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墙
山还是山,山上的庙还是庙 ...
庙没有门,只有一幅对联挂在大门的两边 —— “空门何须门,了尘便无尘”。除了没有庙门,庙里的和尚也不清洁。
庙墙的颜色也不是黄色,是白色。白墙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还是清朝时,县令的老母亲,病故于新年的第一天。县令是孝子,于此出家一月余,吃了一月的素,又叫人把庙墙刷成白色,以示孝道。
和尚多数出山门,也只是方圆20里,平生没见过这么大的人物。平日,念经文,也带着几分哭腔。久之,和尚也就带着几分哭相。稍加留心,大和尚的苦相也更显明。
庙里的香火本还兴旺,香众多是为求子。求子不成,加之对和尚的苦相印象深。不久,一些蜚语开始流传,香火一日不如一日。小和尚,纷纷转投山门。
庙相,破败,惨淡难免。大和尚,挑水、劈柴。艰苦度日,总算,庙还在。
数年前,庙里的香火鼎盛一时,香客也多为求子。县长认为,这极为不妥,风气不可长,命人前去刷标语。—— 庙墙右边是,南无阿弥陀佛,左边是,少生子多种树。
庙还是庙,墙还是白色,和尚还是一脸苦相。庙里还是大和尚。小和尚出家,给人讲经,收入不菲。又还俗,娶妻。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