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处理”翡翠
在翡翠商品的标识标签中,常有翡翠(处理)的情况出现。什么是“处里”翡翠?这里,“处理”不是处理品,也不是价格作了调整的物品“处理”的具体含义:翡翠(处理),就是经酸洗去除杂质后,作了注胶处理,或作了人工致色(染色)处理的翡翠。实际上就是珠宝界所说的翡翠B货、C货或(B+C)货。

天然翡翠的名称为“翡翠”,而翡翠(处理)则概括了翡翠B货、C货和B+C)等假货对于翡翠制品,还应区分“优化”和“处理”的界线。优化:使翡翠潜在的美显示出来的制作方法,优化后的翡翠在标识中不必说明。
处理:处理是为了制造美感,但其美感是不真实和不自然的,处理降低了翡翠的耐用度和使用价值。在翡翠饰品的处理、加工过程中,用强酸长时间地浸泡翡翠原料,溶解了许多外表、内部的脏物,已经破坏了翡翠结构的强度漂白后注胶是“处理”,染色、辐照、覆膜等均属于处理的范畴判断翡翠是“优化”还是“处理”很简单:对翡翠进行热处理——优化,而其他的一切改善翡翠外观的方法均属于“处理”。允许商家销售处理过的翡翠,但应标明并向消费者说清楚经过处理的翡翠可能具有很好的外观特征和使用价值,但与相同规格同款式、相同色泽的天然品相比,其价值要大打折扣,这是因为

(1)处理翡翠的原料本身就有瑕疵或属于低档货
(2)酸洗后,翡翠的结构遭到了破坏,其强度及耐久性受到了影响;
(3)漂白注胶、染色处理是人工行为,使人们在心理上感到不自然白在或难以接受
(4)处理后的翡翠无保存价值,更谈不上升值的可能性。与处理过的翡翠相比,天然翡翠具有真实性、稳定性、耐用性和保存价值。其组织不会老化变质,其颜色可经久不变,其光泽和晶莹程度还可随佩戴时间的久远而有所改善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