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尚未崩坏的部分
偶然间得到这本书,看了大半之后在豆瓣中看到了大家对于这本书的评价,高赞大多是评论这本书的不足,“高开低走”、“味同嚼蜡”、“压抑无力”、“读不下去”……
然而我看了这本书之后,在某些方面与男主松原有些许共鸣的地方,或许在别人眼里甚至在枝里子眼里,他是个总是说些奇怪的话的上班族。
松原之前说过,没有地方去才是最可悲的事情,先有地方才有人。松原拥有不完整的家庭,他没有可以去的地方,就像是没有根的浮萍,他没有非爱不可的人,没有情感的支撑,没有故地的牵连,他痛苦和压抑的根源就来自于家人,对他来说,面对家人就像是在提醒自己是个被抛弃的人,是个从一开始就不应该存在在这世上的人。他内心深处一直在否定自己的存在,兴许觉得自己只是游离在这世间的蛆虫,是一具披着生命之衣的老病死的骷髅,既没有必须要生的念头,也没有必须要死的决心,就这样麻木彻底地蜷缩在角落里。所以从拓也那里得到“被视为必要的存在”的暗示时才会热泪盈眶。这也是他格外在意拓也的原因之一。
而深处黑暗的人总是会不由自主地向往光明,但处久了黑暗,枝里子就是一个光明的人,拥有完整的家庭和甚为爱她的家人,乐观积极善于发现身边的美好,包容理解化解围绕在身边的不美好,枝里子就像是黑夜里的耀出光芒的星星,松原不自觉地靠近,带着隐隐的艳羡、自卑、妒掺杂着些许不屑地去靠近,对枝里子谈不上太喜欢总归不会是讨厌,但松原也明白,他和枝里子根本就不是一个世界的人,一个身处黑暗一个身处光明,松原的眼里充斥着都是最现实的问题——生死,他一直没逃开在生死之间的纠结,而枝里子则是根本没有思考过这样问题的的人,她是活在精神层面的人,是已经开始享受“闲情逸致”的人,所有的问题都能归结为最简单的心理上的“感觉”,就像一些读者认为“生与死是一种美”,但松原的生活背景注定了他只能将生死作为最基本的问题来思考——他憎恨生,为什么他母亲要将他生下却让他在世间饱受煎熬,死就更没有必要了,他没有必须活着的理由,却也没有必须去死的念头。
枝里子不理解松原,或许在松原眼里,枝里子的态度就像是“何不食肉糜”?
一个没有家的人,反而从心底里渴望家的感觉,朋美和拓也就是他给自己营造出的家的感觉。真的是可怜又可悲。
拓也是从小失去父爱的孩子,松原想保护他,就像保护失去家人的爱的小时候的自己一样,小仄则充满着对这个世界和母亲的憎恶,拼尽一切想逃离那个令她伤心的家,就像曾经的松原想要逃离自己的家一样,但那时没有人提供“避风港”给松原,他那时有多渴望有一个“避风港”,如今就会不自觉地帮助小仄,留她住宿。小仄虽然很多次想过要不死了算了,却还是顽强而坚韧地生活着,偶尔还会享受“闲情逸致”,甚至开始思考起来自己的未来,她是真真正正地为自己而活。或许这个阶段的小仄就是曾经的松原,经历过世界的抛弃,却仍然奋力地想要融入社会就算是为自己也要坚强的活着。也许是在黑暗中待的时间太久了,也许是那时候的热血方刚被现实消磨殆尽了,总之,现在的松原就是在麻木压抑地活着。
我理解的松原心中尚未崩坏的地方,就是在经历了被母亲抛弃之后却还是在她病重时坚持提供医药费,即便自己其实负担不起高昂的费用,要委身于大西夫人拿些“零花钱”,也要被不值当的母亲治病。他好像被这黑暗无底的现实逼迫地彻底放弃了自己,让自己这披着生命之衣的骷髅彻底跪服在黑暗之中,却还是在这矛盾之中激出一点心灵的真挚。
他向往光明也畏惧光明,他不经意间的善意或许连他自己都未曾发现,不愿与人有过于亲密的交往,是因为怕这样破旧不堪的自己会吓到别人,同时也不想因以后必然的分离——无论是死亡还是疏离,他都没有勇气接受这样情感上的得到再失去,与其最后都要失去倒不如一开始就不接受。他自己没有意识到自己心底深处的自卑,以至于演变成一种轻微的讨好型人格,怕自己被别人讨厌,怕自己被别人抛弃,怕自己被别人不需要,因而努力想展现自己的价值,既是证明给别人看也是证明给自己看。他对枝里子说的新鲜感,与其说是他不近人情,不如说是一方面他对于亲密关系不知该如何维系,像朋美说的不懂怎么和别人相处,另一方面是对自己的不够自信,想依靠新鲜感在对方心中占据一定的位置却又不想表现出来。
真是可怜可悲又可恨的人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