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者和写作|《文思泉涌》:如何打败写作拖延症,做一个高产写作者?
写作可以不那么痛苦。
《文思泉涌》一书的作者保罗·席尔瓦是一位学者,平时经常要写很多论文,发表很多期刊。但对于他来讲,他其实一点都不喜欢写作,写作不但枯燥无趣,而且要求高,耗时久,压力大。但不喜欢写作的他,却是个高产的学者,原因就是他已经把写作内化成身心的习惯了。
面临写作问题的学者以及需要撰写论文的学生,可以自习读读这本书。书中不但介绍了打败拖延症的方法,还分享了从遣词造句到出版发表的一些经验。当然了,虽然他讲的主要是英文环境的惯例,但学术上的事情有很多可以互相借鉴。
至于普通的写作者,不必关心那么论文的事,我们可以把焦点放在本书的重点——如何打败拖延症,做一个高产写作者。
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作者秉持学术写作的惯例,在开篇就直接给出了答案:安排时间、制定计划、跟踪进度、即时奖励以及形成机制。再说简单一点,那就是:把写作培养成习惯。如果写作像吃饭睡觉一样有了生物钟,我们就不需要额外担心写作的问题了。
“把一个什么事养成习惯”的理论已经有一些老生常谈了,但这本书最优秀的地方在于它提供了真正可执行的操作方法。
具体来说一共有九个重点,把这九个重点都做好,就可以和拖延症说拜拜了。
一、最好的自控就是不需要自控
在习惯养成的初期,写作者需要一定的意志力来保持自控,防止各种各样的诱惑耽误写作时间。但抵抗诱惑是十分艰难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建立起一个无需自控的环境。
起床就直接去写作,不拿手机,不看iPad,甚至电脑也不联网。你知道自己一旦开始就停不下来,所以别骗自己说什么“就看五分钟”了,这是不可能的。
有人会问,手机和iPad都理解,可是电脑不联网,该怎么查资料呢?答案是动笔前查好大部分,写完后集中补充小部分。既然在动笔之前已经安排好了查资料的事情,那就尽可能地把需要查的资料全部查到。如果写到中途发现某些资料的不足,可以先写资料充足的部分,然后定期集中补漏。
当然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打断写作思路,可是这也没办法,为了避免一旦开始查资料就不自觉得查到“地老天荒”这种行为,我们必须把精力专注在一件事上。如果我们是那种能够一边查资料一边高效写作的人,我们就不会阅读这篇文章了。
举个例子,作者保罗写作时用的是一台老古董的电脑,压根就没有网络,他查资料的时候,要去办公室的电脑上查,平时都是U盘来回……
他用这个方法给自己布置了一个完全无需自控的环境,极大程度上保证了工作效率,这是非常值得借鉴的。
把不需要的东西都拿走,从开始就没有这个选项,那么写作者就会踏实地写作了。
二、设备不重要
把这些吸引注意力的诱惑都屏蔽掉以后,我们就可以坐下开始写了,但是有一些人总是会想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于是就开启了“买买买”模式。
其实这话未必全对,至少在没有前提条件下,它是不对的。到底什么是利器,多利才算是利器?追求利器的道路是永无止境的,如果真要先“利其器”再去“善其事”的话,那写作永远都无法开始了。
对写作来说,你不需要新电脑,不需要酷炫的机械键盘,不需要时髦的写作软件,不需要好看的书桌,也不需要一流的人体工学的座椅。
设备不是拖慢脚步的理由。19世纪的英国作家特罗洛普用纸和笔写作,38年写了45本书,平均每年都有1-2本作品面世,而他还有一份全职工作,写作都是在业余时间完成的。这个成绩很多用电脑写作的人都达不到。
因为设备不够好而迟迟不动笔,本质上是一种拖延心理。其实设备没那么重要,写作者要摆好心态。
等到我们养成了写作习惯以后,我们对写作这件事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到那个时候,我们才知道某个设备是否真的升级了才好。
毕竟一个断断续续的写作者,每天最多在椅子上坐一、两个小时的人,要什么人体工学的椅子啊?这不是很好笑吗?
三、安排时间
作者保罗告诉我们:时间是安排出来的,不是找出来的。对于写作这种高耗能高耗时、高优先级的“三高”事项,应该把它作为一个固定项目安排在一天状态最好的时候,而不是像挤海绵一样到处找缝隙。人人都有畏难情绪,如果硬要把写作时间找出来的话,人们宁愿去洗碗都不会开始写作的,所以写作的时间是不能等的。
拿作者来举例,他的写作时间是工作日的八点到十点。起床后不做任何事情,拿杯咖啡就直接开写,其他的事一概不理。就算哪天起晚了,也是立刻就坐在书桌前动笔写满两小时。这两小时和早上起床是连在一起的,一起都做完了,这一天才算是开始了。
即使写作遇到了卡顿,那也要写,就算第二天不得不全部删掉也要写,身心的习惯动作比写出来的东西要重要的多,这和“肌肉记忆”很相似。
一旦习惯养成,写作就像刷牙、洗脸一样,基本不需意志力,身心都会在固定时间自然而然地开启高效工作模式。
四、准备工作也可以放在写作时间里
有时候资料如果查得不够,写作内容就无法展开,这样即使写作时间到了,也是什么都写不出来。有的人会因此而叫停写作,想要先把资料查好再开始。
不要这么做。把写作从一项艰难的任务变成轻松的习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每天都做,这和我们养成任何一个其他的习惯没有区别,因此不应该让任何事打乱节奏。
如果实在是没有资料就无法进行写作,那就把查资料的事情也放在写作时间里,在写作时间里必须做和写作相关的事,哪怕是查资料也行。
五、把大纲做好就不会有文思枯竭这回事
有时候写作者会出现长时间的停滞,不知道接下来该往什么方向写,这不是文思枯竭,而是因为没有做好大纲。
这个世界上不存在文思枯竭这回事。多花些时间做大纲,做得合理一些,它就会时时刻刻提醒作者这篇文章应该往哪里写,又从哪里结束,它也会提醒写作者手里的资料和知识可以支撑着作品写到什么地步。
一个拥有大纲的写作者只会因为具体的段落和遣词造句而卡顿(实际上训练有素的写作者这种情况也不会出现),却不会出现文思枯竭停摆在半路的情况。
写作者不应该依靠灵感而写作。灵感就和好运一样,谁知道它什么时候来,能不能来。灵感也是需要训练的,写得多和读得多的人灵感也会变多,脑力也会越来越强健。
六、确定目标,制订计划
目标是一个努力的人的最大的动力,每当通过努力达成目标之后,人们都会感到自豪。“目标-努力-达成-成就感”是一个完美的内循环奖励机制,如果写作者能够好好利用这个机制,那么仅从写作本身获得的成就感,就足以成为写作者最大的动力。
但是反过来说,一个写作者如果有很多的写作目标,却总是顾此失彼,总也完成不了,那也会对写作者造成伤害,越慌越乱,效率越低。
现代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严重稀缺的,就连写作者也必须学会时间管理和精力管理。一份写作计划表需要包含写作目标、预估耗时、需要完成的时间和优先级四个方面。
但和其他所有工作计划一样,制定一份合理有效,又可执行的计划不是那么简单的,写作者需要把制定合理计划作为一个必备技能,不断练习才行。
制作计划的过程:
1. 了解自己。知道自己写不同类型文章的写作效率,知道完成每个目标大致需要多少字数。
2. 根据写作效率和目标字数给每个目标预估耗时。
3. 根据目标需要完成的时间和预估耗时来安排每周,甚至是每天的工作量和工作时间。
4. 根据所有已知的情况综合判断每个目标的优先级,每天的工作都按照优先级从最高开始。
制定计划最大的难点,在于真正地了解自己。只有在条件统一的情况下长期观察自己,才能不断地了解自己,这也是每天在固定时间写作的意义之一。如果能把自己训练到这个地步,那就再也没有什么目标是不能够从容地完成的了。目标安排得越细致越好,最好能分配进每周,甚至每日,越细致就越好量化,越容易达成和追踪。
每完成一次当天的计划,对自己来说都是一次小胜利。每一个小胜利,都会激励第二天继续努力,这就是一个完善的自我激励系统。
比如著名的村上春树,他的目标是每天4000字,无论状态好坏,都要每天完成4000字。
而特罗洛普,会根据每本书的交稿时间和计划字数给自己制定计划,详细到每周和每天的字数。他还要求自己:每15分钟必须写出250个字。为此,他总是在写作的时候面前放一块手表。结果是,特罗洛普变成了他那个时代的当红作家,一辈子没拖过稿,也一辈子没有停止过写作,到后来连他自己都觉得他的作品出得太多也太频繁了。
七、追踪监控
把每天的写作进度都记录下来,不但利于对目标的追踪,也可以让写作者真实地看见自己的写作效率,更新对自己写作状态的认知。而且记录本身就是一种督促,每天打卡更能让写作者加深对目标达成的渴望。
安东尼·特罗洛普在他的时代使用的监控办法是日记,他在日记上记录每天的写作字数和写作时间,每天完成了任务都会做个标记,然后每周再总结是否达到了当周的字数要求。
在现在这个时代,写作者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追踪的方式,无论是日记、手绘、文档、表格还是app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每天都必须记录和跟踪。
八、即时奖励
虽然说每个作品最终被发表的时候作者都会得到精神甚至是物质上的奖励,但往往都在过了很久的时候才能得到。得到奖励的时候写作者早就紧张地奋战在下一个目标之中了,刚刚完成目标时的兴奋和渴望获得认可的心情早就烟消云散了。
人类这种动物还保有很多原始时代的本能,其中之一就是渴望即时奖励。每一个专家都会说一个成功的人应该学会延迟满足自己的欲望,当然了,道理大家都懂。
每当选择现在的五颗糖还是选择一个月后的十颗糖这种问题出现时,理智都会告诉我们选十颗,可是身体和心灵却都向着那五颗摇首摆尾。意志力强的人可能会让理智最终掌控冲动,但是意志力也是有限度的,很多时候即便做出了理智的选择,心理和感情上却还是觉得委屈。
这就是即时奖励的重要性,让心中这个委屈的孩子立刻拿到糖,这个孩子的状态就会稳定积极得多。但自我奖励要理智,奖励的目的是激发动力,而不是为奖励而奖励。
这类奖励不需要那么大,稍微满足一下欲望就可以了。比如去喝一杯一直不舍得或没时间喝的咖啡,吃一顿一直想吃的美食,或者积攒了几个奖励后去买一张一直想买的桌子。
虽然奖励不大,但却会对写作者的情绪产生十分积极的影响,负面情绪一下子就消散了。而“做完-奖励”的这种模式,也会在写作者心理打下非常深刻的烙印,写了就会立刻得到奖赏这种想法,会大幅提升写作者的积极性。
不过,凡事都要注意过犹不及:
1. 写作者给自己奖励什么都可以,但是千万别弄出“休息两天不写了”这样的奖励来;
2. 立了规矩就好好遵守,奖励只有达成了目标才能拿到,如果不完成目标也还是拿了奖励的话,那这整套机制就彻底失去了作用,别忘了自己是为什么发明了这一套机制的,一切都是为了写作,而不是为了那个奖励。
九、张弛有度
任何需要高度集中和长久努力的工作,都需要张弛有度,写作也是。写作者不是写完一个作品就完事了,他还有无数的目标需要努力。所以写作者要打理好自己的体力、脑力和心理状态,长跑运动员要学会怎么把精力巧妙地分配在整个路程上,而不是在前半段就把所有的精力都耗光。
写作者最好不要让自己处于天天都赶稿拼命的状态,因为一旦身心脑都力竭,就需要长时间的休息来恢复,一曝十寒是可怕的。做好计划后,就不要轻易擅自行动。如果计划是一天写2000字,那就踏踏实实地把这2000字写好,不要做杀鸡取卵的事情。
不要盲目追求一天两天或者几天的产量,后面的每一天都无比重要。
当然,制作计划的能力需要练习,执行计划的能力也需要练习。如果计划做得不够好,或者有超出能力范围的的突发任务出现,那也只能咬紧牙关,但后面必须注意补偿情绪和精力,不然后果难以预计。
在休息的时候做做运动,约约朋友,养养宠物,甚至追一追现在正在热映的脑残剧都可以,这些轻松的事情会让人缓解压力并且更能贴近社会。
写作是一件孤独的事,但是写作者未必一定要做一个孤独的人,幸福的生活同样重要。
就算你不喜欢这种“俗气”的幸福,那也可以按照自己定义的幸福来:村上春树几乎不社交,但是他有一整个书房的音乐,每一张都听得烂熟,他还喜欢跑步,参加过多次马拉松甚至铁人三项;史蒂芬·金是一位高产高效的作家,但他仍然能够在社交媒体上怒怼总统特朗普,还和其他作家联名发布公开信,积极关心着国家的一切;海明威更是热爱交友,经常和人家喝得酩酊大醉。
写作者可以自己定义自己的张,也可以自己定义自己的弛,要紧的是张不应该比弛更重要,不要因为写作或是其他的工作,而把自己变成一座活着的孤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