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浴脑洞(一)时间

每每陷入沉默,我的脑海里总是会出现各式各样纷繁复杂的念头。做菜的时候、在路上或是在浴室,任何逃离社交的时段都会使我放肆的在脑海中与自己进行对话。有时候会是一会儿要做的事、正在处理的工作;淋浴的时候则是根据手机里播放的内容随机闪现的主题,比如今天的主题——时间。
今天手机里播放的是刘慈欣的《三体》,这是一部我听和看都不止一遍的作品。第三部中AA和程心在降维打击发生时乘坐曲率驱动飞船逃离了太阳系,由于是超光速曲率驱动,飞船上的几个小时,地球上却已经过了几百年。当然那时的地球已经完全二维化,不会再有任何一个三维生物体能够像数千年前的中国的孔子一样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前提是未来世界还有人记得这句话。
从上个世纪美苏争霸开始,人类已经不满足于地球现有的资源争夺,转而将目光投向了更为广阔的太空之中。从1957年人类第一个人造卫星成功发射,到如今NASA在火星的探测器也因为电量不足光荣退休。人类本身可以到达的太空领域还局限在太阳系内。62年时间,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上微不足道,甚至在未来世界回顾历史时只会轻描淡写一句带过。但是62年却是一个人类的大半生,我突然想象不到再过一个62年,在我87岁的时候(如果我能活到87岁的话),人类社会又会是怎样的形态?在《三体》中,为了让主角们脱离时间的洪流见证人类的发展、撑起故事的主线,大刘采取了科幻小说和电影中常出现的“冬眠”设定,这样主角们就相当于有了长生不老的能力,一段漫长的沉睡之后,醒来就是一个崭新的未来世界。与其说是长生不老,在主角本身看来可能更像是穿越到了未来的世界,在他们沉睡的这段时间里,更多的人像第一部之中的汪淼、之后出现的张援朝、苗福全等人一样,活着、死去。前赴后继地推动着人类社会这辆大车缓慢前进,他们能考虑的,最多就是死后要不要举行一个太空葬礼,以免留在地球上被来入侵的三体人“糟蹋”。
“太空葬礼”目前已经有技术手段可以实现,据说美国“太空葬礼”的费用差不多等同于在中国选一块墓地,骨灰可以在太空环绕地球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之后下坠化为流星,既满足了普通人探索太空的愿望,在化为流星的最后一刻还可以短暂见证一下百年后的地球,也算是一个很合算的买卖了。要是还有后人有幸能看到这颗流星的话,想象一下一百年之后,一个老者对自己的曾孙说:“太爷爷的太爷爷就是那颗流星,他已经过世一百年啦。”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画面吧。
不过“太空葬礼”能够停留在太空的只是无意识的骨灰,它不是云天明的大脑,可以在某一天经由三体人的先进技术复原成一个健康的人类。所谓见证未来也只是死者的美好幻想罢了。即使是在未来,自己也会和小说中的路人甲一样过着平淡的生活,那个时代所幻想的未来依旧是遥不可及。
我像是在阅读一本名为时间的书,我可以根据已读的内容会对接下来的情节进行各种猜想,但是在下一页被翻开之前,我永远不知道那一页上写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