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生涯的三位导师
近日,读完了《韩信萧何张良评传》,此书很不错,看后收获良多。趁还有些记忆,写写感想。
秦朝末年,社会激荡不安,起义风起云涌,各路英雄纷纷登场,最终是沛县一亭长刘邦坐了天下。一统江山之后,一日汉高祖刘邦曾问群臣:“吾何以得天下?”群臣回答皆不得要领。刘邦遂说:“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于三个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这就是汉初三杰的由来。
汉初三杰,委实是名不虚传。萧何,跟随刘邦最早,是刘邦起事最重要的帮手。二人相交日久,刘邦对萧何也是信任倍加,从沛县到关中,再到长安,萧何最终成为丞相,不辜负自己的眼光,也不辜负一身的政治才华。刘邦在称帝之前对萧何那是推心置腹,称帝后疑心大起,经常对萧何所为有所疑虑,甚至将他置于囚牢,忘记了他不绝粮道,经营后方的功劳,忘记了他修建太仓,武库和未央宫的功劳。伴君如伴虎,诚然也!后来刘邦出征,疑心萧何有异心,数次派人询问丞相作为!以至于萧何不得不贪污自毁形象,奈何如此!
留候张良,是三杰之首,是一部活生生的传奇!张良本是韩国贵族后裔,韩国亡后,张良立誓报复,重金散去只为复仇。于东遇见一力士,趁秦始皇东游之时,椎击秦始皇于博浪沙,误中副车,刺杀失败。这一事件影响巨大,传世深远。后人称赞颂扬的诗词不绝。后来张良得遇到黄石公,传授太公兵法。隐匿下坯,学习辟谷导引之术,仰观天象,俯察地理,修学养性,以待贤主。 后来张良与刘邦相遇,张良给刘邦系统的做了一个楚汉战争规划的构想---史称“下邑画策”。在随后的彭城大战、成皋之战等系列战役中,以及惊险万分的鸿门宴中,张良谋划千里,灵活应对,起到了绝对的谋士作用。刘邦对张良乃是亦师亦友的关系,并非绝对的上下级。而且张良此人,自椎击秦皇之后,深得明哲保身的奥妙,相伴君王绝对不逾距过分,鼎鼎天下之后,张良功成身退,专心黄老之学,得到善始善终,实在是难得之极。
淮阴侯韩信,是唯一起于贫寒之家的汉朝人杰,家境贫困,父母早丧。从小习得豪侠志气,刀剑兵法,然却政治不成熟,思想不厚黑,所以虽然历下盖世功劳,绝对的国家栋梁,却不得善终,实在是令人悲叹!
韩信将兵,多多益善。从这句千古留存的 俗语,就能看到韩信战略军事的能力。“战必胜,攻必取”,是对韩信军事能力的集中概况。韩信作为刘邦的首席大将军,对于战胜项羽,取得楚汉战争起到了无与伦比的重大作用。韩信领兵作战,从来不冒进。即使表面看军事计划毫不合理,深层也有它必然合理的部分。韩信既喜欢用大军团作战,围歼灭敌,又能够出奇制胜,破敌军于意料之外。“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韩信,可以说是一代军神!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还定三秦声东击西,垓下之战等等著名战例,充分证明了韩信的军事思想和军事才华,绝对是杰出的天才军事家。然而,军事上的用兵如神,在政治上却是一个优柔寡断之人。刚开始请名假王,就极大的引起了刘邦的不满和猜疑,后来又拥兵自重,贪恋功名而不自知退让,真正是文种所言: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最终被软禁,随即被吕后处死,年仅33岁!
从汉初三杰的人生境遇和发展过程中,确实让人感慨良多。如何在时代、社会、自身环境中平稳前进上升,如何抓住机会展示才能,如何与上级领导相处,如何在功成名就之后保身。这些永远不会改变的问题,都能从中得到启迪和答案。然而,虽然知道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例子大有人在,人是受限于自己的局限的,为人处世离不开性格使然,唯愿的就是人能有基本的才能,和一定好运气,和一定的智慧,才能在乱世中保存自己,发展自己,成就自己。