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人故事 || 从IT转行有机农业,他说:“人活着应该是有使命的”

有些人,生来就带着使命,而他们又善于看到自己的使命,衡荣生态农场创始人贺建增就是这样的一个人。2004年,33岁的他放弃了如日中天的 IT 事业,回到了家乡山西省原平市,做起了有机农业。
风生水起的IT事业
发际线略靠后的贺建增,戴着一副镜框眼镜,斯斯文文,并不像务农的人,反而更像高校教授。

毕业于理工科名校兰州大学物理系的他,怀揣着对大城市的向往,先在北京798厂工作,不久后又只身南下去深圳,进入了华为。2000年,凭借多年的 IT 从业经历,他与好友合开了一家 IT 公司。
那个年代,正是 IT 行业的发展黄金期,贺建增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他认为IT将是陪伴他一生的事业。
直到一次回家探望父母的经历,就此改变了贺建增后半生的轨迹。
放弃高薪,回乡务农
创业的第四年春天,贺建增从深圳回老家原平看望父母。他看到村里由于教育缺失,农民没有能力、素质很低、挣不到钱,在社会最底层形成一种自暴自弃的恶性循环。

贺建增心中不禁有些失落。改革开放20年,城市是发展了,可农村却被遗忘了。
家乡落后的面貌与沿海城市的发达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刺痛着贺建增的内心,他开始反思自己的处境:“你观察这个世界,现在大家从事的工作有多少是真正对自己、对人类、对社会有价值的?”

贺建增想自己能够为农民和乡村做点什么。“这是人本能的思考。人到底活着干嘛?就是为了赚钱吗?”
“现在的人比较功利,‘红尘滚滚皆为利来’,一个名、一个利,大家都在追求这些东西。但是,这些东西又有什么用呢?一日不过三餐,穿衣服不过一身,再有几套换洗的就足够了,住的房子有一套就行了,太大了收拾起来还麻烦。在这种情况下,人该怎么活,其实是要考虑的事情。”
一日不过三餐
那段时间,国内食品安全问题频频爆发,从媒体上看到了大量有关食品安全的报道,这让贺建增脑中闪过了一个念头——回乡种地!

贺建增的老家在西北高原的深山里,远离城市、工厂、矿山和交通主干线,是一片土壤、空气、水源都未受污染的净土。
山西原平适宜种杂粮,家乡人祖祖辈辈以传统方式精耕细作,虽然勤劳,却因为技术的落后而收入微薄,家乡的产业也没发展起来。如果有人带领家乡的农民转型,种植更安全、更生态、更有经济价值的有机食物,那么,带动家乡发展及照顾乡亲健康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贺建增有了这样的打算,便果断放弃了深圳的事业,回到了家乡。
2005年,他租了十几亩地,又发动身边的亲人朋友筹了八十多亩地,尝试起了有机耕种。
理想主义者没有捷径
头一年种地,贺建增完全是个门外汉。他在地里实验心中理想的轮作模式,由于不使用化肥农药又缺乏打理经验,作物遭遇了严重的病虫害,减产严重,品质也难以保证。

家乡的不少人对贺建增的失败并不感到吃惊,他们表面上认可有机耕种的理念,却也强调操作起来有困难。
所幸贺建增结识了平朔煤炭矿区土地复垦的负责人,有了大片的实验田地,又有资金支持,他的农业生涯迎来转折。

大片土地上的生态小循环反而比当初的80亩地容易实现,除了作物和药材,贺建增还在平朔煤矿复垦的土地上种起了树,引入猪、鸡、牛羊等动物,引入食用菌,盖起蔬菜大棚,让生态链上的每一环都发挥价值。
贺建增的成功让人们开始相信他的决心,很多人跟着他尝试起有机种植。到了2010年的时候,村里出现了第一户年收入超过5万的家庭。

家乡人能赚钱了,可是紧接着贺建增就发现了新的问题。农村生活开支很低,种地的乡里人赚了钱,不是用来改善自己的生活,而是存起来支持城市里的子女买房。再过两三代人,农村还是逃脱不了消亡的命运。

农业不是赚钱的经济,粮食关系到生存问题,农村消亡了,中国十四亿人口的吃饭问题靠什么解决?化工带动的现代化农业消耗着能源的同时也在污染着环境,有机农业不能仅仅是农业生产,贺建增有了新的思考。
不忘初心
贺建增做有机农业基于两个情结,一个是环保情结。他认为人在这个世界上就不应该污染环境,任何行为都要从这一点出发。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把对环境的干扰降到最低,至少是负面干扰降到最低。如果不具备判断什么是正负面干扰的话,那就把影响降到最小。”
另一个是帮助农民的情结,贺建增的心里一直无法忘记那次回家的所见所闻,“我最初想到要做这个的时候,农村是被社会发展所抛弃的。”

乡村是中华文明的根,保护一个区域的生态平衡并最大限度的保护乡村文化。贺建增从山西出发,一个村一个村地走访、说服、实践、影响……截止到2018年6月,河南、贵州、黑龙江、广西、福建、重庆、青海、河北、辽宁都有村子实现了“化肥农药不进村”。
问起如何做好这件事,贺建增说:“专业,认真,耐心。”别无捷径。
家乡村里酿的醋,余香悠长
如今,在城市的柜台里,各种各样的食用醋、功能醋层出不穷,但对贺建增这个山西人来说,北京的醋根本不能吃进嘴。

用香精、添加剂等勾兑的醋,他几乎都用来洗脸和洗脚了。他认为粮食本来是有生命的,每一种粮食都有其特定的属性,按照有机标准种植,遵循生命的成长规律,善待植物和动物,以适合的方式呵护它们成长,才是符合自然法则的生产方式。
14年过去了,问起在乡村做有机的收获,贺建增说:“人的认知变了,从对生态、生命一所无知到非常明确;癌症、三高人群数量降低了,人心变了,村风更好了。”

做有机农业这件事本身就符合他的意愿,也是其自我修炼的过程,贺建增说:“到一定程度后,就无所谓开心不开心了。

“这本身就是生命的一种状态。人活在这个时代,应该是有些使命的。这就是他的使命落地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