还可相互买卖,当然也有一些有职位的战俘,让他家书回去,重金来赎。乌罗知道仲翔是当朝宰相侄儿,于是狮子大开口,索要一千匹绢丝。
仲翔想着,路途遥远,不知书信是否能送到伯父处,吴保安是我知己,他能念着我的举荐,体谅我,幸好他行动慢些还未就职,没参与此次作战,请求他转信至京城,不是更放心?于是将书信托由被释放的粮官带给吴保安。
话说吴保安接到李将军文贴,知道郭仲翔举荐,于是留了妻子和不满周岁的儿子赶赴上任。到了军营,却收到了李将军部队均已阵亡,郭仲翔下落不明。当收到粮官来信,赶紧往长安出发,结果郭宰相已过世,家人都已回老家。吴保安大失所望,身上盘缠已用尽,好不容易回到妻儿身边。张氏问缘由,保安将事情前后告知,他说,郭君能在我危难的时候举荐,我不能在他危难的时候撒手不救。赎不回郭君,我吴保安也不独活!
于是,吴保安倾家所有,得了二百匹绢丝。更离家经商,积攒钱财购买绢丝,在外十年,凑得七百匹绢丝,但还是未够赎金。为了赎回仲翔,吴保安连妻儿都忘记了。这十年,妻儿孤苦伶仃,家中无积蓄了,妻儿只好带着十一岁的儿子寻找吴保安。可一路身上盘缠已尽,张氏放声大哭,一心想寻死,又舍不得自己的孩子。路过的官人停下马车,了解原委。此官人恰好是朝上安排顶替李杜渡的杨安居都督。
杨都督了解清楚情况后,敬重吴保安义气,安置好张氏和孩子,派人找到了吴保安,并赠予四百匹绢丝。吴保安终于凑齐赎金,来到蛮地准备赎仲翔。仲翔已被转卖,且被虐钉脚。吴保安看到半人半鬼的郭仲翔,好不凄惨,于是让他骑马,自己牵妈步行回城。这时吴保安救得友人后,这才与妻儿团聚,此时儿子已经十一岁了。杨都督除了赠予绢丝,还将吴保安送往京城补官,后升补为嘉州彭山丞相。
郭仲翔在蛮中日久,知道蛮中的妇女颇有姿色,而且价格较低,于是买了十名美女,想赠予杨都督。杨都督只留了一名最小的美女,作为幼女陪伴,其余都转赠给了心腹将校。原以为仲翔战死沙场,家中老父和妻子又见家书,举家欢喜。
保安夫妇得了疫症双亡,葬在彭山。儿子吴天佑从小读书识字,就在本县度日。仲翔听闻后,披麻戴孝至彭山,并将年幼的天佑以及保安夫妇尸骨一同带回家乡,并与天佑兄弟相称。并为保安立碑,详细记录弃家赎友之事。此后天佑长安就职,仲翔将一半家产分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